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文物探探探”第33期:陝西唐代宮殿群和它們的故事

陕西 328℃ 0
摘要:作為十三個王朝建都之地,歷代宮殿遺址是關中非常重要的文化遺存。在這些宮殿裏發生過什麼故事?近日,“陝西文物探探探”走進西北工業大學,關注了一場重要講座。該講座由西北工業大學、西安曲江大明宮遺址區保護改造辦公室主辦。“陝西文物探探探”受邀獨家進行了網絡視頻直播。於賡哲教授介紹,陝西唐代宮殿群主要集中在關中地區。

作為十三個王朝建都之地,歷代宮殿遺址是關中非常重要的文化遺存。唐都長安及其附近有哪些重要的宮殿?在這些宮殿裏發生過什麼故事?

近日,“陝西文物探探探”走進西北工業大學,關注了一場重要講座。該講座由西北工業大學、西安曲江大明宮遺址區保護改造辦公室主辦。“陝西文物探探探”受邀獨家進行了網絡視頻直播。

主講嘉賓是在央視《百家講壇》上講過《狄仁傑真相》、《巾幗宰相上官婉兒》的博士生導師、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於賡哲教授。230.9萬人次網友觀看了這場直播。

一、長安“三大內”:城內三個權力中心

於賡哲教授介紹,陝西唐代宮殿群主要集中在關中地區。

這些宮殿分為長安城內、城外兩大體系,城內主要是號稱“三大內”的太極宮、大明宮和興慶宮,城外就是所謂的“離宮別館”,關中地區在長安城外有19處離宮別館。

“三大內”之首是太極宮。長安整個都市中軸線正對著的就是最北方的太極宮。隋開皇二年(西元582年),隋文帝廢棄了漢長安城,來到龍首原,决定向龍首原以南方向鋪開,建一座新的都城——大興城,宮城就叫大興宮。西元618年,李淵稱帝,建立唐朝,改大興為長安。唐睿宗景雲元年(710年),大興宮改稱太極宮。

第二座是大明宮。大明宮始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是唐太宗李世民為了給太上皇李淵修避暑行宮而建的,原來叫永安宮。但宮殿還沒落成,太上皇就駕崩了。等到唐高宗李治當皇帝時,高宗有嚴重的高血壓,那時候的醫學理論認為地勢低窪的地方不適於養病,於是把永安宮給拆了,在這個基礎上建了一座新的宮殿,這便是大明宮。

“三大內”中的第三個是興慶宮。它面積最小,出現時間最晚,是唐玄宗開元年間才出現的。

1、太極宮:模仿天象而建的宮殿,卻導致北門禁軍成政變關鍵

太極宮位於整個都市中軸線的最北端。從安全保衛角度來說,這個位置不太合適。要是建在都市中間,皇帝不是就可以受到兩層城牆的保護嗎,為什麼要修在都市的最北端呢?

於賡哲教授說,要理解古人,就得按照古人的思維模式去理解。古人有著濃厚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天人合一”思想之下,意味著天上的天象和地上的人是要匹配的,所以地上的宮殿要模仿天象。

在我國古代天文觀念當中,紫薇星是天上的帝星,在天庭的最北端、正北端。所以,地上皇帝居住的位置也要在整個都城的最北端,而紫薇宮或紫禁城之稱中的“紫”就來自於紫薇星之紫。

這就造成了另外一個問題:因為宮城在都市的最北端,這就意味著外郭城北邊的城牆和宮城的北邊城牆是一回事。那麼該怎麼保衛皇帝?所以從隋唐開始就出現了一個現象,在北門外邊駐紮禁軍。

陳寅恪先生注意到這樣一個特點:唐代的宮廷政變特別多,而唐代的宮廷政變有個普遍規律,就是誰掌握了北門禁軍,誰就掌握了主動權。包括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也是先從值守玄武門的禁軍開始著手的。

