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一省常常造反,數千年來都無法解决,劃去此地後徹底老實了

山西 95℃ 0
摘要:眾所周知,我國目前共有34個省級行政區域,其中各行政區域的劃分都有著現實需要和歷史傳統的影響。一些歷史悠久的省份,其界線大多以自然狀態下的山川湖澤作為分界線,比如陝西和山西以黃河為界,山西與河北以太行山為界等。不過在歷史上,大多數省份的轄境、邊界乃是不斷調整的,比如清朝時將江南省折開為江蘇省和安徽省,而家喻戶曉的四川,更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眾所周知,我國目前共有34個省級行政區域,其中各行政區域的劃分都有著現實需要和歷史傳統的影響。一些歷史悠久的省份,其界線大多以自然狀態下的山川湖澤作為分界線,比如陝西和山西以黃河為界,山西與河北以太行山為界等。不過在歷史上,大多數省份的轄境、邊界乃是不斷調整的,比如清朝時將江南省折開為江蘇省和安徽省,而家喻戶曉的四川,更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在古代,由於科技水准落後、生產力不發達,交通非常不便,囙此一些相對封閉的地區很容易就會出現自成一體的情况。所謂“天高皇帝遠”,如果一個地區封閉性稍微大一點,地區長官再懷有野心,不遵王命、割據一方的現象便會發生,這也正是古代雲貴兩廣地區時常出現叛亂和割據政權的原因所在。四川作為中國的西南大省,其實也是如此。如今的四川省,面積約為48.6萬平方公里,雖然面積在全國排名第五,但是與古代的“完整版四川”比起來,還是相差甚遠。

▲蜀漢先主劉備劇照

四川古稱為巴蜀,漢朝時名為益州,唐朝稱劍南道,宋朝時因分為川峽四道而得名“四川”。早在秦漢時期,四川便有“天府之國”的美譽,物產豐富,民風彪悍。據史書記載,從秦朝統一華夏開始,四川地區共出現割據政權14次,由地方上文臣、武將帶頭造反的事件有數百次之多。幾乎每個朝代,四川省都會有割據稱王的行為,比如西漢末年的公孫述、東漢末年的劉焉與劉備、西晋末年李特、唐末孟知祥、元末明玉珍、明末張獻忠等。囙此,古語有雲:“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後治。”

▲橫斷山脈遠眺

這些人之所以會選擇在四川割據稱王,主要原因是四川的地利——北有秦嶺,西有橫斷山脈,東面是一片丘陵地帶,南面則是發展相對落後的區域。正是這樣的環境,四川形成了一個封閉獨立的空間,對外交流非常不便,易守難攻。其次,四川中央是土地肥沃的成都平原,風調雨順,沒有洪澇災害,年年物產豐饒,府庫充實,人民安居樂業,是一片王道樂土。囙此,稍微有點實力的官員,在治理四川時都會生出造反割據之心,而且不需要費多大的力氣,只要切斷四川與中原的聯系,扼守門戶就可以安心當王。至於轄境內的百姓,只要有糧食,能够安安心心過日子,他們也不在乎誰稱王稱帝,不會進行武裝反抗。囙此,李白在《蜀道難》寫道:“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四川實在是太容易割據了!

▲三國時期益州北部地圖(紅框為漢中)

囙此,很多中原王朝的統治者都對四川頭疼不已。然而對野心家來說,割據四川雖然容易,但若是無法牢牢掌控一個地方,那很可能會前功盡棄。這裡就是有著“川蜀北戶”之稱的漢中。漢中自古以來就是四川屏障,得到漢中才算是得到了完整的四川。反過來,如果誰能佔領漢中,那就能輕鬆下蜀地,比如當年秦國滅蜀,就是從漢中出兵蕩平的;司馬昭滅蜀之時,也是先攻下漢中之後才滅亡蜀漢的。反過來,割據者得到漢中,就能牢牢掌控蜀地,並從這裡向北方進軍,劉邦和劉備都是如此。正因為漢中的關鍵位置,古代割據政權起事之時,一定會以最快的速度拿下漢中,建立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王霸之基。

▲蒙古鐵騎劇照

西元十三世紀時,崛起於漠北草原的蒙古人踏上了統治世界的征途,他們曾令南下滅掉金國,也曾橫掃中亞,然而卻在面對南宋時吃了大虧,幾十年久攻不下,甚至還有一比特大汗因為戰爭而死去。攻打四川時,蒙古軍隊為爭奪蜀地門戶漢中也付出了慘重代價。最後,蒙古軍隊採用大迂回戰術,借道西藏,經雲南從四川南部打進來,才算是徹底將四川佔據。蒙古統治者有感於此,為防止四川割據,便特意將漢中之地從四川分離出來,交由陝西行中書省管轄。

▲民國時代的重慶老街(今人仿建)

四川失去北方屏障後,除非王朝末期時局動盪而有部分草莽稱帝外,其餘時間都比較穩定,當地民生經濟也能安心發展。後世統治者沿襲了元朝做法,漢中隸屬陝西的行政劃分就這麼確立下來,從明朝到清朝都是如此。民國時期,四川地區曾劃出一部分成立西康省,不久便撤銷。新中國成立後,由於重慶地區曾為國民政府陪都,擁有非常好的建設基礎,於是升格為直轄市,以帶動西部經濟,四川的面積再度减少,最終形成了如今的模樣。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