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庫是一個國家財政收支的保管以出納機构、這個機构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在西元前11世紀周朝建立之後,就出現了大府、內府、外府等類似“國庫”職能的機构。
都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一直都是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制度,理論上來說,世間的一切都是皇帝的。那麼那倆倆說,國家的錢也就是皇帝的錢了?
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國庫中的錢財俱都是取自於人民的稅收,那麼理論上來說。國庫中的錢財就必須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而皇帝的私產是並不和國庫掛鉤的。明朝時期朱元璋就創立了“內帑”制度,皇帝有自己專門的私產。
“內”即內府,意味著皇室的倉庫。而“帑”念作是“tǎng”,指代的是庫裡的錢財,公款的意思。至於“內帑”很簡單,就是皇室的公產。而這一點,其實在漢朝時期就有雛形了,在《漢書·匈奴傳》之中這個詞語就曾出現過:
“上由是難之,以問公卿,亦以為虛費府帑”。
所以至少是自明朝開始,國家的公款與皇帝自己的私產就已經分開了。而清朝承明制,皇帝的私產與國庫依舊是分開的。若是沒有必要,沒有皇帝是會動用國庫裡面的財產的。
所以到明清兩代,國庫之中的財產支出俱都是用於民生。於是,要想瞭解這個國家的繁華與否,也是只要看國庫便可以窺見一二,再不濟便看皇帝的“內帑”,一個國家的大概情况也就了然於胸。一個國家在落寞的時候,他的國庫必定不是很豐滿的。
就比如說明朝滅亡的1664年,李自成帶軍隊攻入北京,他們一共在北京待了40多天。用盡手段拷問大小官員“追贓助餉”,得銀甚巨。那皇宮自然也沒有拉下,那時候李自成搜刮了多少錢呢?有史料記載:
“宮中久已如洗,懷宗减膳、布衣,酒扈器具之金銀者盡充軍餉,內帑無數萬之藏。賊淫刑所得,揚言獲之大內,識者恨之。”
“餘宮中內帑金銀器具以及鼎耳門環鈿絲裝嵌,剔剝殆遍,不及十萬。賊聲言得自內帑,惡拷索名也。”
單單一個“宮中久以如洗”,且大順軍就連門環,鑲嵌的金絲銀絲,甚至是餐具都給“剔剝殆遍”。而宮中的藏銀也已經“不足十萬”,所以當時明朝的財政,可見一般,是為亡國之象也。
當然,明朝再落魄也沒有清朝落魄。作為中國封建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也曾經是輝煌過的。根據1820年清朝內務府的文獻記載,當時的清朝的黃金儲存量不少於800噸,而白銀則是“不可計數”。
本來因為閉關鎖國,清朝的東西只對外賣而不回流。世界上的白銀幾乎都是如流水一般的湧向中國,但從不外流,那時候清朝的白銀儲存量堪稱世界第一。單論白銀來看,說中國那時候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沒人不服。
但是到了清晚期的時候,同樣是因為閉關鎖國,清朝面對了落後就要挨打的場面。清政府一直都是處於割地賠款的處境之中,並且不斷的轉讓海上的稅收。在這樣入不敷出之下,慈禧太后還一直都是窮奢極欲。
甚至到後面還要動用國庫之中分撥給海軍軍費的那一筆銀子,來給自己過壽。其實自這就已經看出來清朝的頹敗之勢已不可阻,很明顯是因為“內帑”之中沒錢了。才伸手動用國庫的銀子,所以清朝的滅亡是已經可以預見的了。
至於清朝在1912年溥儀退位之後之後,新上任的民國政府去國庫之中取錢的時候,國庫帳面上只剩下了十個銀元,竟也沒有那麼驚奇了。堂堂一國之庫,甚至連一般百姓家都比不上,僅剩了十個銀元。不論是有人攜款潜逃,還是做假賬,還是真的只有這麼多。都是中國的怪,都是那時中國的悲。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