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高速看青海】“綠能”在青藏高原湧動

青海 99℃ 0
摘要:央廣網西寧6月22日消息6月16日至6月20日,央廣網記者全程參與青海省委宣傳部組織的“奮鬥百年路啟航新征程·沿著高速看青海”大型主題採訪活動,用文字和鏡頭記錄青海高速建設輝煌成就,展現高速沿線的青海精神、特色產業和發展變遷,本網從今天起刊發系列報導。這段旅程我們從青海省東部的湟水谷地出發,沿著京藏高速從東向西穿過一條長15公里的“險關危隘”,便是青藏高原中心都市、青海省會西寧。

穿越青海的京藏高速公路(央廣網記者張雷攝)

央廣網西寧6月22日消息(記者張雷樊永濤)6月16日至6月20日,央廣網記者全程參與青海省委宣傳部組織的“奮鬥百年路啟航新征程·沿著高速看青海”大型主題採訪活動,用文字和鏡頭記錄青海高速建設輝煌成就,展現高速沿線的青海精神、特色產業和發展變遷,本網從今天起刊發系列報導【沿著高速看青海】。

沿著高速公路你會看到什麼樣的青海?是在複雜而獨特的自然環境中,清潔能源產業煥發勃勃生機,為高品質發展不斷注入強勁動力;還是高原兒女履行生態責任,將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協調推進,讓綠水青山綻放新的姿態。跟隨記者的脚步,去一探究竟。

這段旅程我們從青海省東部的湟水谷地出發,沿著京藏高速從東向西穿過一條長15公里的“險關危隘”,便是青藏高原中心都市、青海省會西寧。自西向東穿城而過的湟水河,從小峽口流經青海海東市平安區、樂都區、民和縣,進入甘肅省,匯入黃河。

京藏高速旁的西寧東川工業園黃河公司高效IBC電池生產線(央廣網發李龍攝)

在西寧市最東端,是國家級工業區——東川工業園。作為青海經濟發展的前沿陣地,園區通過幾年來不斷探索成功打造出光伏產業鏈,使得青海在全國新能源產業發展中“熠熠生輝”。

相比於器械轟鳴的傳統工業企業,國家電投集團黃河上游水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內略顯寂靜。從空中俯瞰,廠房頂部、停車棚上方、綠化帶內都有光伏板的身影,而在廠房中,生產光伏板所需的組件正在經過一道道工序發生著變化。

作為青海省最大的清潔能源企業,國家電投集團黃河上游水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是國內唯一一家能同時量產三種高效光伏電池組件的公司,也是國內首批取得國家光伏“領跑者”認證的企業之一。

在黃河公司建設的國內首條量產規模的IBC電池示範線中,機器按照程式設定不停運轉,矽片經過二十餘道工序被製成外型漂亮、轉換效率更高的光伏電池組件,未來它們將在各個光伏電站完成光與電的轉換。

一路之隔,是黃河公司電子級多晶矽生產基地,這也是國內唯一一家量產並批量銷售電子級多晶矽的企業,國內市場佔有率約20%,年產能達3300噸,它不僅為光伏電池提供源源不斷的原材料,更是打破了中國電子級多晶矽完全依賴進口的局面。

接下來的旅程,我們沿京藏高速翻越海拔3000餘米的日月山,讀懂青海新能源產業發展歷程。前往塔拉灘,去見證黃沙變綠洲的奇迹,徜徉龍羊峽,感受黃河上游第一座大型梯級電站所帶來的震撼。不遠處,“光伏海洋”為我們準備好了驚奇之旅。

一出青海省海南州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就會看到一大片風蝕丘陵狀的地貌,當地人把這裡叫做塔拉灘。塔拉灘廣闊而又乾旱,由三個臺階狀地形組成,分別叫做一塔拉、二塔拉、三塔拉。荒凉,曾是這裡的代名詞,如今它“搖身一變”成為千萬千瓦級新能源基地,發展欣欣向榮。

青海塔拉灘光伏產業園“藍色海洋”(央廣網發樊永濤攝)

從2012年起,利用塔拉灘太陽能資源富集區的優勢,海南藏族自治州著力推進生態光伏園區建設,發展光伏產業,從此一個清潔能源的“藍色海洋”在這裡誕生。

塔拉灘“追光逐日”,千萬千瓦級“青海能量”從這裡發出。時至今日,園區已累計投資76億元,建成110千伏升壓站17座、330千伏彙集站10座、750千伏雙回路變電站3座。與此同時,青海省首條特高壓外送通道“青海-河南±80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也在2020年6月全線貫通,“空中走廊”從園區出發,實現了“綠能”外送。

