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多年老屋橫跨廣東廣西,兄弟同住一屋戶籍卻不同

广东 66℃ 0
摘要:在廣西容縣楊村鎮與廣東信宜市金垌鎮的交界處,有一個村叫“界牌村”。村裡位於兩廣分界點附近,有一座名叫“春英公祖居”的老宅,它經歷了300多年風風雨雨,至今屹立不倒。這座老宅住過不少李氏後人,雖然有的人戶籍屬於廣東,有的屬於廣西,但他們血脈相連,情同手足,無論走到哪裡,都被這座老宅牽引著思緒,有著對故鄉的深深眷戀,詮釋著“兩廣兄弟一家親”的鄉土情懷。

在廣西容縣楊村鎮與廣東信宜市金垌鎮的交界處,有一個村叫“界牌村”。村裡位於兩廣分界點附近,有一座名叫“春英公祖居”的老宅,它經歷了300多年風風雨雨,至今屹立不倒(戳連結看此前報導300多年老屋橫跨廣東廣西,網友:在家走兩步就出省)。這座老宅住過不少李氏後人,雖然有的人戶籍屬於廣東,有的屬於廣西,但他們血脈相連,情同手足,無論走到哪裡,都被這座老宅牽引著思緒,有著對故鄉的深深眷戀,詮釋著“兩廣兄弟一家親”的鄉土情懷。

▲春英公後人李勝昌在春英公祖居大門前留影。

村民:約定俗成定下分界點,一天往返兩廣十多趟

7月7日中午,南國早報用戶端記者驅車來到界牌村,它位於兩廣交界地,四周環山,村中漂亮樓房數不勝數,村民生活水準絲毫不比城裡人差。

楊村鎮界牌村村支書李新宗帶著南國早報用戶端記者來到一處水泥村道,只見路中間貼著一塊白色瓷磚。李新宗說,原來瓷磚處放置有一塊年代久遠的大石頭,上面寫著“界碑”字樣,自從村裡鋪設水泥路後,大石頭就被搬到了不遠處。一直以來,他們都是以白色瓷磚的位置為“兩廣分界點”,因兩廣都把這裡叫界牌村,村民就習慣將分界點南面屬廣東管轄部分叫“上界牌村”,北面屬廣西部分叫“下界牌村”。

在水泥路旁,南國早報用戶端記者找到了原來被當作分界點標誌的那塊大石頭,它長約0.5米,寬0.3米,上面仍模糊能分辨出“界碑”字樣。記者打開手機定位發現,在分界點周圍100米範圍內,有些地方顯示位置在廣西,有些則顯示在廣東。

“有時候,我一天就要往返廣西、廣東十多趟,兩廣手機信號頻繁切換,還好現在不收漫遊費了。”李新宗說,這個“兩廣分界點”並非官方所確定,而是上百年來兩廣村民約定俗成定下的,只是象徵意義而已。當年新修這條村道時,也是兩廣村民協商好,各自把水泥鋪到分界點處。

▲在界牌村,白色瓷磚處為村民約定俗成的兩廣分界點。

歷史:老宅歷經滄桑仍不倒,後代居住長達三百年

春英公祖居距離“兩廣分界點”有20多米遠,它依山而建,門前是一片開闊的田野,遠處群山環抱,山清水秀。記者拾階而上,來到老宅大門前,看到它是一座用青磚黑瓦建成的圍合院落。門口兩旁貼著嶄新的紅色對聯,還掛著兩個大燈籠。

在門前平地處曬花生的老人李祝凡說,他今年80歲,身份證地址是廣東省信宜市金垌鎮界牌村,這座房子是他的老祖宗春英公所建。很久以前,他的太祖爺也居住在裡面,後來歷史變遷,他們就搬了出來,分散到村中各處居住。

走進春英公祖居,裡面占地面積有上千平方米,天井將前後廳堂分開,左右分別是一排兩層高的房子,現時已無人居住。屋簷瓦片上的圖案、高大的木柱子和房梁上的花鳥禽獸雕刻,處處散發著古香古色的氣息,也彰顯著當年主人的殷實家底。

