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為什麼不繞開城池,而非要一個個的攻破?

河南 60℃ 0
摘要:《孫子兵法》有雲“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最高明的軍事戰略,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其次是利用外交手段,衝突無法解决,再出兵進攻。在古代,戰爭中最消耗人力、物力的,就是攻城戰,守衛一方可以以逸待勞,而進攻一方往往傷亡極大。在很多情况下,面對堅固的城池,軍隊為何不繞開城池,而非要攻破呢?

《孫子兵法》有雲“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最高明的軍事戰略,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其次是利用外交手段,衝突無法解决,再出兵進攻。

在古代,戰爭中最消耗人力、物力的,就是攻城戰,守衛一方可以以逸待勞,而進攻一方往往傷亡極大。然而,在一定程度上講,攻城又是不可避免的,不論是中原政權的互相征伐,還是遊牧民族對中原王朝的侵略,總會碰到攻城戰。

在很多情况下,面對堅固的城池,軍隊為何不繞開城池,而非要攻破呢?

科技、地形制約,難以翻越險關

古代最快的交通工具就是馬匹,不論攻城戰,還是野戰,都需要足够的騎兵,可是馬匹沒有翅膀,無法飛越崇山峻嶺和險要的關隘。

即便是現代化戰爭,坦克、裝甲車也需要一定的地形條件,在叢林中,在泥濘的道路上,坦克同樣會趴窩。不過我們現代已經有了先進的運輸機,可以在空中將部隊、物資投放到指定地點,而在冷兵器時代,這是不可能實現的。

西元755年11月,安祿山在範陽起兵造反,是時,唐軍承平日久,戰鬥力極差,而安祿山積累力量多年,且兵強馬壯,叛軍一路之上,將唐軍殺得狼狽不堪。

史料記載“因以高仙芝、封常清等相次為大將以擊之。祿山令嚴肅,得士死力,無不一當百,遇之必敗。”

唐軍這邊派出兩位大將,高仙芝、封常清,這兩位的指揮水准不一定次於安祿山,可是他們招募的都是臨時拼凑的軍隊,面對叛軍幾乎是一觸即潰。

隨即高仙芝和封常清商議,退居潼關,只要保住潼關就能保住長安的安全。危急關頭,唐玄宗卻早已沒有了即位前後的沉穩,他輕信小人讒言,殺掉了封常清、高仙芝。

臨陣殺將,是用兵大忌,但要守住潼關,仍需要再次派將,於是,大將哥舒翰被派往的了前線,哥舒翰叫苦不迭,卻也無可奈何。

哥舒翰很清楚封常清、高仙芝為何被殺,要保住長安,就必須守住潼關,可皇帝老兒昏庸無能,朝中還有奸人作祟。最後,哥舒翰被逼出城迎戰,戰敗被俘,潼關失守,唐玄宗逃亡蜀地,大唐王朝差點玩完。

潼關是關中的東大門,是長安的最後一道屏障,而且這裡山勢險要、穀深崖絕,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都是一代名將,常年領兵的他們自然清楚潼關位置的重要性,只要扼守潼關,給唐軍喘息之機,平滅安祿山並非沒有可能。

然而,糊塗至極的唐玄宗輕信小人讒言,多次催促出兵,最終的結局便是潼關失守,長安淪陷。對於類似潼關的重要的關隘,即使軍隊實力再强,也是難以攻克的,如不是唐軍犯下一次又一次錯誤,安祿山根本無法攻下潼關。

繞開城池並非不可行,但要面對極高風險

在面對遊牧民族騎兵的威脅時,中原王朝也有著聰明的解決辦法,在野戰中,中原王朝往往處於下風,於是我們開始修建城壘和各種據點。

宋朝在對付遼國、西夏的時候,就是這麼做的,而且效果極其顯著。西元1004年,蕭太后統帥20萬大軍,南下攻宋,作為東亞最强大的政權,遼國的實力自然不容小覷,但遼軍卻在進攻的路上屢次受挫,損失慘重。

