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時已有100000+人關注我們
自去年禁塑先鋒海南正式出臺禁限塑規定開始,陸續有省市跟進,現時絕大多數省份已出臺《塑料污染治理實施方案》,明確表示將逐步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膠製品的使用。
廣東發改委:將全鏈條治理塑膠污染
6月28日,廣東發改委回復人大代表陳瓊提出的《嚴格執行“限塑令”破解“白色污染”新困擾的建議》時表示,廣東從源頭遏制塑膠污染,已摸查到相關禁限塑膠製品生產企業及批發商共962家,加大政策和項目支持力度,加强塑膠廢棄物回收利用,强化文宣引導等方面開展工作。
廣東發改委表示,下一步,將全面系統加强塑膠污染全鏈條治理,堅決打擊違法違規生產行為,加强銷售環節執法檢查,做好產供需銜接,並組織好回收處置,加大塑膠廢棄物分類收集處理力度,提高資源化利用水准。
6月24日,廣東省人大常委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廣東省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條例》執法檢查組第一次全體會議在廣州召開。據悉,廣州郵政快遞自今年底禁用不可降解塑膠包裝袋。
此外5月31日,深圳工信局發佈《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關於推動塑料生產領域綠色化發展的通知》,將禁止淘汰類塑膠製品生產,引導涉及生產淘汰類塑膠製品的企業及時做好生產調整,全面淘汰關停列入“禁塑”名錄的塑膠製品生產企業。
圖源|深圳工信局
此外,深圳工信局要求,提高可降解塑膠製品供給,鼓勵塑膠生產企業加大技術改造投入,對現有塑膠生產工藝和設備進行改造,用全生物降解原料替代不可降解塑膠原料,生產符合地方法規和標準要求的全生物降解的塑膠製品。
海南:保鮮袋不能含PE,强化追根溯源
海南一直作為禁塑的排頭兵,也在不斷積極打造禁塑模範省份,為全面禁塑起帶頭作用!
海南除不斷查處違規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膠製品的商家外,更出臺了第二批禁塑名錄,包含了此前未被列入的“保鮮袋”,以打擊“以保鮮袋名義,行購物袋之實”的違規行為。
在一起不可降級塑膠製品查處案件中,海口市市場監管局不僅查獲了違禁塑膠製品,更表示將追溯來源對物流企業進行懲處,最終在山東臨沂市場監管局的配合下逐一約談了相應的物流企業。
同時,針對普通市民通過電商購買違禁塑膠製品的情况,海南與6大電商平臺共同簽署了電子商務平臺“禁塑”承諾書,謹防島外輸入。
山西:7月1日起全省正式實施禁塑
2021年3月25日,山西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佈會議明確指出:2021年7月1日起要在全省禁止生產、銷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膠製品。
6月2日,山西省人大網站公佈《山西省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規定(草案)》,並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圖源|山西人大網
現時,山西省可降解塑膠產能達到4萬噸,有金暉兆隆和龍駿艾柯兩家可降解塑膠生產企業。金暉兆隆是2012年山西省成立的第一家可降解塑膠生產企業,近年來抓住相關省份實行“禁塑令”的契機,在全國推廣可降解塑膠產品,被工信部確定為綠色工廠和綠色設計產品。
北京:商家使用不可降解塑胶袋最高罰10萬
據悉北京市今年加大處置經營主體違法使用不可降解塑胶袋,使用不可降解塑胶袋最高罰10萬。
北京市自去年12月實施“限塑令”以來,全市塑膠購物袋銷售量明顯下降;居民自帶購物袋現象在逐漸增多,但也存在量販店免費連卷袋用量增大的問題,很多顧客知道可降解收費塑胶袋價格比較貴,很多都是從連卷袋裡邊撕的。為此,北京的“限塑令”再次陞級,其中包括對量販店的連卷袋試點收費。
北京市發改委和生態環境局4月底發佈《北京市塑料污染治理行動計劃2021年度工作要點》,對今年的限塑工作提出8個方面、35條具體要求:部分連鎖超市將試點對塑膠連卷袋明碼標價,在商品價格外單獨進行收費,並逐步擴大試點範圍。
上海:對違規商家處高額罰金,源頭追溯
上海全市餐飲行業自今年1月1日起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膠吸管,然而還是有商家無法做到。
根據通報:上海誕生了因為違反此項規定而受罰的“首案”。市場監管部門提醒,消費者如發現此類違法行為,可直接撥打熱線電話12345進行舉報。
寶山區市場監管局利用線上摸排、線下定位,在某電商平臺上查獲一家正在銷售一次性發泡塑膠餐具的商戶,並順藤摸瓜,找到了轄區內的經營商戶,執法人員現場查封了庫存一次性發泡塑膠餐具97760只,要求其立即停止銷售一次性發泡塑膠餐具,並從網上下架。
受政策影響,作為傳統塑膠替代產品的可降解塑膠市場大幅度增長,訂單暴增,我們預計“十四五”期間,可降解塑膠市場將以11.3%的年複合增速,到2025年實現500億元以上的收入規模。
近觀國內,領先企業也正通過自主研發、合作研發等管道積極突破技術壁壘,以求獲取成本優勢。例如,浙江海正與長春應化所共同研發丙交酯科技工藝,已成功下線生產,實現部分自供;中糧科技科技和比利時格拉特共同在安徽建立玉米-乳酸-丙交酯-聚乳酸的全產業鏈生產基地,已基本掌握丙交酯生產工藝和加工技術。此外,中科院理化所研究出了成本低、力學性能高、生物安全性良好的PBAT生產科技,匯盈新材料、金暉兆隆和悅泰生物等公司通過授權獲得該使用權,也在一定程度解决了高成本難題。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