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轟動南京的700名失踪中學生,他們究竟去哪兒了

江苏 101℃ 0
摘要:1970年12月26日起至1971年1月10日間的半個月左右時間裏,南京市六所學校的八十名學生家庭的家長突然發現孩子集體失踪,於是掀起了“到處尋找兒子、尋找女兒,卻又不敢公開詢問的尋人風波”……他們去哪兒了呢?1970年,郭文玉和他的戰友們永遠也不會忘記這一年。今年63歲的郭文玉,現在住在鼓樓區建甯路街道。1970年12月26日,雍自勤和郭文玉及另外78名戰友被拉到了現在浦口區的某個訓練場。行業內稱之為某代號“半成品”。

轟動南京的中學生集體失踪風波

1970年12月26日起至1971年1月10日間的半個月左右時間裏,南京市六所學校的八十名學生家庭的家長突然發現孩子集體失踪,於是掀起了“到處尋找兒子、尋找女兒,卻又不敢公開詢問的尋人風波”……

他們去哪兒了呢?

700名學生從學校來到了神秘的基建工程兵

1970年,郭文玉和他的戰友們永遠也不會忘記這一年。今年63歲的郭文玉,現在住在鼓樓區建甯路街道。45年前的一天,他和往常一樣從家裡到樹人中學上學,到了學校後,他和其他同學一起被集合在了學校的操場上,然後又被一輛軍用卡車拉到了幕府山脚下,和他一起被拉過來的,還有梅園中學、曉莊中學、南京四中、溧水中學等6所學校近700名學生。

1975年《解放軍畫報》刊登的南字705部隊一營“水冶連”女兵照片——《大別山下女工兵》工作照片

“當時我們被軍車拉到哪裡、去幹什麼大家都不知道。”郭文玉說,那一年他18歲。

兩個月後大家才漸漸地知道,原來是要找一些東西。“那個時候我們都把它叫‘找礦’。”雍自勤說,她和郭文玉是同班同學,當時學校一起參加“找礦”的一共100人,男生、女生差不多各一半。

雍自勤說,當時他們一起在幕府山脚下找了兩個月的“礦”,住的地方也是自己建起來的。當時雖然是在部隊工作,可部隊並沒有自己的番號。

“我們這支部隊也是我軍歷史上建軍最短的一支部隊。”郭文玉說。

後來有了營房,再後來他們的部隊也正式組建起來了,當時的番號叫“南字705”,“也許是因為7月5日建立的吧。”

1970年12月26日,雍自勤和郭文玉及另外78名戰友被拉到了現在浦口區的某個訓練場。

郭文玉說,12月26日,他們全部在操場上集合,被念到名字的就上了軍車,後來才知道他們一共有40個男兵、40個女兵被拉到了浦口,在浦口一個訓練場進行學習,一共學了三天。

三天后,他們又上了車,當時並不知道去哪裡,領導只是說有一個神秘任務需要他們去完成。雍自勤告訴記者,12月29日下午,他們到達了目的地——安徽大別山,在那裡他們一待就是幾年。

神秘任務原來是製造核子弹用的原材料

“到了大別山的第五天,給我們發了軍裝,這是我們第一次穿軍裝。”雍自勤說,1971年的1月3日,他們一起來的80比特戰友每人都領到了一套軍裝,這也是他們第一次穿軍裝。

1975年《解放軍畫報》刊登的南字705部隊一營“水冶連”女兵照片——《大別山下女工兵》工作照片

兩個月後,他們每個人的家裡才收到一封《入伍通知書》。

“可那個時候我們也想,我們是帶著‘特殊任務’來的。到底要幹什麼,還是不知道。”郭文玉說,過了幾天他們才知道,原來他們是要找原料,製造一種叫“黃餅”的東西。

實際上,這支部隊是我國鈾礦地質部隊的英勇先鋒,它擔負著華東地區鈾礦藏的地質普查與采煉。

後來北京來了專家指導他們製造“黃餅”。

“這位北京的專家姓騰,但具體叫什麼,就記不清楚了,只知道他是美國留學回來的博士,大家都叫他騰博士,騰博士說現在製造的不是叫‘黃餅’而是叫‘鈾’,是造核子弹用的原材料”。郭文玉說。

“許世友誇我們改變了都市兵的形象”

“剛去大別山時,那裡什麼都沒有,男兵都是自己搭個地方住,女兵住在當地的老百姓家裡。”雍自勤感歎,那個時候找完原料每天還要去山上背石頭下來蓋房子,一個來回要十幾裡路,每天都會背個兩三趟,就這樣過了一年,終於把營房建起來了。

“有了自己的營房後,領導就說要把精力全部放在製造‘黃餅’上,那個時候騰博士說‘黃餅’有輻射,要大家注意。可那個時候哪裡懂呀,只是一個勁地幹活。平時軍裝也捨不得穿,隨便穿一件衣服就去幹活。”