這意味著什麼?由於宮殿建築和都市設計的問題,導致北門不得不駐紮重軍;而由於北門有重兵,所以這些軍隊就成了政變的關鍵。這是建築佈局導致的政治局勢的變化。

從有關歷史地圖可以看到,太極宮分為三大部分。東邊是太子居住的地方,別稱叫“東宮”。中間部分是皇帝上朝理政及居住的太極宮的主體範圍。西邊相對封閉的區域叫掖庭宮,掖庭宮是皇帝的妃嬪們居住的地方。皇后則和皇帝一起住正宮。

掖庭宮並非“冷宮”。不僅唐代沒有“冷宮”,中國幾千年文明史上從來沒有“冷宮”的設定。在唐代,因父母原因被沒入掖庭宮為奴的女性中,有一比特後來完成了自己的人生逆襲,這便是上官婉兒。

太極宮裏有太極殿、兩儀殿、甘露殿等,這些都是用來上朝理政的。後半部分則是皇帝日常居住的後宮。

宮城的南邊,隔著一條橫街是皇城,皇城是政府機構集中地。

宮城北邊的門,東宮這邊有個北門叫玄德門。太極宮有兩座北門,東邊的叫安禮門,西邊的叫玄武門,玄武門事變就發生在這裡。後來的大明宮也有個玄武門,但跟玄武門事變沒任何關係。

玄武門事變的時候,唐高祖李淵是通知三個孩子來開會。李世民决定抓住這個機會在玄武門伏擊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他帶著自己秦王府的精銳人馬埋伏在玄武門城樓裏,等來了太子和齊王。

太極宮這麼多門,太子為何偏偏走了玄武門?

首先,佈局和宮廷管理制度决定,太子不可能從南邊走。雖然東宮的南邊有廣運門、重明門、永春門三個門,但他不可能從南邊這幾個門出來,然後走宮城的南門進入太極宮。因為從南邊進入太極宮,前面都是朝政設施,皇帝是讓直接到後宮去開會,這就繞遠了。另外,南邊這條橫街全是政府機關,意味著這條橫街上平常都是一些官員來來往往。太子如果走這條路,門一打開,太子一出來,按照唐朝的禮儀制度,所有人見了太子都得行禮,太子還要還禮。這一路上全是官員,麻煩不麻煩?

所以對於太子來說,他平常為了省事不會走南邊,只會走北邊。而北邊的安禮門和玄武門中,安禮門按照規定日常是關閉的,玄武門是最經常走的。所以,李世民早就拿捏好了。並且根據敦煌文書,在此之前他已經收買了玄武門守將。

但太極宮與東宮之間有道圍牆,這道圍牆中間有個門叫通訓門。太子為啥不走通訓門進入太極宮呢?關於這個問題,已故歷史學家黃永年先生專門考證過,他發現通訓門的門鎖在太極宮這邊。也就是說,這個門開不開、走不走,太子决定不了,是皇帝這邊决定的。日常是關著的,太子也不能走這個門。所以對於太子來說,他只有玄武門一個選擇。這一點李世民應該也早就摸准了。最後他在玄武門裏成功發動政變,剷除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

皇城緊鄰宮城,東西和宮城一樣長。皇城南面三座城門,自西向東分別為含光門、朱雀門、安上門,這三座門現在都在。因為到五代時期,長安城已大大縮減,實際上只保留了原來皇城的一部分,外郭城被廢棄了。到了明洪武年間西安府擴建時,就在唐代皇城的基礎上向東、向北延伸,由此保留了含光門、朱雀門和安上門。安上門現在叫南門。皇城西邊的兩個門是安福門、順義門;東邊的兩個門是延喜門、景風門。

皇城裏全部是政府機構。今天西安鐘樓旁世紀金花下沉廣場那個地方,是唐代的尚書省,相當於唐代的國務院。當年,長孫無忌、魏征、房玄齡等這些人曾經在這裡上過班。

2、大明宮:氣勢恢宏後來居上,17比特皇帝在此居住理政

“三大內”當中,第二個是大明宮。它雖然是第二個出現的,但一出現就氣勢恢宏,以至於後來居上。到了後來,它的重要性儼然已超過了太極宮,成了事實上的“三大內”之首,唐朝先後有17比特皇帝在此居住理政。

