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他認為王的稱號不足以彰顯自己的權威,於是首創了皇帝制度,以“皇位世襲不可變更”和“皇權至上不可僭越”為基本點,希望能夠依靠這套制度,讓大秦帝國永垂不朽。
歷史是不近人情的,在秦始皇死後不久,秦朝的統治就宣告了滅亡,但是皇帝制度卻深刻的影響後世,流傳了兩千多年。直到1912年,隆裕太后代替溥儀宣讀了退位詔書,才標誌著封建君主專制的覆滅,而溥儀也就成為了人盡皆知的末代皇帝。
中國的封建歷史長達2132年,這期間一共產生了422比特皇帝。在“家國同構”的思想之下,國家成為了皇帝一人所有,他是奉天承運的天子,代替上天來管理天下的,這同時也彰顯了皇權的合理性。
有句老話說得好,“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是靠實力說話的,古代中國自然是不例外,一旦君王無法有效的管理國家,便會有人來推翻他的統治,這些推翻者,有的是出生底層的揭竿起義者,有的是原本就身居高位的大地主。
前者以漢高祖劉邦、明太祖朱元璋等人為代表,後者以光武帝劉秀、宋太祖趙匡胤等人為代表。他們的經歷,一次又一次的證明了這句老話的正確性,也正因為如此,才繪就了中國歷史上一個又一個精彩的歷史故事。
當我們將目光投放到這400多位皇帝的籍貫時,我們會發現一個驚奇的現象,那便是這400多位皇帝沒有一個是來自山東的。說到山東,我們會想到它“文化之鄉”的稱號,儒家文化的創始人孔子就出自於該地,被視為封建時代的正統,直到今天,對於中國的現代文化都還有著不小的影響。
不僅如此,山東還是一個盛產將軍的地方,可謂是將星雲集。但為何山東就沒有出現過一比特皇帝呢?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儒家文化的興盛,前面我們就談到過孔子是山東人,山東作為儒家思想的發源地,其所宣揚的忠君思想是深入到了群眾骨髓的,想要山東人揭竿而起反抗君王統治,恐怕比登天還難。
二是山東人不愁吃不愁喝,難以出現反叛的條件。該地農業發展已久,山東大米更是聞名天下,使其成為了著名的魚米之鄉。同時,山東還有著極為豐富的鹽業資源,要知道,在古代經營鹽業可是暴利行業,漢武帝就曾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防止天下有巨富出現,而將鹽業收歸官辦,不准販賣私鹽。
說到這裡,大家也就不用奇怪為何山東從未出現過皇帝了。一方面是群眾的思想,一方面是現實的原因。畢竟,誰會放著好好的生活不過而去冒著生命危險反抗封建統治者呢?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