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捐出價值八億的金絲楠木木屋的貧困戶,如今成什麼模樣?

湖北 84℃ 0
摘要:目前國內唯一一座全由金絲楠木建成的建築。而這座建築的由來,據說是明代大官的家宅,原本家大業大的官宦世家,卻因數孫潦倒,到了楊大爺這輩,楊家只剩這座破損的木屋,楊大爺也囙此被評為當地的貧困戶。但在得知木屋價值八億,是明代的文物之後,楊大爺卻毫不猶豫地捐給了國家。當年捐出價值八億的金絲楠木木屋的貧困戶楊大爺,如今成什麼模樣。

湖北恩施市的侗鄉自然風景區,有一座由金絲楠木建成的木屋,門前懸掛著楠木老屋字樣,是

目前國內唯一一座全由金絲楠木建成的建築。

而這座建築的由來,據說是明代大官的家宅,原本家大業大的官宦世家,卻因數孫潦倒,到了楊大爺這輩,楊家只剩這座破損的木屋,楊大爺也囙此被評為當地的貧困戶。

但在得知木屋價值八億,是明代的文物之後,楊大爺卻毫不猶豫地捐給了國家。

此事一出,當地報社以及各大投資商紛紛不淡定了。

當年捐出價值八億的金絲楠木木屋的貧困戶楊大爺,如今成什麼模樣。

在木屋門口參觀的楊大爺給出了答案,他的目光平靜,跟眾多前來參觀的遊客無異。往木屋裏走,已經不是先前的雜亂無章,每一處的傢俱的擺放,每一處紋理

都是按照木屋建造之初的模樣復原。

古往今來,捐文物不是什麼稀罕事,無論是貧困的楊大爺,還是最近大火的馬老爺子,或是落魄的馬襄。這些跟文物待在一起,活了大半輩子的老人,對那些比自己壽命還長的物品往往有幾分珍惜之情。

城市規劃,要被拆的百年老宅恩施進行城市規劃,很多老房子都要拆遷。

楊大爺的木屋就在拆遷項目之內,楊大爺捨不得自家的老宅,但也無能為力。

拆遷款很快給了楊大爺,施工之前,楊大爺仍可以住在木屋裏。楊大爺見拆遷隊遲遲未動工,想起這座木屋是祖上留下來的,好像是明代就建成了。這一個念頭激起了楊大爺的好奇心,楊大爺馬上拿著自己分到的拆遷款,請了個專家做鑒定。

經專家鑒定,這座木屋是明代建築物,大致在1573年—1620年的明朝萬曆年間修建而成,且木屋有90%的木制資料選用的是金絲楠木。

這也就是為什麼楊大爺家的木屋保存了四百多年,仍然屹立不倒。金絲楠木是中國的四大名木,是建築材料中最理想,也最珍貴的木材。防蟲防腐,不易變形的特質,讓金絲楠木在傢俱製作方面也是出了名的。

專家給楊大爺講了木屋的價值,以及金絲楠木的價值。楊大爺這才知,自家祖上留下的木屋是文物。

好在拆遷隊還沒有施工,這座百年老宅算是躲過一劫。

價值八億的百年老宅,讓楊大爺家門庭若市

專家不僅給楊大爺講清楚了文物考古價值,商業價值也沒遺漏,按照當時的金絲楠木價格估算,這座木屋大概值八億,甚至更高。這下可把楊大爺嚇著了。

但之後發生的事,更是讓楊大爺鬧心。消息一經傳出,還沒等到拆遷隊的决定,各大投資商就找上門,想要以高價買下楊大爺的木屋。

各個投資商秉持著價高者得的投資原理,在楊大爺談價,楊大爺窮了一輩子,聽著這些投資商說要花多少多少錢買這座木屋時,就像聽一串數位。

也就是從那時起,楊大爺家門口,幾乎每天都有投資商來看房。木屋也一天比一天值錢,楊大爺看著自己住了大半輩子的老宅,想著自己祖上幾輩都在這座木屋中生活,一下子有些茫然無措。

若自己高價賣了這座老宅,將來這座木屋會怎麼樣,而自己又是否還有機會回來看。這些問題環繞在楊大爺的腦子裏,他幾乎每天都會做這種掙扎。

想要買房的投資商是不會考慮楊大爺的顧慮,他們仍舊每天前往楊大爺家“看房”。

楊大爺被這場鬧劇折磨得夠嗆,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將木屋捐給國家。與其讓木屋落到其他手裡,沒個安定,不如上交國家,自己還能回來看一看。

話一出口,楊大爺捐屋的消息傳遍全國。政府也在第一時間捕手了木屋,派遣專家做鑒定,重新翻修木屋,並計畫將木屋還原成明代建造之初的模樣。

楊大爺則拿著政府的補助,搬離了木屋,重回往日的清淨,這場鬧劇算是正式告一段落。

對於楊大爺而言,一個隨時可以回去看看的“家”比什麼都重要,那些他一輩子都沒見著的錢數,人生的最後也已經沒必要見了。

新建的溢出景區,裝著楊大爺隨時可以回去看看的家

專家隊在電腦上還原了木屋建造之初的模樣,隨即將木屋拆除,保留原有的木料,並搬遷至侗鄉自然風景區。

等到楊大爺再次見到木屋時,木屋已經復原。此時的木屋已經不是曾經他所見的破舊不堪,復原後的木屋雖然用的是原來的木料,但經過處理,總算是讓人看到了金絲楠木的魅力。

木屋裏的房梁設計,傢俱擺放都是按照明代時標準處理。整個屋子精緻恢弘,能看出木屋的建造者對這座木屋的用心。

楊大爺看著復原的木屋,透過木屋,他看到了在這座木屋生活的祖祖輩輩,看到了自己生活了大半輩子的木屋原本的模樣。還好沒有賣出去,好還及時發現,還好沒有被拆,在參觀這座木屋時的楊大爺,大概一直在慶倖,木屋沒有因為自己的疏忽而被毀。

5年前,景區對外開放。楊大爺的新家離景區很近,每天都可以去景區散步,順便看看木屋,感受一下祖輩做官的輝煌歲月。

這座木屋的遊客換了一波又一波,楊大爺家的捐屋之事也已隨風而逝,平靜的日子迎來了新的喜事,楊大爺給兒子討了一個媳婦,算是了了楊大爺另一樁心事。

如今,一家人住在新房裏,晚飯之後,一家老小會在景區裏散步,順便看看那座老木屋。

不知道是不是由於楊大爺捐文物太過爽快,還是楊大爺在眾多捐文物的人之中最為平凡,楊大爺的故事寥寥幾句就能講清。

不過,還是馬老爺子說得在理:

我們的生命在物面前遠還不及,隨便一件文物都比我們的壽命長得多。

寶物放在自己這裡的手裡就是聚,但是在別人就是散,放在博物館對自己是散,但對國家和公眾就是聚,聚聚散散不必太介懷,誰又能永遠能將寶物攥在手裡。

楊大爺已經活了大半輩子,木屋於他而言,是他這輩子無法忘懷的家,這個家裝著他們家祖祖輩輩的故事。至於放在誰的手中,得了多少錢,實在不是太過重要。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