房子的前廳中央掛著“春英公祖居”幾個金色大字。從旁邊文字介紹可知,這座房子是春英公於1689年所建,當時是清朝康熙年間,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房子建成後,這裡一直是春英公的部分李姓子孫所居住。2003年,分居在各地的春英公李氏後人紛紛捐款,對這座房子進行了修繕。

奇妙:同住一屋戶籍卻不同,兩廣兄弟乃一脈相承

由於年代的變遷,這座老宅左右兩邊的房間,現時已被春英公的一些後人繼承。“門口左邊有3間房子是我的,但我早已不在裡面住了。”採訪中,今年73歲的李勝昌走了進來,他說這3間房子是祖傳下來的財產,他和兒子都出生在這裡。

在李勝昌的印象中,他祖父那一輩,住在進門左邊那排房子的同族兄弟戶籍都是廣東的,住在右邊這排房子的同族兄弟戶籍則都是廣西的。小時候,儘管兄弟們戶籍分屬兩廣,但他們每天都是在堂前屋後一起玩耍,說著相同的語言,喝著同一眼山泉,風俗習慣也都是一樣的。

李勝昌拿出一本族譜和一些年代久遠的資料給南國早報用戶端記者看。從族譜上推算,他已是春英公的第十四代子孫。一份老舊的《房屋產權公證書》顯示,李勝昌的3間房子已在1991年進行過公證,是由當時廣東省信宜縣頒發的證明。

李勝昌說,之前他一直在廣東東莞工作,退休後才回到村裡居住,他的一個兒子於2000年前後才從這裡搬出去。近日,他也關注到有媒體對這座房子的報導,但並不像有些媒體所說“房子內有一條廣東廣西的分界線,將老宅分成不同行政區域的兩邊”。其實,這座老宅與其他老宅不同之處,是裡面曾住著不同戶籍的兩廣兄弟。

意義:互通有無兩廣一家親,促嶺南經濟整體向好

居住在入門右邊的廣西籍春英公後人,在上世紀90年代末就已全部搬出去居住。今年87歲的潘麗英告訴南國早報用戶端記者,她在春英公祖居的房子裏住了幾十年,從來都不覺得自己的廣西戶籍身份與其他叔伯兄弟的廣東戶籍身份有何不同,平日裏,大家遇上困難都是互相幫助,互通有無。

現時在南寧定居的83歲老人李天凡回憶,小時候他是在春英公祖居裏長大的,到了17歲才離開家鄉到南寧發展。直到現在,他還不清楚,為何同住在一個屋簷下的堂兄弟姐妹,卻存在不同的出生戶籍?不過,他們戶籍雖不一樣,但以前村裡的田地,大家都是一起去經營種植,山上的牛羊也是一起去放養。在這一帶,不管是廣東還是廣西的中小學,他們都可以就讀。在圩日,兩廣村民你來我往,土特產等農副產品交易活躍。

楊村鎮界牌村村支書李新宗介紹,居住在界牌村的兩廣村民,基本上都姓李,他們都是春英公的後代,現時不少於1萬人,主要分佈在兩廣地區。每年春節前後,村前村後停放的汽車車牌,基本都是“桂”或“粵”字開頭。上下界牌村的村民互相串門、一起舉辦文體活動,大家沒有任何地域因素造成的交流障礙。

“春英公祖居的存在,真正詮釋了‘兩廣一家親’的兄弟情義和家族情懷。”廣西藝術學院副教授邱晨(民族學博士)表示,“上界碑村”與“下界碑村”雖分屬不同的行政劃分區域,但村民們同根同源、同宗同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上下界碑村即是廣東與廣西的縮影,兩廣人民語言相近、風俗相似,共同築成了嶺南風俗文化。“兩廣一家親”在經濟上貿易頻繁,優勢互補,協同合作,不僅促進了鄉村振興,也增强了嶺南區域經濟整體向好發展。

本文由南國早報原創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