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漢拿酒換一破布,放灶台遮擋油烟十多年,學者:這是曠世珍寶
“六朝文物草連空,天淡雲閑古今同”——杜牧
我國的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幾千年的歷史中誕生了無數的文化瑰寶,它們是我國歷史發展的見證者,也是我國精神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它們在戰亂的年代裏顛沛流離,在和平的年代裏安好無損,以此循環往復,這些經歷卻也提升了它們的價值、品位,更加吸引人的目光。
許多文物會受到官方的保護,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文物都有那麼好的運氣,還有許多文物在動亂中落入他人之手,遇到一個好的主人或許會有不錯的歸宿,但遇到一個門外漢,那可就悲催了,一不小心可能就成為了所謂的廢品了。這樣的事情比比皆是,在好笑的同時,也讓人替那些文物感到心酸。
曾經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內蒙古一比特老農在田間耕作的時候,不經意間發現國家文物“紅山玉龍”,但他卻不知道這是貴重的文物,只以為是一個廢棄在田地裏的鐵鉤。
帶回家中也並沒有在意,只是將其當作廢品破丟在院子裏,準備哪一天當作廢品給賣掉,之後被村裡的小孩兒們拿去當玩具。
過了段時間它本來的光澤面貌才剛剛顯現了出來,老農這才意識到這可能不是一般的東西,於是拿著它去了文化館,工作人員用三十塊錢作為補償,回收了老農的“紅山玉龍,至此它才避免了淪為廢品的命運。
無獨有偶,也有一件曠世珍寶的文物被老漢當作遮擋油烟的遮布,直到被專家們發現,竟然已經長達十多年。老漢拿酒換一張破布,放灶台遮擋油烟十多年,學者:這是曠世珍寶。
故事的原委是這樣的,老漢本來是抗日戰爭時期,日本政府扶持的傀儡滿洲政府的一名阿兵哥。在1945年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的前期,為了加速日本法西斯的破滅,蘇聯出動了大量軍隊打得日本關東軍叫苦連天。
日本宣佈投降後的幾天時間裏,偽滿洲政權也覆滅,宮中也自然是亂作一團,只管逃命,哪還有時間在乎那些文物怎麼辦。
老漢是宮裏的阿兵哥,在混亂之中也趁機撈點油水,在慌亂中順走了一幅畫,並且將它放在一個小木盒子裏。當時他不知道的是,這幅畫竟然是價值連城的《文姬歸漢圖》。
當時老漢與哥哥用好酒賄賂了看守的蘇聯阿兵哥才得以脫逃,順便將這幅畫帶了出來,哥哥去世之後,便只有老漢獨自守著這個盒子和裡面的東西。
老漢也不是什麼藝術文人,自然不知道這是什麼畫,有何價值,只是覺得應該能賣點錢。前前後後來了些人,但都對畫不感興趣,反倒是後來有人覺得盒子好看,買下了盒子,把畫留給了老漢。
老漢沒什麼文化,也沒什麼審美情趣,又覺得這幅畫也沒啥特別的地方,再加上這幅畫的資料是絹布,於是將它用作廚房灶台的遮擋油烟的抹布,用了十多年。
不知是該可惜還是慶倖,可惜的是一幅曠世之作竟然淪為遮油烟的抹布,慶倖的是它幸虧沒有被老漢隨手丟掉,方能在日後被發現。
這幅《文姬歸漢圖》又是如何被認出來的呢?建國之後,國家對文物的保護尤為重視,東北的政府部門積極回應,在社會上尋找那些散落在民間的文物。
說來也巧,有人向政府透露老漢家賣出了一個文物盒子,家中很有可能還有其他文物,專家以及工作人員便抱著試試的心態去看看,幾經輾轉,終於到了老漢的家。
老漢家徒四壁,也沒什麼所謂的文物,見老漢在廚房忙碌,於是去廚房跟老漢交談,沒想到,這一去不得了。專家到了廚房後不經意間瞅到了一塊破舊的布,這塊遮油烟布還能看到一些泛紅的圖案,直覺告訴他這快布不同尋常,於是仔細查看了一番。
由於這布料是絹布,相對比較容易處理,將上面的油污仔細清除之後,驚訝了在場的專家學者,因為這根本就不是什麼破布,而是曠世珍寶的名畫《文姬歸漢圖》。
這幅畫主要描繪的是蔡文姬回歸東漢的故事,年代久遠,製作精美,其文化藝術價值十分珍貴,專家們出資一百多元錢向老漢買下了這幅畫,後來又給了他兩千多元錢的補償,在當時已經算是天文數位了。
那位老漢可能怎麼也想不到,一幅價值連城的名畫被自己當作了破布去遮油烟,不過幸運的是它沒有流落海外,也沒有遺失,最終還是被妥善安置。
參考文獻:《文姬歸漢圖隱喻探析》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