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陝西一口氣改了14個古城名字,響應郭沫若的建議

陕西 88℃ 0
摘要:中國的文化淵源流長,一個新地名的出現往往帶有複雜的政治背景和文化內涵,隨著朝代的更替,地名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變化。到了現代社會,一些地名的改變反而引起了福斯的吐槽,不僅失去了原來的文化內涵,還沒有原來的名字好聽。在上世紀60年代,國家統一修改了一部分地區的名稱,尤其是陝西一下子改了14個古城名字,這改名風波還要提到一個文學大師,郭沫若。

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沒有從歷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訓

文丨麻辣讀史(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中國的文化淵源流長,一個新地名的出現往往帶有複雜的政治背景和文化內涵,隨著朝代的更替,地名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變化。到了現代社會,一些地名的改變反而引起了福斯的吐槽,不僅失去了原來的文化內涵,還沒有原來的名字好聽。比如駐馬店原來叫汝南;棗莊原來叫蘭陵;合肥原來叫廬州;蘇州原來叫姑蘇等等。

郭沫若發表文章,建議改地名

在上世紀60年代,國家統一修改了一部分地區的名稱,尤其是陝西一下子改了14個古城名字,這改名風波還要提到一個文學大師,郭沫若。

1964年,郭沫若發表了一篇名為《日本的漢字改革和文字機械化》的文章,在文章裡面他提到,日本對漢字的改革的原因是為了普及日本人民的識字率,加强日常的文化交流,為了更好適應日語的語音而對漢字進行了字形字音上面的修改。現時中國的文盲率還很高,教育程度也普遍比較低,為了改善這一情況,不如仿照一下日本也對文字作出適當的修改。

其實早在五四運動時期,對文化的改革就已經被文學界的大師所重視,從反對文言文到提倡白話文,其性質和郭沫若所提出的一樣的。建國後,文化部門對如何提高文字普及率十分重視,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在1958年起,中國開始推廣中文拼音方案,與之相配合的是文字的簡化,即由正體字變為簡體字。

郭沫若提出的改良地名,取代生僻字的做法也算是漢字改良的一項行程。新中國成立初期,交通系統還不完善,各地的主要通訊形式還是書信,生僻字的地名就給郵政投遞和書寫地址造成了很大的困難。所以,郭沫若的主張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正好陝西省有許多難認難讀的生僻地名。

陝西省改地名

1964年,陝西省民政廳報經國務院準予後,發出了《關於更改盩厔等13個縣和商雒專署名稱的通知》,檔案中說明了要高度重視更改地名生僻字工作,推動漢字簡化和整理工作新進展。

於是陝西省14處千年地名被改,具體修改地名有;盩厔縣改為周至縣,郿縣改為眉縣,郃陽縣改為合陽縣,鄠縣改為戶縣,雒南縣改為洛南縣,邠縣改為彬縣,鄜縣改為富縣,葭縣改為佳縣,沔縣改為勉縣,栒邑縣改為旬邑縣,洵陽縣改為旬陽縣,汧陽縣改為千陽縣,醴泉縣改為禮泉縣,商雒改名為商洛。

這些生僻地名的修改確實是便利了許多,但是隨之失去的也是這個名字背後的含義。比如葭縣來說,“葭”字的含義是:初生的蘆葦。宋元豐五年(1082年),宋置葭蘆寨,可見那時葭縣人民的母親河葭蘆河流域蘆葦茂盛。

後歷經西夏、北宋晉寧軍、金,1184年更名葭州,1226年改寨設縣,隸屬葭州。後歷經元、明、清三朝,或降州為縣,稱葭蘆縣;或昇縣為州,稱葭州。近1000年來,葭縣只有隸屬關係的變更,無論稱作“葭州”、“葭蘆縣”、“葭縣”,縣名或州名始終沒離開這個“葭”字。而改為佳縣不過是取自諧音。

陝西省地名修改最為被人惋惜的無疑是該長安為西安,長安作為漢唐的都城,取其長久之安之一,寄予了各朝君主的盛世野望和黎民百姓的社會理想,而改名為西安總感覺少了一份韻味。不過明朝的時候就已經將長安改為西安,取西北安定之意。

不知道大家還對那些改動過的地名有所遺憾?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