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如何邁向“共同富裕”?讓更多經濟要素“進圈”“進鏈”|經濟圓桌

贵州 134℃ 0
摘要:在實現共同富裕中,我國正從村落、縣區和都市向全國範圍推進,這就需要選取條件合適的區域進行綜合探索,在一個省域範圍內進行試點,任務更艱巨,但經驗也更具有代表性。主持人:《意見》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共同富裕。未來,廣東要解决區域發展不協調難題,一個是“進圈”,一個是“進鏈”。

《意見》釋放出什麼訊號、如何推進共同富裕、廣東面臨哪些挑戰?南方經濟智庫“經濟圓桌”欄目邀請三比特知名專家深入探討,對廣東推進共同富裕建言獻策。

▼嘉賓

張燕:國家發改委區域發展戰略中心戰畧一室負責人

陳鴻宇:廣東省委黨校原副校長、教授

萬陸: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

▼主持

南方日報記者王彪

陳鴻宇:《意見》提到四個“有利於”,其中“有利於為全國推動共同富裕提供省域範例”讓我印象深刻。在實現共同富裕中,我國正從村落、縣區和都市向全國範圍推進,這就需要選取條件合適的區域進行綜合探索,在一個省域範圍內進行試點,任務更艱巨,但經驗也更具有代表性

主持人:《意見》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共同富裕。您認為,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張燕:最大挑戰還是在“示範”。浙江一方面要向全世界展示社會主義制度下實現共同富裕的美好場景,另一方面要在制度建設和具體推進路徑上形成示範。比如,率先形成共同富裕的指標體系、評價體系、政策保障體系等,在實施哪些重大工程,推進哪些改革舉措等方面率先探索,並及時總結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做法,為全國提供參攷。

陳鴻宇:總體來看,浙江的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比較好,但也同樣存在不協調的短板,比如七成左右地區的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都超過6萬元,但是麗水、衢州等地不足4萬元。浙江如何破解城鄉、區域之間的人均差距,將給廣東乃至全國提供很好的參照和範例,廣東應密切關注,主動借鑒。

萬陸:收入分配改革可能是實現共同富裕的“硬骨頭”。對此,《意見》做了系統性謀劃,包括更高質量的就業,優化政府、企業、居民之間分配格局,實施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行動計畫等。如何在提升發展效率的同時,構建更加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體系,這是一個艱巨但必須完成的挑戰。

主持人:從共同富裕的目標看,《意見》給廣東的高品質發展帶來哪些啟示?

陳鴻宇:從經濟體量、經濟結構到發展水准,浙江與廣東有很强的相似性,作為改革開放視窗的廣東,應從現在開始就圍繞《意見》,緊跟浙江發展步伐,共同探索實現共同富裕的經驗做法。

《意見》在四個方面對廣東特別具有啟發意義。其一,實現共同富裕不是讓先富的地區發展慢一點,而是要推動不同區域在協同發展中補足短板;其二,《意見》強調,要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浙江近年來全面梳理支持民營經濟的各項政策舉措,並綜合優化,這為廣東提供參照;其三,要創新探索跨行政區劃的城市管理,浙江近年來積極推進杭州、寧波等發展灣區經濟,還在省內組建多條橫向經濟走廊,值得廣東參攷;其四,《意見》提出,賦予縣級更多資源整合使用的自主權,廣東也應讓縣域在共同富裕中更好發揮作用,推進空間佈局、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等縣域統籌。

主持人:廣東還存在哪些突出短板?

張燕:廣東應在深化改革的基礎上促進城鄉、區域之間更高水准協調發展,具體來說要補足四個短板。

第一,補農村的短板,縮小城鄉差距。要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戰畧,深化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改革,在補齊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短板,提升農村人居環境等方面有更大作為。

第二,補區域的短板,縮小區域差距。對廣東革命老區、老工業都市要繼續加强扶持,結合當地特色培育內生動力。

第三,補低收入群體的短板,縮小居民收入差距。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强化就業優先政策,提高勞動者的就業能力,實現更加充分、更有質量的就業,縮小不同群體、不同行業與不同所有制企業從業人員的收入差距。

第四,補足交通設施和公共服務的短板近年來廣東在這方面已經取得顯著成就,下一步應推動高速鐵路、城際軌道交通向粵東粵西粵北區域延伸,縮小與珠三角之間的時空距離,這對加强廣東內部的創新聯系、市場聯系和經濟聯系非常重要。還應在教育、醫療、衛生、生態環境等領域推進實施一批重大工程項目。

主持人:近年來,廣東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取得顯著成效,未來要如何推進?

