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裏驚現神杯,杯中酒竟連綿不斷飲不完,X光一照才恍然大悟

江西 89℃ 0
摘要:自古以來,名人雅士都喜愛喝酒,飲酒必然離不開酒杯。偉大的古人創造出許許多多的杯子。如“觥酒器”是古代用來盛酒的杯子,外表是橢圓形狀或方形。“罍”是盛酒的杯子,形狀像水壺。“鬥”是古代盛酒的杯子,有把手。而我今天要講的神杯是鸚鵡杯。古人描寫鸚鵡杯的詩句眾多,如李白的:“鸕鷀少,鸚鵡杯,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取名為鸚鵡杯,這個杯子高為兩點五釐米,長為十二點五至四點七釐米。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自古以來,名人雅士都喜愛喝酒,飲酒必然離不開酒杯。偉大的古人創造出許許多多的杯子。如“觥酒器”是古代用來盛酒的杯子,外表是橢圓形狀或方形。“觥籌”也是用來飲酒的杯子。“罍”是盛酒的杯子,形狀像水壺。“羽殤”古代一種盛酒的杯子,外表是橢圓形狀、淺腹的、平底的。

“鐘”是古代的飲酒器具。“蠱”是指古代飲酒和喝茶的杯子。“鬥”是古代盛酒的杯子,有把手。“爵”古代用來盛酒的杯子。“尊”是指古代用來喝酒的容器,外表是圓腹或方腹。而我今天要講的神杯是鸚鵡杯。

古人描寫鸚鵡杯的詩句眾多,如李白的:“鸕鷀少,鸚鵡杯,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陸遊的:“鸚鵡杯深君莫訴,他時相遇知何處。”駱賓王的:“鸚鵡杯中浮竹葉,鳳凰琴裏落梅花。”

劉禹錫的:“駱駝橋上蘋風急,鸚鵡杯中箬下春。”呂本中的:“客事久輸鸚鵡杯,春愁如接鳳凰台。”王洋的:“醉吟居士桃李曲,忠孝相家鸚鵡杯。”梁棟的:“白髮久孤鸚鵡杯,碧梧自老鳳凰台。”由此可見,古人們對鸚鵡杯的喜愛程度如此之大。

首次發現鸚鵡杯

鸚鵡杯出處於明代的曹紹《格古要論》裏記載:“鸚鵡杯是海螺盞,進出廣海,世人琢磨,或用銀或金鑲邊。”這個杯子取名鸚鵡杯,並不是顏色和外表與鸚鵡相像。而是用鸚鵡螺來製作的純天然無公害的酒杯。

取名為鸚鵡杯,這個杯子高為兩點五釐米,長為十二點五至四點七釐米。這種鸚鵡杯可以不用精心雕琢,直接用來喝酒。用這樣美麗又不加化學的純天然的酒杯飲酒,既健康又有一種修煉成仙一樣的感受。

1965年,考古學家們在南京的象山發現了一座大家族墓葬。考古學家們對這座家族古墓進行更深一步的挖掘。考古學家們發現這座家族古墓是東晉朝代的王興之的墓。王興之的家族是東晉時期的豪門大族,王興之是東晉都亭肅侯王彬的兒子,官至征西大將軍和參軍。

曾經任職南朝宋建康令,後來因為幫助劉義宣孩子逃跑,與江寧令沈道源一起入監獄。大家可能不太知道王興之,但是提到王興之的侄子和侄孫大家肯定有所耳聞,他們是王羲之和王獻之。

此次發現使考古學家們喜出望外,原來王興之在東晉時期的背景如此的深。考古學家們在6年左右的挖掘中,出土的許許多多的陪葬用品,對探索東晉時期的人文隨俗、葬禮風俗、家族文化等等起著重要作用。

考古學家們在出土的眾多陪葬品裏,發現了一個酷似海螺一樣的杯子。它的造型十分奇特,引起了考古學家們的注意。考古學家們對這個酷似海螺一樣的杯子十分好奇,於是通過査詢翻找眾多古代杯子的資料,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知道了這個杯子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鸚鵡杯。

鸚鵡杯的秘密

考古學家們對於首次出土的鸚鵡杯十分感興趣,於是乎想要深入研究一下鸚鵡杯。可是光從外觀上來看,鸚鵡杯的外觀像一個巨大的海螺,高約兩點五釐米,口徑約十二點五至四點七釐米,杯子表面還有一圈一圈的紋路,根本看不出所以然來。

這時一比特考古學家想試試鸚鵡杯裏究竟能盛多少些酒,於是乎往鸚鵡杯裏倒了許多酒,卻發現小小的杯子裏卻能裝下這麼多的酒。當考古學家把酒從鸚鵡杯裏倒出時卻發現了一個更大的秘密,鸚鵡杯裏的酒怎麼也喝不完。

考古學家們左思右想也想不出來為什麼鸚鵡杯裏的酒可以連綿不絕地流出來,好像被施了魔法一樣。其中一位考古學家想到可以觀察鸚鵡杯的內部結構,這樣就可以瞭解鸚鵡杯裏的酒為什麼可以一直都喝不完。

考古學家們想觀察鸚鵡杯的內部,可是這可是文物呀,損壞文物可是要犯法的,根本不可能把它切開觀察。考古學家們絞盡腦汁想到可以用X光照鸚鵡杯的內部。這樣既不能損壞文物,也可以對鸚鵡杯的內部進行深入觀察。考古學家們都說是個好主意,紛紛想試試看。

終於揭開秘密

於是乎考古學家們用X光掃描的鸚鵡杯,發現鸚鵡杯的杯子內部裏有許許多多的小網格,彼此之間還相連著細細密密的小孔。考古學家們恍然大悟,原來這些酒液會通過這些細細密密的小孔逐漸慢慢地滲透到鸚鵡杯的內部的網格裏。

當古人們用鸚鵡杯來倒酒時,裡面的美酒不會全部倒出來,而是在空氣的壓力下一點一滴的從杯口裡流出來。由此就給人一種錯覺,杯子裏的酒怎麼也喝不完。鸚鵡杯的秘密也由此解開了。

古人們的智慧是如此偉大,他們的發明能讓現代人運用科技還要琢磨許久。在古代那個沒有機器與網絡的時期,古人們創造了一批又一批的偉大發明。有些發明至今還在應用,古人的發明功不可沒。

結語

達爾文說過:“能够生存下來的物種,並不是那些最強壯的,也不是那些最聰明的,而是那些對變化作出快速反應的。”

我國古人就是在不同時期都能快速適應環境,創造出各種偉大的發明。如火藥、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等等。作為有著5000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我國的歷史如此豐富多彩、千秋萬代,我國的文化如此底蘊深厚、博大精深。

在這片九百六十三萬四千零五十七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勤勞刻苦、大智若愚的中國人百折不撓、自强不息的奮鬥著。他們在為了環境植樹造林,為了幸福不懈奮鬥,為了實現精神價值努力拼搏。

從儒家文化到新文化,從封建王朝到新中國成立,中國一直在頑強不息的奮鬥著、努力著、拼搏著、生生不息、連綿不斷,我為我生長在中國而自豪。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