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為何不聽李宗仁的撤退到海南,而是選擇離大陸更遠的臺灣?

海南 100℃ 0
摘要:1945年日本宣佈戰敗之後,國共兩黨為了避免戰爭在重慶簽訂了雙十協定。不過和平並沒有持續下去,在短短兩年之後蔣介石就撕破了雙十協定,中國內戰全面爆發。不過在1948年,國民黨逐漸敗退,於次年初革命军已經完成了對中國北部地方以及東北地區的完全解放。不過蔣介石最終卻否定了李宗仁的戰畧計畫,選擇退守到了臺灣。

1945年日本宣佈戰敗之後,國共兩黨為了避免戰爭在重慶簽訂了雙十協定。不過和平並沒有持續下去,在短短兩年之後蔣介石就撕破了雙十協定,中國內戰全面爆發。不過在1948年,國民黨逐漸敗退,於次年初革命军已經完成了對中國北部地方以及東北地區的完全解放。

眼看國民黨已經是大勢已去,於是蔣介石開始準備撤退,而當時的桂系軍閥李宗仁是想著退守海南島的,因為這樣便於守住西南地區。李宗仁對守住西南和海南島特別有信心,畢竟他一直在西南地區的威信很高,而且西南地區山林較多,整體還處於易守難攻的狀態。除此之外,海南島更是和大陸只有一水之隔。

——李宗仁的計畫是從前線收集各殘敗部隊,集合到西南地區進行聯合防控,來對付革命军。我們結合當時的條件來看,如果真這樣做,革命军想要解放西南確實不太容易。

不過蔣介石最終卻否定了李宗仁的戰畧計畫,選擇退守到了臺灣。那麼蔣介石當時為何會做出如此選擇呢?

首先就是臺灣的硬體設施更完善。

臺灣是在馬關條約的時候就割讓給日本了,在日本投降的時候已經對臺灣島進行了長達50年的殖民統治。在這50年期間,臺灣島的硬體設定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經濟條件相比內地也發達一些。

與之相對比的是,大陸多省因為抗日戰爭與內戰所建的基礎設施已經損壞殆盡了——畢竟當時地大物博的大陸正處於內戰,江浙滬地帶雖然自古是魚米之鄉,不過因為抗日戰爭很多良田荒廢,也已經好不到哪去了。蔣介石的直系軍隊敗退之前所控制的江浙閩粵地區都沒有辦法和臺灣島相比。同樣,無論是海南島還是諸多西南省份,都沒辦法與臺灣相比。

再者相比海南島,其實守住臺灣更有把握。

正如前文所說,臺灣的基礎設施相對先進一點,所以交通也自然更加便捷一些。國軍的機動性相對比較高,如果國軍能配合相對完善的交通體系,整體的作戰力會有所增高,本身所具有的一些軍事優勢就可以凸顯出來。

而且臺灣島與大陸的海峽間隔有100多公里,中間還有一個澎湖列島作為緩衝地帶,國軍在澎湖列島上已經部署了充足的軍事設施,以革命军的力量很難在澎湖列島進行登入,國軍完全有實力將解放軍卡在第一道海上防線。而且就算革命军能够强攻下澎湖列島,國軍在澎湖列島地區與革命军展開拉鋸戰,從而封锁革命军到達臺灣島本島。

總之在臺灣,國軍能够極大增强自身優勢。畢竟再怎麼說,國軍的空軍還有海上的軍事力量是不弱於革命军的,當時革命军的空軍力量可以忽略不計,海軍力量完全是依靠於蘇聯贈送的幾艘已經淘汰的戰艦。

但如果按照李宗仁計畫死守大西南與海南島的話並沒有什麼優勢。

——因為在抗日戰爭期間,國軍主要面對的是正面戰場的日軍,很少打遊擊戰,囙此叢林作戰水准根本沒辦法和經常打遊擊戰的革命军相比。雖然西南山區易守難攻,但面對絕對的戰爭經驗差距,國軍只有挨打的份兒,根本無法長久消耗下去。

再說海南島和大陸只有著一水相隔,但是相隔的瓊州海峽也只有22公里,也就是說從大陸的最邊緣到海南島的距離只有22公里,如此的一個海域面積並不會造就出多大的天險阻隔。

當時的革命军完全可以借助一些民用的船隻將部隊運送到海南島,雖然國民黨的海軍可以借助海上優勢對於革命军進行海面防禦,但革命军的數量要遠大於國軍,國軍並不能够全面封锁革命军的圍攻。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革命军在海南島內還有一支2萬多人的遊擊部隊,當時的國軍已經處於衰敗之勢了,如果呆在海南,還要面對內外交困的情况下,海南島守住的可能性幾乎沒有。

最後,那就是出自於蔣介石的私心。

雖說蔣李兩人是結拜兄弟,但蔣介石對李宗仁一直十分忌憚,而李宗仁也不太欣賞蔣介石。內戰後期國軍一直退敗,蔣李兩人由於各自派系與利益問題出現了更加大的衝突。

——當時的李宗仁想要保住自己的老巢大西南地區和海南島,蔣介石則是想要保住自己的老根據地江浙滬還有廣東地區,畢竟蔣介石也算是從這三個地方起家的。蔣介石退居臺灣的想法,就是想要以後依靠臺灣作為根據地慢慢的反攻大陸搶回江浙地帶。

對於李宗仁的想法,他自然要打壓。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