於賡哲教授說,從大明宮平面圖可以看到,它也有個中軸線。中軸線向南延伸,能一直延伸到大雁塔。大明宮宮城南邊的城牆上有五個門,從中軸線上的丹鳳門(唐朝官員上朝主要是從丹鳳門西邊的建福門進入)往北,含元殿是中軸線上的第一座大殿,再往北是宣政殿,再往北是紫宸殿,這便是大明宮的“三大殿”。到了後邊,就是後宮部分了。

含元殿是大明宮三大殿之首,面積很大,也很巍峨。但正因它太大,實際上唐朝皇帝平常上朝理政主要不在這兒,聽政主要是在宣政殿和紫宸殿。到了唐朝後期,延英殿成了當時政治運作的一個中樞。延英殿往北,還有金鑾殿。

在宣政殿東北方向上有一處地方叫野狐落。野狐落相當於大明宮裏的掖庭宮,是唐代宮女集中居住的地方。根據《長安志》記載,唐文宗時這裡因宮內附近尼姑庵失火殃及而發生過一場慘案,被燒死的宮女多達數百人。

■含元殿:比故宮太和殿大得多,外國使節常在這兒爭位次

根據考古資料進行復原的含元殿復原想像圖顯示,當年的含元殿氣勢恢宏,比今天北京故宮的太和殿要大得多也高得多,兩邊有閣:翔鸞閣、棲鳳閣,另外還有龍尾道。北京故宮三大殿的屋瓦是黃色琉璃瓦,而大明宮三大殿的屋瓦顏色是墨綠色。

△含元殿復原圖

含元殿主要是舉行大的禮儀活動的地方,比如元日和冬至朝賀,還有接待外賓、宣佈大赦等。元日和冬至的朝賀典禮,包括隆重的朝賀程式和盛大的“陳設”之儀。大朝賀儀式一般在含元殿舉行,陳設儀式則在丹鳳門與含元殿之間的大廣場上進行。雖然參加儀式的人很多,能够跟皇帝進入大殿的大臣只有幾十個,大多數人是在丹鳳門到含元殿之間的廣場上站著。

唐朝是當時東亞世界的領袖,是天朝上國。外國使節來了之後,在含元殿發生過多次爭長事件,意思就是爭位次,看哪個國家能排在前頭。比如,日本的《續日本紀》記載了日本第十次遣唐副使大伴古麻呂回國後的奏文。講的是唐玄宗天寶十二載含元殿朝賀這天,日本國使者發現新羅國(朝鮮半島國家)使者的位次在他們之上,當即提出抗議,說新羅還給我國朝貢,怎麼今天排到我上面了?於是大吵大鬧。直殿將軍吳懷寶看到這情况後,把新羅國使者引到了西邊隊伍裏排在了吐蕃使者之下,然後把日本國的使者放在了東邊這一隊當中的第一個。

■宣政殿:日常朝參在這裡,五品以上文官才能每日朝參

△宣政殿復原圖

唐朝上朝分為朔望朝和常朝,宣政殿是舉辦常朝的地方。

朔望朝會是每月朔日(初一)舉辦一次、望日(十五或十六)舉辦一次,參加的官員比較多,基本上在京官員大多數都有資格參加。但能不能看到皇帝還是個問題,因為大多數人只在殿外站著。

常朝是日常的朝參活動,亦稱“常參”。按照唐制,五品以上職事官、供奉官、員外郎、監察禦史、太常博士等每日朝參,稱為“常參官”。這主要是針對文官而言。五品以上武官每月只參加四次常參,三品以上武官每月參加七次常參。唐朝前期皇帝每日在宣政殿朝見群臣,後來改為單日視朝,雙日休朝,再後來改為每三天舉行一次。

