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2021年概況
廣東高考競爭之烈位居全國前列,其中尤以上“一本”難度最大。
省內各市及各大高中2021年高考
尖子生概況
一、無論資本還是人才,“虹吸效應”極為明顯
就這份榜單而言,全省理科前150名和文科前50名概況|以上寶安、北師南山,松山湖屬公辦
廣東21座地市中,兩座一線都市——省城兼副省級都市廣州和計畫單列市兼副省級都市深圳屬第一梯隊,廣州有8所高中共47人入列,深圳有8所高中共45人入列;
新一線都市佛山、經濟特區汕頭、新一線都市東莞和粵西中心都市湛江屬第二梯隊,佛山有4所共24人入列,汕頭有3所共19人入列,東莞有4所共17人入列,湛江有3所共14人入列;
省內三座二線都市中山、珠海、惠州和廣東人口兼能源大市茂名屬第三梯隊,中山有2所8人入列,珠海有1所7人入列,茂名有3所6人入列,惠州有1所5人入列。
其它還有7座都市各1-2人入列,其中潮州2人上榜,河源、江門、梅州、清遠、汕尾和肇慶這6座都市各1人,由於人數太少,稱不上第四梯隊。
除上述都市外,還有揭陽、韶關、陽江和雲浮四座都市缺席,均為非珠三角都市,其中韶關是過去的重工業基地和粵北中心都市,揭陽是過去教育基底較好的濱海人口大市。
下麵簡要分析各梯隊各市的“教育强處”:
廣州和深圳均有幾大名校坐鎮,要麼“東邊不亮西邊亮”,要麼“百花齊放”,足够多的名校意味著有足够多的佳選
廣州“六大名校”華師附中、省實、廣州二中、廣雅中學、執信中學和廣州六中今年表現都不俗,其中經常出現“大年”的廣州二中今年又“大”了一把,此外,近些年強勢崛起的廣州大學附屬中學幾乎穩坐“廣州前四”寶座,辦學地點設在大學城的廣大附中未來或有更為驚豔的表現。而如黃岡中學廣州分校這類民校和廣州中學、天河外國語等新興公辦名校也有厚積薄發之勢
深圳“三大名校”深中、深實、深外一如既往的強勢,而十年來高水准穩定發揮的深圳高級中學也早已成為人們心目中的“深圳四大名校”之一,除這四所外,四大區重點名校寶安中學、翠園中學、紅嶺中學和育才中學也都經常有不俗表現,外加民辦學校的偶爾冒泡,以深中為發光軸的深系確實很强;
佛山、汕頭、東莞和湛江這四强,除佛山外,其它幾市發揮不算穩定,個別市可能陞級也可能掉隊
佛山有三大公辦强校:佛山一中、南海石門和順德一中加持,外加曾受線民詬病的民辦“國華紀念”(省外生源問題),“3+1”形成總量穩定的發揮體系,總體而言,佛山長期在全省3-5名之間,穩居第二梯隊;
汕頭基本是“1+1”體系,即過去在省裡爭雄的公辦汕頭金中和如今在省裡爭雄的民辦潮實,而汕頭一中、潮陽一中、聿懷中學和澄海中學這些過去表現不俗的公辦强校如今已不復當年之勇,光靠“金實”這兩大巨頭發揮,強勢時可與廣深爭霸,弱勢時則可能被佛莞翻過身比特;
東莞基本是“1+3”體系,即公辦的東莞中學和民辦的東莞東華、光明中學和松山湖學校,其中東莞東華是省級巨頭,過去在光靠東莞中學發光發熱的年代,東莞教育於省內相對弱勢,而在東莞民校尤其是東莞東華強勢崛起後,東莞高分生數量有時可與廣深掰手腕,而與汕頭佛山相比,則總體差距不大;
湛江基本是“1+1”體系,過去,湛江的教育在粵西都算不得最強勢,原因便在於湛江幾乎是湛江一中獨唱風騷,相比身邊多點開花的茂名來說穩定性不佳,近年來,湛江也開始構建起類似汕頭的“1+1”體系,湛江一中一如既往地穩定外加廉江實驗的強勢發揮,湛江也成功挺進了第二梯隊;
第三梯隊不太穩定,偶爾出現“大年”時實力接近第二梯隊
中山以中山紀念中學和中山一中為兩强,兩所學校在高考的表現上不算搶眼,不過中山紀念中學的奧賽情况屬全省前三的存在;
珠海基本靠珠海一中獨撐大局,強勢的珠海一中在高分生層面也曾沖進全省數一數二的行列;
惠州的情况與珠海類似,只是相比擅長理科的珠海一中而言,惠州一中在文科方面似乎更亮眼;
茂名是個弱版“佛山”,其以茂名一中為覈心,高州中學、化州一中和信宜中學偶爾會有非常亮眼的成績。
說說1-2人入列的都市
潮州雖有2人入列,但未見得潮州教育強勢如初,潮州金中這些年的表現不算搶眼,而曾亮點多多的饒平二中則“隱身”已久;
河源過去曾是全省經濟文化教育最弱市之一,如今有1人入列已屬不易,河源中學上榜的背後是經濟的崛起;
江門的情况與茂名類似,屬多點開花類型,只是學校規模相對小得多,有1人入列大致算穩定發揮;
梅州屬人口大市,過去教育基礎較好,如今雖不算搶眼,但域內“一超”梅縣東山中學和縣屬的興寧一中、蕉嶺中學也偶有亮點,有1人入列與過往情况基本一致;
