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斷鼻家族”成為國際網紅

云南 83℃ 0
摘要:因為象群裏有一頭小象鼻子曾受過傷,保護區的工作人員親切地叫它們“斷鼻家族”。在過去的一個多月時間裏,相信很多人每天一打開手機,即使沒有特意蒐索,也能知道“斷鼻家族”走到了哪裡。北遷的“斷鼻家族”就此引發國內外輿論關注,成為“新網紅”和“國際藝員”,它們演出的這部電影也被國內媒體人譽為“今年最出色的國家宣傳片”。

拖家帶口,順著公路,一路向北,踏足於一無所知的遠方……這像極了一部經典的公路電影。這部電影的主角,不是別人,正是雲南那群一路北上的亞洲象。因為象群裏有一頭小象鼻子曾受過傷,保護區的工作人員親切地叫它們“斷鼻家族”。

在過去的一個多月時間裏,相信很多人每天一打開手機,即使沒有特意蒐索,也能知道“斷鼻家族”走到了哪裡。

隨著國內媒體以豐富生動的全景式描述展現其行程,挖掘人象關係所蘊含的文明內涵。日本、美國、英國等國外媒體也先後刊發報導,追播大象遷移劇情,帶動了全球網友熱烈的討論,也迎來了多年來少有的一片讚譽。

北遷的“斷鼻家族”就此引發國內外輿論關注,成為“新網紅”和“國際藝員”,它們演出的這部電影也被國內媒體人譽為“今年最出色的國家宣傳片”。

日本帶頭媒體聚焦

憨態可掬的大象們,不僅受到了國人的喜愛,首先引起了鄰居日本的注意。據不完全統計,日本電視臺、日本TBS電視臺、富士電視臺、朝日新聞、讀賣新聞、時事通訊社等多家日本大型媒體最近都對雲南北遷亞洲象群做出了報導。

最早大約是在6月2日,日本朝日電視臺的王牌新聞節目《報道STATION》先好奇了一把“大象到底要去哪兒”。日本觀眾驚訝地發現,500公里在中國,大象們甚至連都市都還沒走到,更別說走出雲南省了。要知道在日本,500公里意味著從東京到大阪,是關東和關西的跨越。

而日媒裏最用心的報導則要屬6月4日播出的TBS電視臺的大型直播節目《ひるおび》。該節目用了整整30分鐘的篇幅,搞了一個專輯,從遷徙時間線、地點變化、沿途事件等資訊整理得既全面又好懂,能够幫助日本觀眾迅速瞭解故事梗概。節目還邀請了知名度極高的動物專家,以及派駐在雲南玉溪的記者做連線嘉賓。

看完整期節目,有網友甚至感歎:“這哪是講動物八卦,分明一不留神,就展現了一個很多日本人都不熟悉瞭解的當今中國啊”。

節目裏這樣介紹昆明,“除了北上廣,中國還有這樣的大城市”。日本人甚至用了“巨大都市”來形容——人口698萬,海拔1900米,四季綠色不斷的春城,那裡有國際機場,也是日本女子馬拉松隊員的集訓地。

在介紹中國政府此次應對措施時,原本在日本人心中落後的中國內地居然為了監控大象,出動了一支由360人、76輛汽車和9架無人機組成的工作隊,而且無人機還配備了夜間觀察的紅外設備,這樣的龐大陣容與豪華科技,讓日本媒體和動物專家讚歎不已。

節目還介紹了中國的自然保護區用於保護珍稀動植物的生活棲息。其中,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的面積比日本的神奈川縣還要大。節目特地解釋道,雖然劃為保護區,但並沒有像野生動物園那樣設定柵欄牆。所以,大象一家出門,不會有誰攔住不讓出去。

據瞭解,在西雙版納,提防野象出沒是一種日常。一般來說,食物充足時,亞洲象不會進犯人類聚集的村莊。但如果找不到吃的,它們就會大膽靠近,沖進它們能找到的“食堂”:甘蔗地、玉米地、水稻田。但這一次,是很罕見的“人象會面”——人類第一次“騰地”,一些村莊的村民去別處躲避;而大象,第一次在人類居住地裏,在月光下漫步。

在日媒的鏡頭下,無論是當地的警詧、市民、村民,沒有一個驚慌失措,各個舉止大方,連日本主持人都稱,他們遇到的中國員警非常禮貌且親切,中國的年輕人自信與大方,這些場景是他們在採訪之前沒有想到的。

除了日本的媒體,諸如像英國BBC,美國CNN、NBC、《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外媒在報導中國的畫風發生了180度的驚人變化,“經過20年的保護,西雙版納和兩個鄰近地區的野生大象數量幾乎翻了一番,達到300頭左右”。有美國媒體讚譽“在中國,野象受到了最高級別的保護”。

中國形象浮現

作為野生動物研究者,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副研究員何鑫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介紹,在文明發展過程中,世界各地的人類都大量佔據了原本屬於野生動物的棲息環境,造成眾多大型野生動物種群的顯著衰退。不過經歷數千年文明發展,中國境內仍有不少大型野生動物,實屬不易。近年來,隨著自然生態和野生動物保護力度的日益加大,在我國一些地區,部分大型野生動物的種群數量呈現緩慢增長趨勢,如雲南的亞洲象、新疆的雪豹、東北的東北虎,它們被人目擊的次數越來越多,有時也會闖入人居環境,成為媒體關注的熱點。

“在環境保護和野生動物保護方面,部分西方媒體常常帶有偏見。”何鑫表示,但一個事實是,歐洲的大型野生動物已幾乎絕跡,北美的大型野生動物在歐洲移民大量遷至後,也急劇减少。囙此,這次西方媒體之所以正面報導雲南大象北上,原因之一可能是通過對比,發現沒有資格對中國有關部門的應對舉措“說三道四”。