常朝為啥放著那麼大的含元殿不用卻要用宣政殿?正因為含元殿太大了,皇帝才不愛用,小一點的殿更適合日常開會理政。

■紫宸殿:武則天率先把這裡作為日常理政之地

△紫宸殿復原圖

後來,紫宸殿也成了上朝的地方。紫宸殿剛開始承擔的是後宮宮殿的角色,武則天率先把紫宸殿作為日常理政的地方。那時候她還不是皇帝,是垂簾聽政的太后。既然是太后,她跑到前面的含元殿或者宣政殿,多少有點不方便。囙此她選擇了靠近後宮的紫宸殿來聽政。久而久之,紫宸殿跟宣政殿一樣,開始擔負起了上朝這樣的任務。

紫宸殿前期主要功能是召集宰臣或重臣,商量一些不便於在大會上商討的問題。比方說有重要大臣死了,皇帝宣佈要輟朝三日,偏偏這三天有重要軍國要務要商量怎麼辦?就選擇在紫宸殿開個小會。到了唐朝後期,皇帝在紫宸殿坐朝要超過在宣政殿。不過到了後來,越來越重要的是延英殿。

■延英殿:後期政治運作中樞,心腹之臣才能“延英問對”

△延英殿復原圖

延英殿在唐朝後期變得非常重要,事實上已經成為了整個唐朝政治運作的一個中樞。這個宮殿非常小,在宣政殿和紫宸殿的西邊。正因為它面積特別小,所以特別適合開機密小會。皇帝在朔望朝參和常朝上有些事兒不好說,朝會結束後把宰臣召集到小小的延英殿裏開一個機密小會。有時候,不是宰相的官員,皇帝特詔也可以過來參加延英殿會議,這叫“延英問對”。誰能够參加“延英問對”,就證明你是皇帝的心腹之臣。

所以,延英殿充分體現了唐朝政治的一個特色:開大會說小事,開小會說大事。真正覈心決策不是在含元殿、宣政殿做出來的,而是在延英殿做出來的。“延英問對”始於唐肅宗時期,到了唐代宗時已經把它制度化了。到了唐朝後期,連宦官都來參加“延英問對”。原因很簡單,唐朝後期政治上一大特點就是宦官專權。

比如歷史上著名的“甘露之變”就跟宦官密切相關,這事發生在左金吾仗院。這是唐文宗時期朝臣與宦官之間的一次鬥爭,事變失敗後受株連被殺的有一千多人,其結果是導致唐朝宦官專權日漸强化。

■麟德殿:大明宮的國宴廳,能容納3500人吃飯

△麟德殿復原圖

麟德殿是大明宮的國宴廳,能容納3500人吃飯,建築很大。從復原圖可以看到,它有三個屋頂。因為當時的工匠解决不了大跨度屋頂的建築技術問題,採取了折中的辦法,修三個中型的屋頂,底下連在一起,所以看起來像三個建築,囙此麟德殿在唐人的俗語中還有一個稱謂叫“三殿”。

3、興慶宮:“花萼相輝樓”的名字,藏著李隆基的“小心思”

興慶宮是“三大內”中面積最小、出現最晚的,就是今天的興慶宮公園。

於賡哲教授介紹,興慶宮以前叫隆慶坊,李隆基只是其中一個普通住戶而已。當年在隆慶坊可住了不少達官貴人,他並不算是最顯山漏水的。當臨淄王時,李隆基和父親相王李旦以及姑媽太平公主聯手,要謀劃一場政變,剷除韋皇后和安樂公主。當年隆慶坊有一口井發生井溢往外冒水,把整個隆慶坊都給淹了,包括李隆基家。按說這是鬧心事,但李隆基想到的是,這是好祥瑞:這叫潛龍在淵啊!加上這個地名叫隆慶坊,他的名字叫李隆基,他覺得也是個祥瑞。唐中宗李顯被毒死後,掌權的韋皇后和安樂公主弄了個傀儡皇帝,起了新年號叫唐隆,又加了個“隆”字,李隆基越發自信了。後來他滿懷信心地發動了政變,結果成功了。因功被立為太子,後來當了皇帝。

