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中,愛情神話因其雅俗共賞的特性流傳甚廣,且往往以悲劇居多。
孟薑女哭倒長城,是愛情被封建統治破壞,梁祝化蝶,是愛情被封建禮教所阻,董永七仙女分離,是人神身份懸殊,等級不可逾越,白蛇被許仙辜負,是凡人太愚昧沒有勇氣守護愛情。
再如《孔雀東南飛》中的焦仲卿與劉蘭芝夫婦,陸遊與才女前妻唐婉,都被封建家長强行拆散,落得兩地對月神傷不已,劉蘭芝和焦仲卿更是雙雙自盡,在處處束縛著人天性的古代社會裏,人們對自由嚮往,可唯一能發揮自由想像的,便只剩下男女的真情。
於是很多原本有其原型的故事,都在出名之後因傳聞更多,變得撲朔迷離難以辨清,譬如梁祝,在河南、江蘇、浙江乃至山東、安徽等多地皆有疑似古迹,這使得原本梁祝故事逐漸被淡忘,人們更為熟悉的,往往是戲曲演繹版本:
傳說中,祝英台乃一大家族的女公子,天性聰穎,素有才學,不肯居家繡花,嚮往和男子那樣去求學,於是在說服了父親後,便女扮男裝前往杭州“崇綺書院”。
梁山伯乃一貧苦書生,家中無有幾個閒錢,但其才華同樣出眾,在遇到祝英台後,未識破其女兒身,二人便結拜兄弟。
3年時光倏忽而過,肄業後,祝英台已對梁山伯芳心暗許,奈何梁山伯不解其意。祝英台多次暗示未果,只得說自己家中有一胞妹,才貌皆佳,盼梁山伯速速提親。
當梁山伯上門時,卻得知那“胞妹”其實是祝英台自己,且祝家為求富貴,已將英臺許給富家公子馬文才,梁山伯灰心失望,回家不久病死。
在馬文才迎娶祝英台時,隊伍路過了梁山伯墓,祝英台堅持下轎祭拜,忽狂風大作,雷雨交加,梁山伯之墓在眾人目睹下“忽自裂陷”,祝英台投身而入,墓室隨即合上。
正當眾人怔愣時,卻見墓中再度飛出2只蝴蝶,彼此相伴翩然飛去,於是傳聞梁祝生前不能同衾,死後便同穴且化為蝴蝶長相廝守,世俗中難以圓滿的愛情,在想像中得到了美好結局。
之所以說是想像,因為人明顯是不可能變為蝴蝶的,古人還認為腐草會化螢火蟲,這都是科學認知落後的表現。
梁祝的故事至少可追溯到1700年前的東晉時期。中國歷史上許多傳奇女子故事都發生在南北朝,因為當時女子社會活動更多,梁祝故事也確有其藍本,只是因版本眾多,說法各有不同。
據研究,六朝時民間有《華山畿》民歌,傳唱的便是一個士子外出求學,在客舍見到一名十八九歲的美麗女子,一見鍾情,回家後便朝思暮想,為此生病,母親問起緣由,這才明白病因。
士子因相思而死,母親告知那女子,送葬時,拉車的牛到了女子家門前竟不肯再走,女子裝扮好後出來,呼喚士子道:“你若是有靈,將棺木啟開,我陪你同葬。”棺木果然開啟了,女子撲入,於是人們將他們合葬,稱之為神女塚。
這個版本的梁祝故事原型一點也不浪漫,反倒帶了些陰森味道,一個男子為一個女子犯相思而死,女子就必須隨他而去?現代社會自然無法理解,然而古代人卻熱衷於傳播此類事件。
隨著時間推移,梁祝故事在民間情節更為詳細,家喻戶曉,其藝術價值也極高,成為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許多古代歷史文獻皆對梁祝故事有記載,也可以證明其最初並非虛假編造,而是確有這樣一對相愛的男女。
傳說終究是傳說,千年之後,我們才得以從考古發現中一窺故事究竟,清代《寧波府志》記載,梁山伯為會稽山陰人,祝英台則是會稽上虞人,而1997年時,浙江寧波便發現一座晋代墓葬。
墓誌銘歷經了千年仍保存完好,字迹清晰可見,據史料對比研究,考古專家認為這很有可能便是真正梁山伯之墓,只是,真實的梁山伯與傳說中不同,他去世前,在其職位上頗有成績。
明代史料載,“山伯後為鄞令,嬰疾弗起,遺命葬於鄮城西清道源”,梁山伯曾經做過鄞縣縣令,帶領百姓治水得到百姓愛戴,卻壯年便早逝了。
他的妻子如何並沒有記錄,但有種說法是梁山伯同學祝英台聞聽他去世後,趕來哀悼,“墓裂而殞,遂同葬焉”。
有人囙此認為梁祝之間並沒有什麼愛情,或許只是友情,只是以訛傳訛,將原本普通無奇的故事,變得多了神秘浪漫色彩。
但無論這個故事原型為何,梁祝化蝶,這樣唯美空靈的情節,都反映了古代人民對美好自由戀愛的讚頌,以及對封建統治的不滿與反抗。
這樣不為強權輕易屈服、更改初心的意志堅持,才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與梁祝類似的民間傳說,都是圍繞“人”展開,人對美好事物的期盼追求,是整個社會乃至歷史行程中不竭動力。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