走進園區龍頭企業黃河水光互補發電廠,登塔遠望,藍色的光伏板一直延伸到天際線,看不到盡頭。

大自然與這片土地結下不解之緣,賦予了光、風、地熱等獨特資源優勢。黃河公司之所以入駐塔拉灘,究其原因這裡是全國輻照量二類地區,光照強度大,加之荒漠化土地和退化草場面積廣,適合於光伏電站建設。

今天,由於光伏板的阻擋,風速和蒸發量得以降低,土地涵養水源能力持續增强,按時用水清洗光伏板,更是加快了下方植被的生長。

綠植的出現本是件好事,但“野蠻生長”又給電站的運維人員增添了新的煩惱,雜亂無章的生長遮擋住了光伏板,降低了轉化率,修剪牧草也更耗時更耗力。於是,工作人員想出了“一舉兩得”的好法子——讓牧民在光伏園放羊,以達到“割草”的目的。

太陽能電池板下的“光伏羊”(央廣網發樊永濤攝)

為了讓羊群能够暢通無阻,工作人員開展了光伏支架型式的研究,對光伏組件的離地間隙由原來的50釐米抬升到1.2米,拓寬了牧道,無形中為羊群築起了“綠色通道”,羊兒們被報上了“戶口”,有了別致的名字——“光伏羊”。

當太陽升起,塔拉灘的魅力更加展露無遺。附近的牧民閒暇時也會去光伏園裡打工,一天下來也能有可觀的收入。除此之外,園區投資3.43億元,建設50.5兆瓦村級光伏扶貧項目,每年發電量約8585萬度電,年收入達到6000多萬元,周邊173個村莊、7269戶建檔立卡戶囙此受益。

接下來,我們繼續開啟親近水的旅程。往東南方向行進,黃河上游第一個峽谷——龍羊峽進入我們的視野。峽谷是高原常見的景觀,發源於雪山的黃河從陡坡沖下,在大地上切出深谷懸崖。

萬裏黃河第一壩——龍羊峽水電站(央廣網發樊永濤攝)

兩岸峭壁高150米,寬30米,因水能資源豐富,1976年國家開始在龍羊峽口建設大型水電站,1989年電站四台機組全部投產發電,年平均發電量60億幹瓦時。龍羊峽水庫庫容247億立方米,作為黃河上庫容最大、調節性能優良的多年調節水庫,成就了黃河上游第一座大型梯級電站、中國西北電網的主力電廠。

乘坐電梯,下降至大壩內部,水輪發電機轟鳴陣陣,利用水位落差,配合機械能,從而得到生活必須的電能。

水電站所形成的庫區,為附近的龍羊新村帶來了豐富的漁業資源。每年8至11月是捕魚期,3個月期間,龍羊新村年收入能達到900餘萬元,漁業捕撈已經成為村民們創富增收的“金飯碗”。在此基礎上,龍羊新村通過推進庫區北岸生態綜合治理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投資890餘萬不斷提升鄉村旅遊發展環境,吃農家飯、住農家院、摘農家果的田園氣息雛形已成。

目光回到“綠能”發展。由於水利發電有較强的穩定性,人們探索出了現時全球運行最大的“水光互補”項目——“青海省海南州共和縣塔拉灘85萬千瓦龍羊峽水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項目依託龍羊峽水電站,結合太陽能資源特點及光伏發電特性,將光伏電站和水電站整體作為“虛擬水電”進行綜合運行控制,把原本不穩定光伏電源,通過水電調節為均衡、優質、安全和電網友好的電源後送入電網。項目的建成投運,填補了國內外大規模水光互補關鍵技術的空白,為清潔能源提供了新型的能源互補發展模式。

青海具有豐富的水能、光能、風能資源,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近年來,青海更是多措並舉,清潔能源規模不斷擴大,截至今年5月底,全省清潔能源裝機規模達到3657萬千瓦,清潔能源和新能源裝機占比分別達到90%和61%,均位居全國各省份第一。

亘古的雪域高原,曾湧現出許多時代契機,直到今天,人們仍然相信這片土地蘊藏的潜力。綠色產業、光伏發電、水光互補……這些新興能源在青海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支撐下,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和利用。沿著高速看青海,一條條銀色的“光明天路”,在世界屋脊延伸,這些綠色能源湧動著人們奮進的渴望,也寄託著一個國家對永續發展的嚮往。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