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李豔(中)邀請養殖方面專家參觀羊舍。(資料圖)受訪者供圖
中新網蘭州6月26日電(艾慶龍)17年前,李豔是鄉鄰眼中跳入“農門”的“兒媳婦”。而今,37歲的她返鄉創業,當起山裡的“羊倌”,還被村民親切稱為“羊倌支書”。
在李豔的養殖場內,一排排羊舍井然有序。李豔告訴記者,現存欄羊700多只,通過合作社帶動建檔立卡戶60戶,帶動周邊36戶散養戶開始規模化、科技化養殖,簽定月供契约羊300只,且養殖的羊各項名額已達到市場收購標準。
李豔的養殖場在甘肅臨夏州東鄉縣,該縣是全國唯一、甘肅獨有的東鄉族自治縣。
東鄉族群眾在長期生產生活發展歷程中,逐漸感到在嚴酷的自然環境中生存、發展,需要強壯的體魄和充沛的精力,最好的營養補充就是羊肉,於是形成家家戶戶養羊的習慣,當地廣泛流傳著“無羊不成家”的說法。
在甘肅臨夏州東鄉縣,廣泛流傳著“無羊不成家”的說法。圖為東鄉族群眾飼養的羊兒。(資料圖)受訪者供圖
已是東鄉縣董嶺鄉董家溝村黨支部書記的李豔談及村莊“初體驗”時說,山大溝深,百姓耕作只能靠人畜耕作、人背畜馱,導致投入多、產出低。
2020年,李豔多方奔走,想要把路修通,方便生產。在修路時有百姓看著道路占到耕地,阻礙修路,李豔連夜趕到這戶村民家中,5個多小時勸說,村民同意修路,最終15公里硬化路修到了村民家門口。
“要想富,必須有產業做支柱,養殖業是歷史以來就有的傳統產業。”李豔告訴記者,村民大多掌握著傳統養殖管道,但收入很低。她認為這是各戶散養,沒有抱團發展的結果,囙此她計畫組建養殖合作社,帶領村民走規範化、標準化、科技化養羊之路。
“剛開始,作為一個對養羊一竅不通的人來說,壓力真的很大。”李豔表示,養羊想法遭到家人極力反對,但她還是悄悄從網絡、書籍等通路學習科學養殖方面的知識。
苦心人,天不負,有一天李豔接到一個陌生電話,談及合作養殖,後來發現是多年未聯系的老同學,關鍵時刻的雪中送炭,讓她欣喜若狂。
2018年實地考察後,在當地政府支持下,李豔僅用一個星期的時間把所有的手續辦理完成。前後總投資130萬元,政府配套資金60萬的合作社成立。
為提倡科學化養殖,李豔召集村上積極性較高的100多戶養殖大戶,邀請養殖方面專家多次開展養殖技術培訓,通過現場教學和觀摩,促使科技化、科學化養殖的觀念深入養殖戶心裡。
在飼草料方面,今年5月,李豔協調當地官方部門,為百姓發放300畝紫花苜蓿種籽,已全部種植成功,冀解决了飼草缺少問題。
一個環境資源優勢相對匱乏的地方,除了種養植外,拓寬務工通路和提高勞務技能是增收的不二之選。李豔聯系勞務公司,讓村莊100多名有勞動能力貧困勞動力外出務工。同時,聯系當地職業學校,為婦女開設手工編織培訓班。現在,村上大多婦女在居家照顧老人、小孩時,利用空閒時間編織花卉,月收入能達1600元左右。
此外,由李豔提出的修建扶貧車間,現時也已經基本建成,計畫引進廈門集美區一編織公司,進一步拓寬留守婦女的增收通路。(完)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