透過象群,中國形象得以浮現。中國人生態保護意識的自然流露,以及理性自覺的行動反應,成為中國社會文明程度的有力詮釋,也向世界傳遞出一種莊嚴的態度:保護動物和自然生態,中國願意付出真誠與成本。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解焱從事生物專業保護20多年。在接受《新民周刊》採訪時,解焱表示,在這次大象北遷事件中幾乎所有外媒態度都是蠻正面的,沒有出現類似之前的“雙標”報導。

“過去在很多外國人印象中還是覺得中國吃野生動物是挺大的一個問題,覺得中國人什麼都吃,但這次大象事件真正讓他們體會到現實不是這樣的,其實中國人是很愛護這些動物,也能够和它們和諧地相處。”解焱進一步說明,“北遷的大象對於世界瞭解中國來講是一個非常好的案例,而我們的處理方法也讓全世界知道中國在生態文明,以及在人與自然和諧方面,實際上是處於一個世界非常前列的狀况,讓世界看到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成果,也是轉變大家過去對中國野生動物保護的很多偏見,從一個全新的角度重新認識中國。”

解焱還提到,在這次整個報導過程當中,使用了各種科技手段,也讓大家知道中國實際上在野生動物監測方面,科技手段是非常先進的。

更難能可貴的是,人們看到,約500公里的北上途中,政府部門一路監控、投食,確保至今未出現嚴重的“人象衝突”,讓象群在一個相對友好的環境中悠然遷移,群眾也展現出積極的野生動物保護意識。這或許也是外媒正面報導雲南象群北上的一個重要原因。

還記得無人機最近拍攝到的一組大象睡覺的畫面,讓世界看到了中國大象享受到的友好環境——這些大象都平躺在地上,酣然入夢,場面十分溫馨。動物專家表示,大型食草動物有時會“躺平”睡覺,但是在野外並不常見,它們通常會選擇在站立時短暫休息。北上象群出現集體躺下睡覺的情况,說明它們安全感較强,一路上幾乎沒有受到人類的過度干擾,更沒有受到人類的攻擊。

不再流浪的未來

對大象來說,這其實不是一趟輕鬆之旅。

近千年以來,野生亞洲象從未出現在如此遙遠的“北方”。沒錯,因為對生活在熱帶雨林的亞洲象來說,昆明已經能算是“極北之地”了。就算把這次旅途放在野生動物研究史中,也是十分罕見而反常的行為。

“斷鼻家族”何時能够回家牽動著全世界的心。但事實上,幾乎地球上每個角落的每一隻大象,都面臨同一個殘酷的問題:何以為家?

資料顯示,在亞非兩洲,每天有一百頭大象遭到獵殺。僅半個世紀,人類就讓大象的數量減少了90%。

在《南方周末》的報導裏,一比特專家如此描述這段北上之路:“對大象是悲劇,對沒日沒夜守著大象的人來說也是悲劇。自然界中,沒有一個物種想毅然决然地離開故土。”

事實確實如此。遷移是動物世界裏最基本也最常見的行為,儘管這次大象的遷移路程或許讓人吃驚,但從整個動物發展史的角度看,人們仍然需要意識到——第一,遷移普遍存在;第二,長距離的遷移對動物長遠的生存是必須的;第三,動物行為的最終目標是為了生存,囙此如果不是生存遇到了挑戰,它們為什麼要冒險闖入未知的區域呢?

囙此,象群長距離遷移的背後還是反映出它們原有棲息地的一些問題。比如,隨著象種群數量的新增,以及橡膠、茶葉、砂仁等經濟作物的擴大種植,大象的食物資源可能在相對减少,從而可能引發了種群遷移。

“亞洲象的監測和預警,是一個龐大的工程。除了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資源,工作的持久性都是巨大的挑戰。我想這不僅僅是錢那麼簡單,確實是一筆巨大的社會資源。”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王放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在西雙版納,自上世紀90年代就已經有了一些生態補償,到2009年已經有商業保險,“人面對大象時所受到的損傷,不管通過政府還是商業機制是能够得到一定補償的”。

在王放看來,在西雙版納區域,當地居民對大象展示出非常大的容忍與包容,賠償機制是背後一個重要的原因。在南亞的一些區域,肇事的或者與人衝突的大象,往往直接就被捕殺了。“當然在西雙版納群眾的容忍背後,除了賠償,也有大量的努力,就像之前提到的監測、預警等各種複雜的機制。”他說。

而多年的努力也帶來了好消息,我國亞洲象種群正穩步擴大,現時數量已由1985年的約180頭增長到現在的300頭左右。

如何進一步確保大型野生動物的食物供給,為它們提供更好的棲息環境?習近平總書記最近在青海考察時的相關訓示,可謂高屋建瓴:“加快構建起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守護好自然生態,保育好自然資源,維護好生物多樣性。”“要繼續推進國家公園建設,理順管理體制,創新運行機制,加强監督管理,强化政策支持,探索更多可複製可推廣經驗。”

專家指出,我國在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行程中,既要做好頂層設計,也要嚴抓政策落實,從而進一步减少人類活動對野生動物的干擾,為亞洲象、東北虎、雪豹等大型野生動物營造更宜居的自然生境,也讓更多野生動植物獲得更好的生存機會。將來還要進一步推動和周邊有亞洲象國家的國際合作。通過國際間的相互合作,提升保護水准,做到更有效更大範圍的保護。

最後,我們期盼,這部“公路電影”能有個溫暖的結局,也希望最愛家人的大象,未來能有一個不再需要流浪的家園。(記者應琛)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