郭文玉說,“有一天突然有一比特領導看望我們。”郭文玉說,他們當時都沒有想到,來看他們的竟然是許世友。“

他還記得當時許司令員說,‘你們這批南京兵,非常辛苦,沒想到農村兵吃不了的苦,你們能吃得下來。你們是好樣的,你們也讓我改變了對都市兵的看法,改變了對南京都市兵的印象’。”

1975年《解放軍畫報》刊登的南字705部隊一營“水冶連”女兵照片——《大別山下女工兵》工作照片

部隊往事回憶

1970年12月,南京軍區在南京市的六所中學(即:南師附中、南京四中、南京燕子磯中學、南京曉莊師範、南京21中、南京“五.七”中學)(南京“五.七”中學文革前為“南京二女中”,文化大革命中改名為南京“五.七”中學,現名為“南京梅園中學”)的600名七〇届高中畢業的“老三届”學生中,經反復認真篩選,從中抽調了80名學生(男生40名,女生40名),肩負核工業事業使命,與來自南京軍區直屬隊的部分官兵,以及與來自當時國家二機部的核工業專家一起,組建了我軍建史上第一支特殊的連隊----------南字705部隊46分隊

儘管這個連隊連同整個部隊的兵種番號已於1982年大裁軍中撤銷,但這個連隊在當年、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在短時間的組建及運行中,卻創造了我軍建軍史上可圈可點的“多項第一”:

1

這八十名學生,在同一時間(1970年12月26日上午)、同一地點(南京市中央門外白雲石礦“七〇”工地),被秘密送往江北“花旗營工地”(現時該地點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指揮學院)集合待命。並同時對我們這八十名學生定下“三不准”的“軍令”:不准和家人聯系;不准偷跑回家;不准向任何人走漏消息。

2

這八十名學生,由於是“秘密出城”,囙此這八十名學生的家庭,沒一人知道自己的子女去了何處。由此引發了在1970年12月26日至1971年1月10日這短短半個月左右時間裏。在南京市這六所學校的八十名學生家庭中,掀起了“到處尋找兒子、尋找女兒,卻又不敢公開詢問的尋人風波”。

3

這八十名學生,由於是集體穿著老百姓衣服、集體帶著老百姓的行李、集體從事核工業事業,囙此,走了一條“先開展工作、後安營紮寨”、“先拿出產品、後辦理入伍手續”的“特殊條件下特殊的當兵入伍程式”。

4

這八十名學生,在國家二機部留蘇回國核工業專家親自教授下,在極短時間裏,冒著危險,用簡陋的手工操作方法,拿出了完全符合原子工業標準的“半成品”,受到南京軍區原司令員許世友、副司令員肖永銀以及原國家二機部領導、核工業專家的贊許和好評。

這個兵種是我軍現時已消失的七個兵種之一,也是我軍從組建到撤銷番號時間最短的兵種。

部隊是團級建制。共有4個營,其中:一營在江蘇省溧水縣**鎮附近;二營在南京市中央門外**山下;三營在安徽金寨縣***水電站附近大別山脈的**山內;四營是專門從事地質勘探工作的,分散在這幾個營附近,絕大部分在安徽省境內工作。

這個部隊從承擔的工作任務來說,共有3大類:一部分是專門從事地質勘探找礦源;一部分是專門從事用爆破方法進行鈾礦開採;一部分是進行鈾礦石粗加工。部隊四個營都分別承擔著這三方面的工作。

例如負責鈾礦石粗加工的連隊,工作是這樣的流程:

具體說來,就是將礦山連隊用輸送帶輸送到山下的礦石,再用破碎機將鈾礦石粉碎成綠豆大小,然後用輸送帶輸送到專門用於用15%硫酸液浸泡鈾礦石粉的水泥池內進行硫酸液浸泡。若干天后,將進行過硫酸液浸泡的液體再輸送轉移到特製的內儲樹脂等物的柱狀設備裏後再進行多重過濾沉澱----------

最後提煉出來的東西,為“淺鹅黃色”漿糊狀。行業內稱之為某代號“半成品”。然後用鉛桶將這些“淺鹅黃色”漿糊狀東西分裝密封後,運往內地有關部隊和組織進行“最後的提煉”。

連隊全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南字705部隊46分隊部隊,部隊內部稱之為“水冶連”。

這個連隊共有4個排、16個班。每個排4個班。1排至3排(即:1班至12班)是男兵排(班);4排(即:13班至16班)是女兵排。

全連共有幹部、戰士168人。其中:連長1人;副連長1人;指導員1人;副指導員1人。

在這個連隊裏,絕大部分戰士都來自於江蘇省與安徽省。

來自南京市的男、女兵共有近90人。其他男兵都是來自江蘇蘇北鹽城、建湖、阜寧地區以及安徽樅陽、阜陽地區。

這工作要“不怕死”

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1970年,我們也像去大別山的學生一樣,在南化公司為製造核子弹提煉礦石,”宿遷市前市委書記張新實和他的老同學們講述了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1970年的夏天,這些18歲左右、來自南京11中、12中以及人民中學等的300多名年輕人,被選調到一個以“703”為代號的軍事保密組織,為製造核子弹開採鈾礦石並進行提煉。

