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廣東“兩族”械鬥,持續十三年傷亡數百萬,根本原因是什麼?

广东 76℃ 0
摘要: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太平軍以風捲殘雲之勢攻下南京。從廣西到江蘇,所到之處都是燒殺搶掠,唯獨廣東得以倖免於難。但與此同時,廣東的一場大規模“民間戰爭”就此爆發——廣東械鬥。咸豐四年,正值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前夕,廣東境內爆發了一場長達十四年的械鬥,死傷百萬餘人。土客兩族,並不是狹義的兩個民族。1854年到1867年,長達十三年的械鬥中,造成數百萬人喪生,在我國古代民間衝突中十分罕見。

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太平軍以風捲殘雲之勢攻下南京。從廣西到江蘇,所到之處都是燒殺搶掠,唯獨廣東得以倖免於難。但與此同時,廣東的一場大規模“民間戰爭”就此爆發——廣東械鬥。

咸豐四年(1854年),正值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前夕,廣東境內爆發了一場長達十四年的械鬥,死傷百萬餘人。

土客兩族,械鬥14年

土客兩族,並不是狹義的兩個民族。土族指的是廣東高山族,而客族指的是遷入到廣東的外地人。

天平天國運動爆發後,廣東天地會發動紅巾軍叛亂。但由於清廷的重心放在剿滅天平天國運動上,對於紅巾軍叛亂鞭長莫及,有心無力。廣東無奈只能參照李鴻章曾國藩等人建立民團,用以剿滅叛亂。

民團主力以客族為主,在剿滅洪亂過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囙此廣東客人威勢一時間高高在上。土族因為兩族語言、習慣的不同,歧視客族。土族認為這些遷來的人是“蠻人”,他們說的話是蠻夷之語,加上客族人在遷移過程中為了對付途中歹人,演變成了半軍事化組織,有著很强的攻擊性,不為土家人所喜,土家人認為他們野蠻。

同時土族人也並非善茬,雖然已經定居,但是家族間,也有著大族欺負小族的情况,同樣“強悍好鬥”,可見先天上,兩族都較為強悍,容易引發衝突,加上兩族語言、習慣存在差异,不容易和平共處。

部分客族人居功自傲,想要以此扳倒土族在廣東的優勢地位,便出現了客族人搶奪土族人財產乃至是殘殺事件。雙方相互鬥狠,互不相讓,最終發展為長達十四年的械鬥事件,一直到同治六年(1867年),在清軍的鎮壓之下,雙方議和。

導火索:土地爭端

雖然一族為土著居民,另一族為遷入居民,但雙方井水不犯河水,相安無事。但隨著客族人需要耕種,便與土族人在土地上發生一些爭端。洪亂中,洪兵將客族地主兒子殺害,這讓地主痛不欲生,他集結家中財力組建了一支隊伍,誓要滅了洪兵為兒子報仇。

這支隊伍協助民團剷除了洪兵的首領,並在廣東省政府的要求下繼續尋找逃兵,力圖斬草除根。就在尋找餘孽的過程中,一些不守紀律的軍人洗劫百姓財物,惹到了土族一些地主,這些地主認為是客家人和官兵一起“剷除土人”,點燃了土人反抗的怒火,導致了這場大械鬥。洪兵的所作所為埋下了伏筆,土家地主們因為利益致使這場械鬥發生。

從深層角度去看,械鬥的根本因素,其實是生存資源的爭奪。清末高產作物像洋芋、玉米傳入國內,農民耕種這些作物,提升了糧食產量,生存資源供給新增,人口數量也隨之提升,清朝末年人口已經達到四億左右,但是人口數量提升,也帶來了負面的影響,原本較為穩定的農耕,因為人口提升導致人均占地面積降低,囙此產生了向其他地區移民减少壓力的情况,客族人選擇遷入廣東東部正因如此。

土族人迎來了新的壓力,人口增長,又遭遇客家人佔據土地,生存資源被壓縮,如何坐視不管?兩族間的衝突產生,又有洪兵點燃了怒火,兩族間爆發了械鬥。生存資源對於以農耕為生的人而言尤為重要,即便是沒有洪兵,在更多人口出生後,土客兩族也可能因為其他導火索爆發械鬥。

清朝的無能,是直接推手

社會大環境也讓土客大械鬥不斷發酵。清末政治腐敗,官員們橫徵暴斂,這才有官員搶掠百姓財物,即便百姓申冤也難有回應,壓迫之下百姓們的怨恨越來越深。再加上清末,外來入侵者同樣損害了百姓的利益,和平安定生活的局面被打破,對於生存資源的渴求越發明顯,百姓們的神經繃緊,處於崩潰邊沿,這種環境下,很容易產生鬥爭。

安居樂業對於百姓而言已經成為奢求,土客兩族在動盪的局勢中難以維穩,也囙此在衝突凸顯之後刀棍相向,打破了雙方的平衡。彼時整個中國的老百姓都難以生存,生活在被壓榨的屈辱中,難有未來。

1854年到1867年,長達十三年的械鬥中,造成數百萬人喪生,在我國古代民間衝突中十分罕見。撥開現象看本質,這場械鬥則是內外部壓力擠壓百姓生存空間,從而不得不採取的一種保護自身利益的民間資源爭奪戰。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