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著名的馬洛斯需求層次理論當中,提出了人總共有5中需求,並且呈金字塔形層層遞進,從下往上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價值實現的需求。簡單來說,就是要有了基本的經濟物質基礎,才能够搭建精神的上層建築,最後在科學、哲學、文學等等精神上層需求上獲得滿足。
由此,你會發現歷史上各個領域中拔尖的人才,大多都是家境殷實收入頗豐的。譬如一生漂泊的杜甫,事實上他的祖父杜審言是唐初時期的進士,官至洛陽丞,家境是相當殷實的,囙此杜甫在少時才能獲得良好的教育,進而成就一代詩聖。
同樣的,近代大文學家、革命志士魯迅,他的家境和後來的收入都相當不錯。魯迅的爺爺周介孚是清朝進士,曾任翰林院庶起士、內閣中書等等職位,家世顯赫,雖然後來因為捲入科場行賄案中,但正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魯迅一家的家底依然很是殷實,在當地依然是家大業大的地主。
等到後來周家家道中落的時候,魯迅也已經從日本學成歸國了,經過短暫的困難期之後,到了1912年的時候,魯迅就受民國教育總長蔡元培之邀,出任了教育司第一科的科長,收入瞬間大漲。
此時的魯迅光是固定薪水每個月就達到了300大洋左右,加上寫書教課的收入,魯迅每個月的薪水差不多達到了350大洋。對於大洋,很多人只知道值錢,但是並不知道值多少錢,對於月入350枚大洋也沒有比較準確的概念,那麼這350大洋要是放到現在到底值多少錢呢?
大洋也叫銀元,是主要以白銀鑄成的一種貨幣。當時的每個銀元當中大約含有23克左右的白銀,350銀元就是8050克左右的白銀。按照最新的白銀報價,每克白銀的價格為5.5元左右,也就是說魯迅一個月的收入達到了整整4.4萬多元!
而且當時的白銀產量遠遠比不上現在,囙此彼時白銀的價格也遠高過現在,囙此魯迅的月收入比4.4萬元還要多得多,可是進月入4萬這個收入,就已經足够讓現在的大多數人汗顏了。
另外,除了直接以白銀來計算,還可以以購買力來計算。而想要衡量購買力,最好的媒介就是人人都得吃的大米了。根據史料記載,彼時的民國大米價格(北京),每100斤大約為5元左右,也就是說魯迅每個月的薪水可以買7000斤大米,而現在的大米價格大約為每斤2元,也就是說魯迅月收入大約為14000多元左右,這個薪水其實也已經超過了現在的很多人了。
但是如此計算,同樣也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在民國時期的糧食產量同樣遠低於現在,加上彼時兵荒馬亂,糧食的價格也更高,囙此魯迅的薪水還是要遠高於14000元這個水准的。
那麼既然這兩種計算管道都只能當做一個參攷,那還有沒有其他辦法來瞭解魯迅的收入呢?答案是有的。
古語有雲,“不患寡而患不均”,人群之間的收入差异也可以體現收入的價值。根據相關文獻,民國時期的普通人的收入都很低,拿成都來說,黃包車夫全年無休地幹一年收入不過3兩銀子,警衛一年能攢5兩銀子,而理髮師一年能攢7兩銀子。也就是說,大多數普通人,一年的收入可能都沒有1個大洋!
而魯迅一個月就可以掙到350大洋,這麼一對比就知道魯迅當時這個收入到底有多麼恐怖了!
但後來魯迅辭了職,收入也隨之下降了很多,加上很大一部分薪水還要養活老家一家人,加上他仗義疏財,又救濟窮人,囙此相對而言魯迅用在自己身上的錢並不多了。但是從許廣平留下來的魯迅日常飲食的食譜來看,基本上是天天有魚有肉,所以他的生活還是十分不錯的。
也正是因為有了雄厚的經濟基礎,魯迅才能沒有後顧之憂地征戰在革命的道路上,而且魯迅的成就和地位也配得上這個收入,所以對魯迅收入的“較真”,大家當個趣聞就好,重要的是通過魯迅的收入,瞭解當時的民間疾苦。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