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河南大發現:一農民發現上古文物,成64件禁止展覽文物之首

河南 106℃ 0
摘要:中國歷史發展行程中,無數珍貴文物得以留存,並為後人展現歷史真實風貌,彰顯古人獨特智慧。在上世紀70年代末期時,河南地區一比特農民曾發現上古文物,在有關專家對該文物進行清理整理後發現,這件文物有著極高的研究價值。後期,為保護這件文物,它被列為64件禁止展覽文物之首,由此便可感受到這件文物的獨特意義。這件被河南農民發現的上古文物便是鸛魚石斧圖彩陶缸。

《贈昊十九》曾言:“宣窑簿甚永窑厚,天下知名昊十九。”中國歷史發展行程中,無數珍貴文物得以留存,並為後人展現歷史真實風貌,彰顯古人獨特智慧。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便開始注重起考古事業的發展與研究,在我國各個省份中,均曾發掘出許多珍貴的歷史文物,以填補此前關於我國古代歷史研究的諸多空白。

在上世紀70年代末期時,河南地區一比特農民曾發現上古文物,在有關專家對該文物進行清理整理後發現,這件文物有著極高的研究價值。後期,為保護這件文物,它被列為64件禁止展覽文物之首,由此便可感受到這件文物的獨特意義。這件被農民發現的上古文物究竟是何來歷?在這件文物的背後,又有著何種歷史價值呢?

這件被河南農民發現的上古文物便是鸛魚石斧圖彩陶缸。在1978年,河南農民李建安像往常一樣在集市上買菜,就在買菜的過程中,李建安意外得知村子蘋果地內,發現了許多紅陶片。

得知這一消息,李建安迅速趕往蘋果地,打算對現場的紅陶片進行清理。來到蘋果地後,李建安果然發現許多紅色陶片。在此前的日子中,李建安曾在中山寨考古大墓群中學習了相關的文物知識。在回憶各種文物的形態後,李建安將這一物件確定為二次甕棺葬紅陶尖底瓶。

為找到更多的陶片,李建安一直留在蘋果地內,探尋著陶片的踪迹,經過一天半的努力,李建安共挖出十三件文物,其中有只有第12個陶缸上繪有鸛魚石斧圖的圖案。當李建安將蘋果地內的陶片及陶器全部挖掘出後,便决定將這些文物帶回家中繼續進行清理。在李建安看來,若將其繼續留在蘋果地內,勢必會對文物造成二次傷害。

清理陶缸的過程中,李建安在陶缸內部發現許多已經風化的人骨,當其家人得知此事後,自然不願將陶器繼續留在家中,便要求李建安將陶器扔出家門。無奈之下,李建安不得不將陶器帶到他的辦公室中,進行進一步清理。

在當時的中國社會中,受到思想水准的限制,許多人並不重視文物保護,囙此當李建安的同事看到他的行為後,感到非常不解,但李建安卻表示,這些東西很有可能是國家的寶貝。而李建安卻憑藉著此前所學習的考古知識,對這13個陶器進行仔細的清理與研究。後期,隨著工作變動,李建安帶著13個陶器搬到公社大院的另一間辦公室內。

在發現陶器之後,李建安便與當地文物館進行了多次聯系,希望能夠將這些文物早日妥善安置,但由於當時的文物館工作較為滯後,且工作人員對陶器瞭解甚少,此事一直被拖了兩年多的時間。直至1980年的春節時,文化館方才通知李建安,將瓷器上交專家手中。

為表彰李建安的行為,文化館館長送給李建安五雙白線手套作為鼓勵。在現代人看來,白線手套並不是什麼值錢的物件,但在當時的社會中,白線手套卻有著較為重要的意義。

為確定這些陶缸的真正價值,河南省文物保護部門成立專項調查組,對陶缸進行進一步的清理與鑒定。查閱相關史料後,有關專家表示這些陶缸均來自上古時期,而畫有鸛魚石斧圖案的彩陶缸,更是向世人展現出上古時期的獨特彩陶繪畫藝術,並為我國關於上古階段的歷史研究提供重要幫助。

經過碳14鑒定表明,該陶缸是原始社會仰紹文化時期的文物,距今已有6000年的歷史了。作為一件罕見的上古文物,鸛魚石斧圖彩陶缸的出土,令我國考古界專家震撼不已。研究結束後,因鸛魚石斧圖彩陶缸價值相對較高,在2003年時,被國務院列為64件禁止展覽文物之首。

結語

對於李建安而言,最初的他並未料到,自己發現的文物竟有著如此珍貴的價值,從李建安的行為中便能感受到,早在上世紀70年代時,我國部分人民便重視起文物保護的意義,而在有關部門及民眾的共同努力之下,越來越多的文物,均得到妥善的保管。

現代社會發展行程中,隨著我國相關制度及法規的完善,許多流失在外的文物均能回到祖國懷抱,並得到相應的保護。未來中國社會發展行程中,將有更多群眾以自身努力對更多文物加以保護。

參考資料:《禁止展覽文物名錄》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