萬陸:和浙江相比,廣東沿海經濟帶東西兩翼地形狹長,隨著空間距離的新增,珠三角輻射作用會出現衰减,再加上北部生態發展區以山地為主,很多工業發展受限,這都在客觀上制約了區域協調發展的推進。

對此,廣東要結合交通與經濟發展的關係特點,推動區域深度聯動。首先,交通設施具有“門檻效應”,需要達到一定密度之後才會讓要素流動效率出現飛躍,現時珠三角連接粵東粵西粵北的骨幹交通已經搭建起來,接下來要織密路網,推進軌道交通建設,暢通水路交通;第二,交通基礎設施的輻射作用,還取決於珠三角覈心區的發展能級,只有珠三角的經濟密度、創新能力、高端服務業發展到足够高的程度,才會促使產業鏈不斷向週邊延伸;第三,承接地的人力資本越高、營商環境越好,接受中心都市輻射的效果也就越明顯,這就對粵東粵西粵北的軟硬環境建設提出新要求。

陳鴻宇:關鍵是讓欠發達地區要素資源的價值得到充分體現。全面打破行政區劃對要素流動的限制,這是浙江值得廣東借鑒的地方。比如,浙江推動杭州、寧波等都市建立灣區經濟,統籌推動寧波、台州、溫州等地沿海產業和港口資源,依託中歐班列打通從義烏到寧波、舟山群島的橫向開放通道,等等。

未來,廣東要解决區域發展不協調難題,一個是“進圈”,一個是“進鏈”。

“圈”是五大都市圈。要通過都市圈建設將各市的港口資源、交通資源、公共服務資源、生態資源、國際合作資源整合起來,讓欠發達地區的經濟要素更好進入市場,並轉化為經濟效益。

“鏈”是現代產業鏈。過去幫扶欠發達地區往往靠單個項目、企業,未來應將這些產業幫扶項目融入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上,與珠三角經濟鏈成一體。還要注重不同區域間收入分配鏈、公共服務鏈、生態保障鏈等的聯通。

主持人:新技術、新產業不斷湧現,欠發達區域應該如何迎頭趕上,避免遭遇新的科技鴻溝?

張燕:生產要素的流動管道正在發生改變,這為欠發達區域發展帶來很好機遇。一方面,勞動力、原材料、土地等傳統生產要素的流動性在增强。比如廣東正在推動跨地甚至跨省的耕地占補平衡,實際上就是把土地資源流動起來。另一方面,新的科技、資金、大數據、管理經驗等要素的流動性也在增强,以往的偏遠地區接受這些要素的便利性大大增强了。

欠發達地區一方面要發揮其在生態、能源、土地、勞動力、文化等方面的比較優勢,讓其轉化為生產力和競爭力,另一方面也要借助新技術、新產業發展機遇,推動傳統產業加快轉型陞級,積極回應市場的新需求。這些地區完全也可以在加强與經濟發達地區合作的基礎上發展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在數字經濟、生態經濟等領域實現彎道超車。

萬陸:當前正在發生的數位化轉型給廣東區域協調發展既帶來數字鴻溝的挑戰,也帶來數位紅利的機遇。如果能實現特色農業等領域的數位化轉型,實現人工智慧對都市治理、產業發展的賦能,不僅可以提升發展動能,還能有效吸引高端要素流入,搭建加快區域協調發展的新通道。

【整理】王彪

【實習生】林廣豪

【統籌】黃應來

【出品】南方經濟智庫

【作者】王彪

南方經濟智庫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