遼軍率先進攻威虜軍城,攻不下來,繞開走,接著進攻北平寨,被大將田敏擊敗,遼軍繼續進攻保州、定州,根本打不動。

此時的宋軍遠不如趙匡胤時代的禁軍,但和之後羸弱的宋軍也有所不同,戰力的確有所下降,但勇武尚存,面對幾十萬遼軍,仍是敢打敢殺。

蕭太后並不糊塗,大軍遠道而來,補給困難,卻一處城池也拿不下,為了達到戰畧目的,他們只能繞過城池,繼續向宋朝腹地進攻。

史料記載“契丹攻瀛州,知州李延渥率兵敗之,殺傷十餘萬眾,遁去。”

到了瀛洲,宋遼兩軍激戰十幾天,宋軍知州李延渥率軍大敗遼軍,殺傷敵軍十餘萬,無可奈何,遼軍只能再度放弃進攻瀛洲,繼續南下。

遼軍每放弃一處城池,就會多一分危險,宋軍不是窩在城池裏的鐵烏龜,他們也會出城迎戰,而此時遼軍扔掉了大後方,直撲宋朝都城。如果遼軍無法逼迫宋軍和談,那麼宋軍或將來個甕中捉鼈,或者包了遼軍的餃子,如此這般,遼軍就危險了。

在澶州城下,宋遼兩軍再次爆發激戰,結局仍是遼軍失利,而且遼軍主帥蕭撻凜被擊殺,這回蕭太后終於低下了她高貴的頭顱,主動找宋廷和談。

事實上,從始至終,主動權都在宋軍手中,寇准曾勸宋真宗拒絕和談,下令將這些遼軍全部擊殺,但真宗沒有同意,如果真的碰到一比特雄主,宋軍完全有能力覆滅這剩下的十幾萬遼軍,一旦成功,宋朝將從新奪回東亞的霸主地位。

當然了,歷史沒有如果,可我們也從中看到繞過城池的風險,繞過城池,就意味著將危險留在了後方,如果敵軍斷其退路,或者切斷其補給線,那麼後果可想而知。

繞開城池,就可能失去一個重要據點

安祿山起兵之時,是平盧、範陽、河東三鎮節度使,河北地區就是安祿山的根據地,即便前線受挫,還可以回到基地據守,而有些人,並沒有安祿山這般實力。

西元613年,就在隋煬帝二次親征高句麗之時,楊玄感叛亂的消息傳到了楊廣耳中,高句麗早打也行,晚打也行,但家裡一畝三分地可不能丟,為此,楊廣只能放弃進攻高句麗,回軍平叛。

李密為楊玄感出了三個計策,但楊玄感最終歸選擇先進攻洛陽,楊玄感起兵太過倉促,準備不足,面對隋煬帝經營多年的洛陽,長時間無法攻克。

楊玄感並沒有安祿山那般實力,一旦戰敗,只有死路一條,因為洛陽無法攻下,楊玄感只能繞過洛陽,直奔關中,這也是他最後一條路。

史料記載“會華陰諸楊請為鄉導,玄感遂釋洛陽,西圖關中,宣言曰:我已破東都,取關西矣。宇文述等諸軍躡之。”

為此楊玄感哄騙下屬,說洛陽已經被攻下,我們要向關中進軍,具體有多少人被忽悠,有多少人清醒,我們不得而知,想必楊玄感幼稚的騙局根本起不到太多作用,而攻不下洛陽已經成為事實,這對其軍隊士氣也影響巨大。

很快宇文述等隋軍趕到,將楊玄感殺了個片甲不留。可見,在楊玄感起兵路上,必須要攻城,而且洛陽城必須一戰成功,否則沒有容身之地的叛軍,只得被隋軍剿滅。

戰爭可以化身為一種藝術,但它卻是以無數生命作為代價,攻城拔寨或者繞城而過,可以是戰術問題,也可能是戰畧手段,而最後的勝敗,並非全部由此决定。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