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曾寫道:“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人生艱難,坎坷曲折,無法逃避,唯有面對。認真做事,清白做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態平和,生活舒暢。
生活總是會給我們帶來很多驚喜,但前提是我們可以克服它給出的問題。有時候就是如此,問題接二連三的出現,似乎壓得我們無法喘息,但又有什麼辦法呢,只有勇敢面對,一個一個解决,笑對生活。我們無法控制生活,卻可以通過一次次挫折改變自己,使自己更加强大。
相信大家都有為自己製定過目標,不管是短期內的小目標還是長期的大目標。那麼不知道有沒有朋友曾體驗過儘管努力都無法成功的滋味呢?並且還不只一次,兩次甚至多次,傾盡自己的全部心血去做一件事,可最終依舊沒有達到自己的目標,也許我們會說這就是命,但該如何面對呢?
我們今天要介紹的主人公韋成樞就曾有過這樣的經歷,他自幼聰明好學,並不需要“死讀書”,懂得靈活應用知識,舉一反三,是典型的優秀學生,也是其他同學羡慕的對象。另外,韋成樞非常喜歡文史,在學習文史的時候,他總能提出不一樣的觀點,有的時候甚至還會對老師的觀點產生質疑。
中考過後,韋成樞順利進入當地的重點高中——西安20中,而在文理分科時,他也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文科,一心想要進入全國文科一流的北京大學。按理來說,以韋成樞的資質應該可以考入北京大學,但一場制度改革無情地摧毀了他的夢想。
正當韋成樞滿心歡喜迎接自己的高考之際,高考制度被廢除,全國知青都必須上山下鄉,他也不例外,來到了寶雞鳳縣黃牛鋪公社插隊。直到1971年,韋成樞結束了自己“插隊”生活,進入一家機械工廠幹活。在那個年代能够有一份工作都算不錯了,要知道很多知青回鄉之後還得排隊等候安排。
但韋成樞一直對知識充滿渴望之情,不甘心一輩子待在工廠,在兩年之後便前往陝西建工局二中擔任老師。之後,隨著年齡的增長也有了自己的家庭。但生活和工作中的瑣事並沒有磨滅他當初的夢想,韋成樞依舊想要進入北大這樣的一流學府學習。
直到1976年,他終於等到了這個機會,高考制度恢復。相距自己的上一次高考已經過去11年之久,韋成樞早已從英氣迸發的少年變成了中年大叔,他不清楚自己還能否考中,但只要有一絲機會便不能放弃,最終他還是决定報名。可當時距離高考只剩兩個月時間,他平時還需要上課。
所以,在那兩個月時間內,韋成樞白天到學校教書,晚上則爭分奪秒地複習功課。其實,這也是那個年代很多學子的真實寫照,因為高考制度突然中斷,他們只有利用這一次機會。並且,那一年參加高考的人數,大家應該可以想像,不僅有本年度的高三學子,還有前十多年的眾多學子。
當高考成績公佈之後,韋成樞得知自己考了423.9分,內心欣喜不已,因為當時的滿分只有500分,他憑此高分一舉拿下當年陝西高考狀元。原本想著終於可以進入自己心心念念的北大,可左等右等他還是沒有等到北大的錄取通知書。在經過一番詢問之後才得知,制度規定教師只能上師範類學校。
韋成樞再一次和北大擦肩而過,並且這已經是他距離北大校園最近的一次了,或許他命中註定與北大無緣。最終,韋成樞只能報考當地的陝西師範學校歷史系,在結束四年本科學習之後,繼續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教書育人。
現如今,他早已成為一名優秀的歷史老師,在他手下誕生了一批又一批高考狀元。韋成樞將自己當初的失意化作教育的動力,既然自己已經沒有機會實現夢想,但可幫助更多的學生實現他們的夢想。這也是教師的偉大之處,他們奉獻自己,成就了一代又一代年輕人。
總得來說,老師是我們每一個人人生路上最重要的領路人之一,不管大家有沒有在讀書這條路上堅持下去,但總能回想起那個對自己影響至深的老師,他們不僅僅教會我們課本上的知識,還教會我們許多人生知識,使得我們在日後發展的道路上受益匪淺。還記得曾有人質疑過教師福利太好了,但毫無疑問他們值得。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