“當了皇帝後他更有話說了:我說了潛龍在淵吧?我家有王氣。既然有王氣,對不起了,能讓別人再跟這王氣嗎?那顯然不行。只有一個辦法,他把隆慶坊搞了個强拆,所有人都給趕跑了。然後用一坊半之地建了一座新的宮殿,這便是興慶宮。”

唐玄宗最愛居住的兩個地方就是大明宮和興慶宮。在大明宮和興慶宮之間,他沿著城牆修了一條複道(夾城),由大明宮到興慶宮一路走過來,外邊的老百姓看不到。

△現藏碑林博物館的宋代興慶宮圖殘碑

他在興慶宮裡邊修了個勤政務本樓,作為自己的辦公樓。然後又修了個花萼相輝樓。“唐玄宗有個特點,特別警惕自己的兄弟們。為啥?因為唐朝的政變特別多,而且多是兄弟相爭、兄弟相殘,所以要避免這事。那怎麼辦?他的基本策略是,把兄弟們高官厚祿養起來,但絕對不許他們參政。我即便給你們委任什麼職務,也不讓你們實際去上班,你們整天陪我玩就行了。”

所以興慶宮就是他跟兄弟們娛樂的地方。為什麼叫花萼相輝樓?花就是花瓣,花萼就是花瓣底下的花盞、花托,合到一起不就是一朵完整的花嗎?這個樓名就充分地展現了“我就是那朵花,我的兄弟們就是花萼”的意思。李隆基每天在興慶宮裏跟兄弟們彈琴跳舞、吟詩作賦,兄弟們讓他養得一個個論琴棋書畫無所不能,論政務卻一竅不通,這就是他想要的目的。

二、城外離宮別館:明文可考的就有19座

除了“三大內”,唐朝皇帝在長安城外還有很多宮殿。歷史上有明文可考的唐代長安附近行宮有19座,分別是:長春宮(今大荔)、興德宮(今大荔)、慶善宮(今武功)、龍躍宮(今高陵)、鳳泉宮(今鳳縣)、九成宮(今麟遊)、永安宮(今麟遊)、太平宮(今鄠邑)、玉華宮(今銅川)、翠微宮(今長安)、華清宮(今臨潼)、金城宮(今華陰)、瓊嶽宮(今華陰)、神台宮(今華州)、萬全宮(今藍田)、永安宮(今耀州)、遊龍宮(今渭南)、望春宮(今長安)、望賢宮(今咸陽)。

於賡哲教授介紹,其中慶善宮是李世民出生的地方,位於武功。玉華宮在今天銅川的宜君縣,原本是唐朝皇帝避暑的行宮,唐高宗時玄奘前往玉華宮居住,那個地方舍宮為寺,改名玉華寺,後來這裡也是玄奘去世的地方。翠微宮則是唐太宗李世民去世的地方,也是他的兒子唐高宗李治和武媚娘倆人“對眼”的地方,這事就是唐太宗去世前在這裡伺候醫藥時候發生的事。而“永安宮”這個名稱多次出現,比如大明宮的前身就叫永安宮,麟遊也有個永安宮。

為何會有這麼多的離宮別館?因為要供皇帝出巡之用。按照唐六典,唐朝皇帝出巡一天最多就走三十到六十裏。宮殿這麼多,目的就是走到一處就有個住的地方。這些地方有的是冬宮,比如華清宮;有的是夏宮,比如說九成宮。

4、華清宮: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湯池,上下水筦道藏著“小秘密”

於賡哲教授說,因為有溫泉,在唐朝之前驪山就有很多宮殿,離宮別館可能在西周時候就有了。據史記記載,周幽王被殺就是在驪山之下。

到了貞觀十八年,唐太宗在驪山修建了“湯泉宮”。唐高宗鹹亨二年,改名“溫泉宮”。唐玄宗時期高度重視這裡,大規模改擴建溫泉宮,改名“華清宮”。“華清”兩字頗有道教色彩,因為唐玄宗本人非常信奉道教。他還給楊貴妃把印度樂曲《婆羅門曲》改了個譜子,起的名字也極具道教色彩,叫《霓裳羽衣曲》。因在驪山下,這座行宮又俗稱“驪宮”。

