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出土一墓誌,揭露出千年前武則天的獸行!史書真沒騙人

陕西 70℃ 0
摘要:大家好,我今天百忙之中抽空給大家帶來以下這篇文章,歡迎大家一起品鑒!此語出自《舊唐書》一名記錄歷史的史官之手。大概內容就是說武則天即位這段時間,多行不義之事,使得朝廷得力的文人武士、才人英雄皆隕落於武帝的暴戾統治下,百姓生活苦不堪言。1995年,在陝西出土的一方古墓裏的墓誌銘中也見證了武則天的“不君”事蹟。

大家好,我今天百忙之中抽空給大家帶來以下這篇文章,歡迎大家一起品鑒!

“觀夫武氏稱制之年,英才接軫,靡不痛心於家索,扼腕於朝危,竟不能報先帝之恩,衛吾君之子。俄至無辜被陷,引頸就誅,天地為籠,去將安所?悲夫!”此語出自《舊唐書》一名記錄歷史的史官之手。大概內容就是說武則天即位這段時間,多行不義之事,使得朝廷得力的文人武士、才人英雄皆隕落於武帝的暴戾統治下,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1995年,在陝西出土的一方古墓裏的墓誌銘中也見證了武則天的“不君”事蹟。閆莊是這座墓的墓主人,他也許在現有的歷史課本和史料記載中並不出名,唐高宗的長子,也是唐朝的太子,叫李弘,在太子東宮官任要職,就是閆莊一生之中最大的成就。這太子李弘,就是這東宮的主人,也就是他所任官職所服務的對象,

提及唐高宗之長子,太子李弘,他孝順仁義,德才兼備,慧眼識人。多次為百姓請命、為獲罪的兩位姐姐請求開恩、為國制提供自己獨到的見解,沒有愧對於太子之名。史料記載,西元675年,即上元二年,太子與唐高宗一同前往洛陽,結果太子猝死在合璧宮綺雲殿之中,僅二十三歲,正值壯年時期。

唐高宗悲痛萬分的情况下,追贈了李弘為孝敬皇帝,用對天子的禮數葬於恭陵之中。然而事實的真相真的如同古書典籍所記載的那樣,李弘是因為過勞而死於宮殿內嗎?“積痗俄侵,纏蟻床而遘禍;浮暉溘盡,隨鶴版而俱逝。”一語赫然刻在墓中最醒目的位置。

在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可考證,皇太子的病床被稱為蟻床;而太子死後葬身的棺椁叫做鶴版。然而,在自己生命彌留之際的肺腑之言,本來應該是少有提及他人之事而輕視自我人生意義話語的構建。但這句話表達的意思是說自己作為太子門客,因為過度思念太子,隨著太子駕鶴西去,也竟然抑鬱成疾。

這句話從古代封建思想“君為臣綱”、“忠君事君思君”的角度來說雖然無可厚非,但事實是如果非意外死亡而不是蒙冤而死,思君成疾的影響會如此之大嗎?根據《唐會要》記載,閆莊和太子李弘僅僅相差不到一載就相繼離世,而太子的死亡,按照《舊唐書》的記載,是積勞成疾、病重而死的正常死亡,又何至於讓閆莊這位太子門客而非至親至密之人傷心悲痛至死?

當代關於太子李弘之死,史學爭鳴中許多史學家們作出了大膽推測,太子李弘之死並非因操勞過度患病而終,而是於朝廷政治之爭的亂局之中被人陷害的非正常死亡,所以才讓閆莊這位服侍於太子作為太子身邊較為親近的門客終日鬱鬱寡歡,最終死於對太子李弘之死的無奈與愧疚之中。

而我們可以大膽地進行推測,覬覦皇位,想要剷除异己而又同時可以讓太子放下戒心可以隨意親近他的生母武則天,便是殺害他的真正兇手。《新唐書》、《資治通鑒》和《唐會要》等關於唐代歷史的眾多史書中也有對這部分的記載,李弘是被他母親武則天用鴆酒(有劇毒的鳥的翅膀製成之酒)一杯賜死的。

“鴆殺說”,也因太子門客閆莊墓誌銘的出土又添加了一個佐證。太子李弘與武則天之間的衝突,也並非一日之寒。高宗即位後期龍體日益消瘦,想要提前禪位給太子李弘,而自己則著手隱退之事。但政治得意的武則天又豈能容忍這一想法,天子李弘於是成為了其掌權道路上的障礙,由此站在了武則天的對立面,而武則天也必將想方設法剷除异己和心頭之患。

在咸陽市中,有一座唐高宗和武則天的合葬陵墓名為乾陵屹立在梁山之上。陵墓旁有一個石碑代表著武則天,上面未刻一字,稱為無字碑。民間較為流傳的一種說法便是她在成為武帝之前做下不少惡事。

用鴆酒毒死自己兒子李弘並從他的手裡搶奪皇位,統治期間殘酷暴戾,百姓苦不堪言,她知曉自己的深重罪孽恐無法在死後世界得到理解,囙此沒有將自己的生平事蹟記錄下來,也不願自己被後世過分解讀。由此可見宮廷公權力的鬥爭中,你我皆是輸家,而贏家一貫也沒有能够一直手握勝利果實,最後只徒留“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的慨歎罷了。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