清遠的情况與河源類似,清遠中學可對比河源中學,有1人入列亦是可喜可賀;
汕尾自近代以來雖走過不少響噹噹的大人物,但教育基礎相對較弱,一直缺乏“中心名校”,近些年來可謂民校挑大樑,此1人或可見成果;
肇慶可以說是弱化版的惠州,同為人口和面積大市,肇慶中學挑大樑,遇上大年的時候,肇慶中學亦有不俗表現。
其它四市
揭陽顯得十分尷尬,自古教育基礎非常好、人才輩出、不乏名校、江海之城、人口大市。但近些年來成績多少有些難看,究其原因或是揭陽的公辦民校衰落,而域內强校則“變來變去”,如今只剩較為穩定的揭陽一中可以靠“大年”沖一把,而普寧二中、揭東一中、棉湖中學等公辦名校早已在金榜上銷聲匿跡,前些在省內名噪四方的華美實驗學校由於是民校,資金和師資穩定性遠不如公辦學校,地方在公辦教育上的投入不足,若倚仗民校發揮,退潮時便會裸露短板,加上本地中考高分生的分布情况明顯有些“畸形”(上重點高中線的學生絕大多數來自學費高昂的民辦國中,這意味著絕大多數最優質的的高中資源為少部分家庭富裕的學生所擁有);
韶關地處北江中心地帶,無論是歷史底蘊還是教育基礎與惠州、肇慶相似,亦主要靠北江中學大放异彩,其如今經濟遠不比惠州,亦不如肇慶;
陽江和雲浮都是較為年輕的“小市”,不同的是陽江是中心城區凸顯的濱海都市,經濟實力較强,陽江一中偶爾有神級發揮,而雲浮則是“小市大縣”,域內最强高中是縣屬羅定中學,而羅定中學在省內還算不得强校。
二、傳統强域粵東地區持續走弱
像揭陽、梅州這些過去既是人口大市也是教育强市如今的高考成績表現相當不理想。
從“七普”最新資料來看,揭陽常住人口為557萬多,列全省第八;梅州市常住人口為387萬多,列全省第十四。都算得上是人口大市,但在這份達200人的尖子生榜單中,揭陽缺席,梅州亦只有1人上榜。2018年以前,揭陽高考還曾走出過多名省尖子生,其中全省總分第一的文理科各有1名(均來自民辦的普寧華美實驗學校),而梅州高考亦在7年前走出過1名全省文科總分第一。
是什麼原因導致揭陽、梅州這類地市的“高考成績不理想”。我們在“七普”數據裏一樣可以找到答案:廣東省出現人口負增長的市差不多都出在粵東——人口出現負增長量嚴重的幾個市分別是梅州、揭陽、汕尾、潮州、河源;負增長率最高的幾個市分別是梅州、汕尾、揭陽、河源和潮州。
換而言之,粵東只有舊日的“廣東老二”汕頭不存在人口負增長!然而,在長達十年裏,汕頭的人口增長率僅2.06%,在全省21市的人口增長率中排第14,可以說也沒比其它粵東都市强多少了。這充分說明粵東人口流失嚴重,而人口流失的原因是什麼?一是本地經濟落後,二是周邊存在強勢經濟圈對其進行虹吸;
廣東各市人口增長概況,粵東地區相當綠
從中國南方城市夜景衛星圖和人口性別比來看,粵東地區看似還算明亮,但都市人口持續减少,有走弱之勢
除了人口增長量和率,“七普”的另一份數據——各市每10萬人口中擁有的各類受教育程度人數:揭陽、汕尾以絕對劣勢排倒數一二,潮州則倒數第三,汕頭和梅州亦居倒數十名之列。這充分說明本土產業非常低端、高校資源匱乏、需要中高級知識份子的機构很少。
且不與粵中(粵港澳大灣區)比較,即便較之粵西、粵北,粵東的產業都要落後不少。粵西如湛江、茂名有大型國企、大體量高校和重要機构,人才需求量較大;粵北則一直主要靠國企貢獻經濟能量;而粵東則一直主要靠勞動力密集型的加工業支撐門面,其當下產業概況較之上世紀80年代亦無太大差別,工業上依舊主要是非常低端的人力加工,而商貿上除了更多地轉戰虛擬平臺外並無大的變化。
粵東的揭陽雖是濱海人口大市,但至今亦無在校大學生,足見投入之不足,中心都市亦得益於李嘉誠基金會助力,小規模招生的汕頭大學算得是小有名氣。粵東諸市中,也就梅州在國企和教育基地的投入上比較上得了檯面,其它的還有很多短板要補。
上世紀20-80年代,汕頭是廣東省第二大城市,粵東有真正意義上的中心,縣鎮群廣布,珠三角還未能對粵東西北形成虹吸效應。
表面上看,汕頭似乎還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但其發光點乃是民辦的潮陽實驗學校,一旦民辦學校的模式難以為繼,粵東教育可能就將寂寂無名了。
總的來看,較之粵中西北,粵東教育是在走下坡路,需解决的問題較多,包括“增强粵東中心都市的帶動力、加快都市圈同城化行程”“加大公共教育文化等基礎設施投入”“陞級產業、壯大經濟”等。
粵中依舊強勢,粵東地區如今的教育水准較之古代確實已無太多亮點
名校概況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