說起華清宮,不得不提杜牧寫的《過華清宮》:長安回望秀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於賡哲教授說:“這首詩很有名,但這是杜牧瞎寫的。因為杜牧可不止一次虛構事實,阿房宮從來就沒建成過,也沒遭過火燒,但你看他的《阿房宮賦》寫得好像自己見過一般。《史記》說得很清楚,被燒的是咸陽宮,什麼時候燒阿房宮了?《過華清宮》最後兩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華清宮是冬宮,皇帝只有冬天才帶著貴妃去,此其一;其二,荔枝是一種夏季水果,要送也只能送往哪個避暑行宮或者長安城內的宮殿,怎麼會送到冬宮去?事實告訴我們,艺文青年嚴重不可靠,所以大家別跟著杜牧學歷史。唐朝有老杜和小杜,老杜的詩是可靠的,因為老杜是個現實主義詩人。”

於賡哲教授介紹,1982年4月,華清宮在搞基建時,發現了唐代溫湯遺址。在4600平方米的遺址內,發掘出5個石砌浴池和大量陶質筦道。根據與《長安志圖》等史料比對,確定這裡就是唐代禦湯遺址。這些溫湯相互獨立,均有完善的上下水系統。

其中楊貴妃專用的浴池海棠湯是所有浴池中出現最晚的一個,也是面積最小的一個。但它知名度最高,為啥?因為有《長恨歌》的加持,“溫泉水滑洗凝脂”說的就是這兒。為什麼叫海棠湯?因為是海棠花瓣的形狀。

海棠湯旁邊就是唐玄宗的蓮花湯。其他的浴池都有獨立的上下水系統,唯獨海棠湯只有下水系統,沒有上水系統,它跟蓮花湯是連著的,蓮花湯裡邊有水了之後,海棠湯才能有水。

而星辰湯則被認為是唐太宗御用的溫湯。

還有一個公務浴池叫尚食湯,顧名思義應是供尚食局的人用的。因為尚食局不同於一般機构,是負責皇帝日常飲食的,乾淨衛生當然很重要,囙此給他們有一個浴池。

還有個太子湯,顧名思義是給太子用的。

唐朝大臣能不能到這些溫湯裡面來洗澡?能,但需要皇帝特批。洗完了之後,還要給皇帝上一個錶,叫做“謝賜浴華清池錶”。在《文苑英華》和《唐文萃》裡邊就有大量這種文章。

華清宮每年有三個月左右是唐朝的政治中樞。為什麼?因為冬天三個月皇帝不在長安城,而在華清宮,以至於政府機構都得跟著去。甚至連楊家姐妹的房都緊靠著華清宮。李林甫也把房子買在了華清宮旁。

華清宮在安史之亂中遭到嚴重破壞,之後除了唐穆宗等人短暫到過這裡之外,皇帝基本上不再來了,因為華清宮在安史之亂後被視為亂政的象徵。到了後晉時期,華清宮被改為道觀,叫做“靈泉觀”,再也不是宮殿了。

5、九成宮:隋唐皇帝19次來此避暑,最後一次差點把唐高宗淹死

九成宮是隋文帝時建的避暑行宮。於賡哲教授說,隋開皇十三年,隋文帝讓宇文凱設計了一座仁壽宮,就在麟遊縣,主持修建的人是楊素。楊素把這個宮殿修得美輪美奐,無比恢宏壯觀。隋文帝來驗收時非常惱怒,要辦楊素。因為他一輩子提倡節儉,楊素卻給他修了這麼一座豪華宮殿。楊素嚇得不得了,有人給他出主意去找皇后。

△隋仁壽宮唐九成宮4號殿殿基臺西南隅考古發掘現場

獨孤皇后可是歷史上有名的強勢皇后,她把皇帝控制得服服帖帖,所以隋文帝也是個著名的“耙耳朵”皇帝。楊素連夜去找皇后,給皇后送了很多禮物。皇后到皇帝面前給楊素說好話:你我年老無以自娛,楊素也是一片好心,修一座宮殿供咱們娛樂。這是好事,為何要辦他?皇帝由此轉怒為喜,賞賜了楊素。然後灑酒祭奠在修建宮殿中犧牲的民工,宮殿就算落成了。

