古時封建社會時期人們的生活雖然比奴隸制時期好上不少,但是只要有階層等級的壓迫,就一定會有奴僕的存在。經過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我國已經逐漸從奴隸制社會轉型向了封建帝制,“奴隸”也向“奴僕”轉型。
夏商周到戰國時期的奴隸們來源通常是戰俘,殖民地的居民或是罪犯。這些人可以被隨意搶奪或是被剝奪生命,他們不僅一文不值,也沒有人身自由。而且即使是給奴隸主們幹活,也是沒有酬勞的。直到封建制後,奴僕們才有了喘息的機會,“至少是可以明碼標價了”。
漢朝時期就有一名叫董永的孝子,因為家裡貧寒,出不起喪葬費,就去富貴人家,賣身成奴,當點錢給父親安葬。這件事情雖然讓從古至今的人都很感動,但也不免感到心酸。窮苦人家實在支撐不起家裏的開銷,賣掉孩子給大戶人家為奴為婢是常有的事情。
但是,成為奴僕也不是想要多少錢,就能有多少的,買主還得看“貨色”。如果奴僕瘦小,只能幹點普通的體力活,幾兩銀子就給打發了。不過,雖然各個時期銀子的購買力不同,但就算這幾兩銀子都能够窮苦人家過上好一陣的“好”生活了。但若是身強力壯,又吃苦耐勞勤奮肯幹的,還是能賣出十幾兩銀子。
因為成為奴僕之後,他們生活得如何全看主人的臉色,有時候待遇不好,就會有奴僕亡命逃跑的現象。清初就曾發生過大量的奴僕奴婢逃亡的事件,清朝就專門寫了一本《逃人律》用以懲戒逃亡的奴僕。這本書籍裏就記載看來不少的關於買賣奴隸的事情。比如,乾隆時期的內務府總管只用了25兩白銀,就買下了鄭家一家四口,這大約就是普通奴僕的價位了。
買賣奴僕還流行人種區分,比如唐朝時期達官貴族們就尤其喜歡“昆侖奴”,這些昆侖奴大多是商人們從東南亞帶過來的,或者是非洲的黑人。他們的外表看起來野蠻粗獷,但是性格上都很聽話溫順。所以,他們身價遠比普通的奴僕價格要高。雖然史書中沒有關於昆侖奴的價格的記載,但是當時的社會,達官貴族們都以誰家的昆侖奴的數量最多而自豪。而且由於昆侖奴是“遠道而來”,數量稀少,價格也就被炒得很貴。
除了要看人種分類之外,還要看奴僕們的“工種”。比如,看姿色和能力可以成為一個普通丫環的,價格能在20兩白銀左右。而若是討喜的,又長得漂亮,主人家就會買來專門作為小妾,價格在幾十兩到幾百兩不等。
奴僕中,普通的勞動力只有幾兩銀子,但若是懂得一些手藝活,或者有一技之長的也可以翻身了。比如一些官宦人家裡面養的戲子,若能唱得讓主人開心,給點賞錢也是好的。另外富貴人家裡面的廚子的價格也比常人高好幾倍的身價,而且要是廚藝讓主人喜歡,每個月發的月錢都是好幾十兩白銀。
當然,清朝康熙時期也有頒佈過“廢奴”的旨意,但都是一紙空文,並沒有貫徹實行下去。奴僕們所期盼的“放出為民”也一直都沒有實現。我們常說農民辛苦,但是在古代,當農民對於一些人來說,都是奢望。畢竟農民還是自由身,能够種得幾分地,為自己謀生計,而奴僕的命運就只能看自己的主子了。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