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葬禮現場:國母主持葬禮,16比特大佬抬棺,送行隊伍長達幾十裏

上海 92℃ 0
摘要:每當說起魯迅先生,我們腦海裏首先就會浮現出一張橫眉冷對、鬚髮直立、眺望遠方的人像,接著又會蹦出“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諸如此類讓人熱血沸騰的話語。1936年10月19日早上5:25分,魯迅先生與世長辭,享年55歲,他的離開,標誌著中國文壇一顆巨星的隕落,一時之間,萬千國人為之痛哭流涕,上海的群眾們自發趕來他的寓所門口,想要送他最後一程,而外地的人們,更是連夜乘車,想要加入送葬隊伍。

每當說起魯迅先生,我們腦海裏首先就會浮現出一張橫眉冷對、鬚髮直立、眺望遠方的人像,接著又會蹦出“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諸如此類讓人熱血沸騰的話語。

總之,魯迅留給我們的印象,就是每時每刻都在戰鬥的“鬥士形象”,他仿佛永遠沖在最前面,永遠不知疲倦。然而鬥士也會老去,1936年10月19日,這位陪伴中國人民戰鬥數十載的鬥士,終究是倒了下去。

其實在離開人世前,魯迅先生已經察覺出自己時日無多,所以在6月份時,他就開始陸續交代後事,但家人和朋友哪裡肯聽他說,只叫他安心養病,魯迅便也乖乖聽話,真的扛過了一次又一次病魔的攻擊,然而10月19日淩晨突發的哮喘,終究是奪走了先生的生命。

1936年10月19日早上5:25分,魯迅先生與世長辭,享年55歲,他的離開,標誌著中國文壇一顆巨星的隕落,一時之間,萬千國人為之痛哭流涕,上海的群眾們自發趕來他的寓所門口,想要送他最後一程,而外地的人們,更是連夜乘車,想要加入送葬隊伍。

國母宋慶齡,在收到這個消息的第一時間,就著手組建“治喪委員會”,裡面的每一個成員,都是宋慶齡親自挑選的人,他們分別是:蔡元培、內山完造、宋慶齡、史沫特萊、沈鈞儒、蕭參、茅盾、胡愈之、胡風、周作人、周建人。

所有人都沒有推辭,當即便趕往魯迅的寓所,並開始商討魯迅先生的喪葬事宜,經過他們的慎重决定,最終確定了為先生抬棺的人,他們分別是:巴金、鹿地亘、胡風、陳白塵、曹白、黃源、張天翼、靳以、姚克、吳朗西、肖乾、聶紺弩、歐陽山、周文、蕭軍、黎烈文。

這16個人,每一個都是業界翹楚,圈內的大人物,並與魯迅先生有著深厚的感情,比如這位鹿地亘,他雖然是日本人,但在讀了魯迅的作品後,便下定决心加入中國抗日戰爭的隊伍,並且公開發錶反對日本軍國主義侵華的文章。後來,他更是費盡心血,將多達7卷的《大魯迅全集》全部翻譯為日語,因為他想讓更多的日本人看到魯迅先生的作品!

一切安排妥當後,魯迅先生的遺體便移至膠州路萬國殯儀館,原計畫只安排了1天弔唁時間,但當天就有超過4400餘人和46個團體趕來弔唁,門外還有無數人進不去,故而又多加了1天,第二天前來弔唁的團體,更是多達68個,站在魯迅先生的遺體前,人們痛哭流涕。

10月22日,是魯迅先生出殯的日子,巴金等人早早準備就緒。從殯儀館到萬國公墓大約有十多裡路,16個人全程一言不發,表情嚴肅,宋慶齡、蔡元培、胡愈之等人亦安安靜靜步行跟隨。見到這一幕,旁邊成千上萬名百姓,亦一言不發,只默默流下淚水,送這位偉大的作家最後一程。

葉聖陶是這樣描寫當天的場景的:“一個個自動組合的隊伍,擎起寫著標語的旗子或者橫幅,唱著當時流行的抗敵歌曲或者臨時急就的歌曲,從上海的四面八方彙集到墓地,大家動手鏟土,把蓋上‘民族魂’的旗的魯迅先生的棺材埋妥。這樣的事,上海從未有過,全中國從未有過了。”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