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問强。子曰:南方之强與?北方之强與?抑而强與?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儒學中的“南方之强”可以理解為“傳道、授業、解惑”時,要寬容大度來教育他,對待他,即便別人蠻橫無理,也要堅守自己的信念。
1920年,陳嘉庚先生在籌辦廈門大學時,就發表了著名的“南方之强”演講,在抗日戰爭時期,廈門大學的學生支持抗日,不屈不撓,這種精神就是“南方之强”,隨著廈門大學的師資、學業競爭愈發强盛,廈門大學也成了廣義上的“南方之强”。
廈門大學作為廈門的“特色”之一,也成了必去的旅遊景點,若是去廈門,不到廈門大學裡面轉一轉,那確實是非常可惜,到了廈門大學的人,應該都看過廈門大學為魯迅建立的紀念館,作為國內高校唯一魯迅紀念館,這確實值得一看。
魯迅跟廈門大學也有不少的“恩恩怨怨”。
1926年,魯迅受廈門大學的邀請前往講課,當時北京大學經濟相對困難,拖欠了一些薪水,廈門大學開出了400元大洋的月薪,魯迅也拒絕不了,他也想換一個地方生活一下,就接受了林語堂的邀請。
魯迅在留洋期間,雖沒有讀過高校,但是他的學識、見識非常豐富,因《狂人日記》更是蜚聲文壇,魯迅到了廈門大學之後就選擇了自己的特長方向講課,專門開設中國文學史和小說史。
每次魯迅講課,都是座無虛席,廈門大學其餘專業同時和老師也是抽空來聽魯迅的課,魯迅的課講得非常生動、有趣,就跟看魯迅的小說一樣有意思。
在魯迅來到廈門大學授課的一些《回憶錄》中寫道:先生講課,不像一般的教授一樣,只會乾巴巴的講知識,他講得某處精彩時,會引用歷史,並告訴我們什麼該吸取,什麼該摒弃。
魯迅在廈門大學授課期間,還寫下了許多作品,《藤野先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最為出名。
魯迅在廈門大學待的時間並不長,期間也鬧了許多不愉快,究其原因還是因為當年的校長林文慶,兩人思想觀點不同,鬧了很大的衝突,魯迅在他面前還將兩塊大洋拍在案頭上,負氣離開了。
魯迅並非針對廈門大學,他很喜歡廈門大學的學生,也喜歡的學習氛圍,但是不喜歡當時以林文慶“馬首是瞻”的那種風氣,兩人吵了一架後,他就離開了。
廈門大學的題字,並不是魯迅親手提的,而是廈門大學工作人員從魯迅文章當中選出的四個字。
這四個字也可以說是魯迅寫的“廈門大學”,這四個字當中有兩個字寫錯了,“門”字少了一點,“學”字缺了寶蓋頭,魯迅為什麼會寫錯別字呢?
從魯迅生活的年代來講,正好是白話文興起的年代,傳統古文和白話文都可以用,那時候也沒有一個字的標準寫法,難免會出現通假字。
就像是“她”,魯迅從未在前期的作品中從未出現過“她”,因為當時沒有這個字,這還是劉半農創造出來的,1920年劉半農為了推廣“她”,還專門寫了一首詩《教我如何不想她》。
魯迅要寫女性時,就用“伊”來替代,現在“她”已經非常流行了,若是看見“伊”肯定無法瞭解這是什麼意思。
魯迅也是一比特書法家,就連“死對頭”郭沫若也曾評估過他的書法:融冶篆隸於一爐,聽任心腕之交應,質樸而不拘攣,灑脫而有法度,遠遂宋唐。
“門”、“學”字在草書寫法當中都是少一點和一個寶蓋頭,所以魯迅也沒有寫錯別字,書法家也是認為錯了反而更美,從這兩個錯別字當中,也能看出魯迅的書法。
雖然“廈門大學”不是魯迅親手題字,但從一定程度上來講,還是出自魯迅之手。
魯迅以筆代戈,奮疾一生,他弃醫從文,只為救思想,只有將“睡著”的人都叫起來,才能看到希望的曙光。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