“獨孤氏還有個特點,特別討厭男人好色,平常她把隋文帝控制得很嚴,三宮六院那麼多妃嬪,皇帝哪個也不敢親近。結果就在這仁壽宮,有一次皇帝在後宮突然發現一個16歲的小宮女叫尉遲氏,長得楚楚動人。老皇帝心動了,看看皇后不在,就把小宮女裏帶到寢殿裏去了。皇后還是知道了。皇上第二天去上朝,獨孤皇后竟然手持利刃闖入寢殿,手刃了尉遲氏。老皇帝下朝回來後還要找尉遲氏,別人彙報說被皇后給殺了,把皇帝氣得一怒之下决定出走。”

“啥時候見過皇帝被皇后氣得出走?隋文帝是古往今來獨此一人。而且這地方是在麟遊縣,是深山老林。嚇得大臣們分成幾十個小組,漫山遍野地去找,最後終於把皇帝找了回來。在宰相高熲等人的勸說之下,皇帝回到了後宮。這時獨孤氏趕來給皇帝道歉,然後夫妻兩個把酒言歡——人家和好了,白白可惜了一個尉遲氏。”

後來隋文帝究竟是怎麼死的,現在還眾說紛紜。但有較大的可能性,就是被他的兒子隋煬帝給害了,就害死在這仁壽宮。

於賡哲教授介紹,隋朝滅亡後,仁壽宮被唐朝徵用,貞觀五年改名九成宮,永徽二年改名萬年宮,乾封二年又改回了九成宮。所以,在歷史上這個宮殿主要是兩個名字:九成宮和仁壽宮。這個地方海拔1100米以上,夏季氣候凉爽,林木繁茂,隋唐皇帝先後19次來此避暑。

九成宮實際上是修在一個河谷當中,中間有杜水河穿城而過,九成宮主體部分在杜水河北岸,裡邊有很多宮殿。北邊有碧城山、東台山,南有鳳臺山等山的環抱,所以夏季的確非常凉爽的。但這也埋下了很大的隱患:水灾。

當年楊素修這個宮殿時不惜成本,建築規模宏大,而且是就地取材。所以可能造成了一個問題,導致這個地方極有可能出現了大面積植被破壞和水土流失。九成宮後來發生嚴重水灾,而且日漸嚴重,以至於差點把唐高宗淹死。

這件事發生在永徽五年。當時九成宮還叫萬年宮,唐高宗帶領妃嬪去萬年宮避暑,結果發山洪了。而且水頭下來時正是半夜,衛士被沖走了很多人,死者據說多達上千。很多人逃散了,而唐高宗在寢殿裡邊睡大覺渾然不覺。

這時只有薛仁貴一人挺身而出。薛仁貴早年在貞觀十九年伐高麗時就嶄露頭角,這時已是一員將領,在九成宮給皇帝擔任侍衛。洪水來了,其他侍衛全跑了,而薛仁貴踩著門栓扒著門上去。因為他沒有權力開宮門,只能扒著門上去,頭從門上探出來,沖著宮裡邊大喊說:“洪水來了!”高宗被驚醒,然後帶著這些妃嬪們往後面跑。

史料雖然沒有記載,但當時跟唐高宗一塊往山上跑的人裡邊肯定有武則天,因為武則天被拜為昭儀剛好是永徽五年的事。到了永徽六年,她就被册立為皇后了。

唐高宗就此逃得一命,後來給薛仁貴賜了禦馬一匹,這件事後來也間接挽救了薛仁貴。但自此後,皇帝就基本不再去九成宮了。所以唐高宗以後,九成宮作為離宮別館雖然還存在,但實際上已被放弃了。

華商報記者馬虎振/文張傑/圖(資料圖片由於賡哲教授和大明宮保護辦提供)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