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都市人才最多?答案來了……

浙江 63℃ 0
摘要:21世紀什麼最寶貴?哪個都市的人才多,哪個都市才更有競爭力、發展潜力,不動產的價值也更高。第七次人口普查,統計了各地人口的學歷。順便說一句,中國每7個人才有一個“大專及以上學歷”的人,所以不要看不起“大專”。原因很簡單,大學生畢業之後未必留在上學的都市。所以,一個都市在校大學生人數越多,需要剔除的人數就越多。很多人會驚訝地發現:北京和上海早就不是大學生人數最多的都市了。

原創劉曉博

21世紀什麼最寶貴?當然是人才。

哪個都市的人才多,哪個都市才更有競爭力、發展潜力,不動產的價值也更高。

第七次人口普查,統計了各地人口的學歷。其中“每10萬人口中大專及以上人口數量”,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名額。順便說一句,中國每7個人才有一個“大專及以上學歷”的人,所以不要看不起“大專”。

有了各地人口總量、大專及以上學歷人口比例,就可以計算出各地高學歷人口的數量。然後剔除各地的“在校大學生人數”,才是真正的“人才總量”。原因很簡單,大學生畢業之後未必留在上學的都市。

所以,一個都市在校大學生人數越多,需要剔除的人數就越多。

上面的圖表,是中國主要城市的“在校大學生人數”。

很多人會驚訝地發現:北京和上海早就不是大學生人數最多的都市了。為了紓解人口,這兩個都市的大學重點培養碩士和博士,本科的規模被嚴控了。

比如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每年畢業的大學生都不過3000多人,比本校的碩士生還少,跟博士生相當。所以有人說,北清的本科才更珍貴。而在北清,如果你本科不是本校的,而是研究生才來的清北,你會被大學生鄙視的。

北清的大學生大部分選擇升學、留學,直接走上職場的人非常少。所以企事業單位雇傭到北清應屆大學生的概率,只有雇傭到其應屆研究生概率的六分之一、七分之一。

北京在校大學生人數已經降到了全國(內地)第6名,上海降到了第12名。

在校大學生超過100萬人的都市,有廣州、武漢、鄭州、成都,廣州名列第一。

重慶、北京、南京、西安的“在校大學生”也都達到了90多萬人。

大學生最少的超大都市,是深圳。深圳只有13.28萬在校大學生,不僅低於東莞、佛山,還遠低於珠海。

按照深圳之前公佈的“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深圳到2035年在校大學生人數也只計畫新增到40萬,比2020年的貴陽還要少。說明深圳未來計畫走的高教路線,是接近京滬的高端路線。比如南方科技大學、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學,都是中等規模的研究型大學,追求學術排名、不追求規模排名。

再看一下各地研究生人數(含博士),情况就會發生巨大的變化:

北京遙遙領先,超過了第二和第三的總和。上海位居第二,武漢位居第三。

下麵這個表格也非常有意思,它展示的是28所重點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選擇。

上海的各大名校,畢業生留在本地的比重是最高的,其次是北京。

這很好理解,上海北京的工作機會多、工資待遇高,當然吸引了更多名校畢業生。北京高校留本地的比例低於上海,是因為北京落戶門檻更高。如果放開口子,估計沒有幾個畢業生不選擇在北京的。

東北的幾所大學,畢業生願意留在本地的最低。中科大畢業生願意在安徽(合肥)工作的比例也不高。

山東和四川名校願意在本省工作的比例超過了天津、武漢,有點出人意料。

最值得關注的是,這些名校畢業生如果不留在本地,第一選擇是哪裡:28所學校中,15所學校的外省第一選擇是廣東,顯示了廣東强大的吸引力。此外,還有10所學校畢業生的外省第二選擇是廣東。

廣東之外,上海、北京、浙江成為大學生的熱門選擇。

可以這樣講:全國的名校,在為深圳、廣州、北京、上海、杭州這幾個覈心都市培養人才。

看完了在校大學生的分布情况,下麵這個表格,就是剔除了“在校大學生”之後的都市人才總量排行榜:

北京的人才總量(剔除在校大學生)遙遙領先,達到了821萬人。上海位居第二,達到了771萬人;深圳位居第三,為493萬人;成都位居第四,為433.5萬人。人才總量超過400萬的,只有這四個都市。

達到300萬量級的,有4個都市,分別是重慶、廣州、西安、天津。

200萬量級的,有5個都市:杭州、武漢、蘇州、鄭州、南京。

准200萬量級的,有4個都市:長沙、瀋陽、青島、合肥。

在人才總量前20名都市裏,普通地級市(連省會城市都不是)只有蘇州和無錫。說明高級別都市(直轄市、副省級都市、非副省級的省會城市)在吸引人才方面優勢明顯。

尤其是北京和上海,在彙聚人才上的優勢保持了幾十年,未來仍將長期保持。最有條件接近京滬的,應該是深圳。

當然,人才要發揮作用,還需要體制和機制的配合、激發。否則,純粹就是一個存量數位。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