據張新實回憶當時礦山上的情景,他們是露天開採鈾礦,每天手持咖瑪儀漫山遍野地探測,聽到指針偏轉嘎嘎聲響就斷定有礦,然後鎬鑽打洞、填藥炸炮、扒石找礦。

在白雲石礦呆了一段時間後,張新實和同學們轉戰到了輻射更大的南化提煉工廠,“而我們的防護只是戴兩隻紗布口罩,每天洗澡換衣回宿舍,漸漸地職業病出現了,普遍白血球偏低,老感到疲勞,不過我們沒有一個人囙此而離開那裡,”張新實說有的人去醫院治療後,就立即趕回來幹活,“都是抱著奉獻的精神。”張新實說道。

但,這回憶也讓人“暖心”

當時的南京軍區司令常來給大家鼓勁

張新實記得當年還為他們配備了十輛嶄新的日本三菱翻斗車,用於接送當時近千名來自全市9所學校、在白雲石礦學習的人上下班。這對於看慣了深綠色的解放牌卡車的張新實和他的同學們來說,造型像只大青蛙、外殼翠綠的進口車非常氣派。

後來隨著培訓結束,這批年輕人被分為三批,分別前往安徽大別山(就是那批705老兵)、南京溧水的704以及南化703,而這十輛“青蛙車”則開始運送礦石。

“溧水采好礦以後,每天晚上6點,10輛大青蛙車排隊從中華門入城,經過新街口到山西路,然後過大橋運到南化去,”張新實說當年這些車都是武裝押運,沿途都是警詧來維持秩序,“而且每天如此,所以整個場面非常壯觀,規格很高。”

礦石到了南化後,作為703車間工作人員,他們進行礦石破碎、硫酸浸泡等一系列程式,最後提煉成了黃燦燦的製造核子弹的原材料“鈾235”。

當時,張新實與同學們經常看到時任南京軍區司令員的許世友,他一身戎裝脚、穿布草鞋,與戰士們一起爬山找礦,“他叮囑我們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司令當時來我們這裡常常不打招呼,還是我們通知的領導,”

張新實說,許世友當時過來看望他們的時候,就是開一輛汽車然後跟著一兩個人,非常樸素。

同是“703部隊”成員之一、現時在泰州工作的陸信才回憶說,當時許司令問大家怕不怕苦,怕的也可以離開。“結果我們都異口同聲說不怕苦。”

許世友陪同周恩來接見部隊戰士

在聚會現場。一位女士手裡一直拿著一個相框,緊緊地攥在手裡。

她叫王德琴,是“703部隊”的一員,這張照片是1972年她和周恩來總理、許世友司令員的合影。

王德琴說當時是1972年,周恩來總理陪外賓到南京來參觀,當時南京軍區的司令員是許世友,參觀結束後,許世友司令員就組織了民兵射擊,結束後周恩來總理和許世友司令員就走向了民兵組的觀禮台。當時分為兩批人,一批是射擊人員,還有一批就是武裝民兵代表,而王德琴作為民兵代表站在了代表團的第一排。後來周總理走到了她的面前,就問她是哪個組織的,當時聽到周恩來總理和自己講話,王德琴顯得很緊張,“我是南京化肥廠703工程的。”

這時許世友司令員就和周恩來總理解釋,而周總理不動聲色地問了一句:“是不是就是江北的那個化肥廠?”

“總理竟然知道南化公司就在江北,當時我聽了真的很感動,心想周恩來總理日理萬機,怎麼連江北有個化肥廠都知道。”現在回憶起來王德琴還是非常激動。

據王德琴介紹,當時許世友司令還拉了拉她的袖子,把她領到了他與周恩來總理的中間,並示意人拍照,才拍了現在這張照片。

“雖然拍了照,但當時我是沒有照片的。”王德琴告訴記者,得到這張照片還是挺偶然的。

2005年的時候,有一天在家也沒有什麼事,王德琴翻起了兒子剛買的一本《近看許世友》,“結果我一翻,翻到自己的照片了,我激動地不得了,趕緊喊兒子來看,”王德琴興奮且不無自豪地告訴兒子,指著照片中間的自己說,看這就是你媽媽年輕時候。

後來兒子、兒媳偷偷把書拿走了。原來他們把書裡的照片進行了翻拍,“到年三十晚上,他們把照片送給了我,看到這樣的禮物,我激動得哭了起來。”王德琴說道。

1974年,在許世友調往廣州軍區後,這支部隊自從就歸屬到了二機部(核工業部)領導的基建工程兵,連車牌號都是“申2-92001”。那時戰士們說笑說,看,許司令一走,南京軍區就不要我們啦,只好申請加入二機部了。

(附部隊變遷:1970年建立時,該部番號為南京軍區直屬隊“南字705部隊”,後來被改編為核工業部建字842部隊“00050部隊”。一九八二年,該部隊撤銷,整個存續時間僅為十二年)

圖文源於:基建工程兵

本版編輯:山雲野鶴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