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4月25日,大順軍攻入北京內城,此時的崇禎皇帝早已眾叛親離,身邊只有一個名叫王承恩的太監跟隨。悲憤交加之際,崇禎帝朱由檢在袍服上寫下了自己的遺詔,之後便在煤山自縊而亡。
關於崇禎的遺詔,《明史》中是這樣記載的:“朕凉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
崇禎口中的“賊”正是農民起義軍的領袖—闖王李自成。
李自成是陝西榆林米脂人,曾為銀川驛卒,是一名公職人員,後來因遺失公文被裁撤。崇禎二年(1629年),李自成投奔闖王高迎祥,加入了農民起義軍的行列,李自成有勇有謀,囙此深得高迎祥和其他起義軍領袖的器重。
高迎祥死後,李自成繼稱闖王,當時中原灾荒嚴重,社會階級矛盾極度尖銳,李自成採納了軍師李岩的建議,提出了“均田免賦”的口號,囙此獲得了廣大農民的歡迎,部隊由此很快發展到百萬之眾,成為了起義軍中的主力軍。
“迎闖王,不納糧!”這句口號曾被當時的百姓廣為傳唱,有了民意的支持後,李自成大軍一路勢如破竹。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闖王李自成率領大軍兵臨北京城下,推翻明朝一統天下的夢想近在眼前。
然而此時李自成身邊的謀士告誡他,現時關外的滿洲八旗虎視眈眈,大明境內的各股勢力也都在蠢蠢欲動,如果現在拿下北京滅亡大明恐怕為時尚早,不如與崇禎談判,先爭取劃地自治,擴充力量,以待時變再坐收漁利。
李自成採納了手下人的建議,於是派在昌平投降的太監杜勳入城與崇禎帝秘密談判。
杜勳與崇禎皇帝談判時,傳達了李自成提出的條件,對於此事,史料《小腆紀年附考》中有這樣的記載:''闖人馬强眾,議割西北一帶分國王並犒賞軍百萬,退守河南……闖既受封,願為朝廷內遏群寇,尤能以勁兵助剿遼藩。但不奉詔與覲耳。''
通過這份史料,可以得知李自成向崇禎皇帝提出了三個條件:
第一,割西北一帶土地,封其為王
李自成要求崇禎將西北地方劃給他做封地,並封其為王,李自成想成為割據一方的土皇帝。如此一來,他不僅可以鞏固自身實力,還可以以此為根據地靜觀時變,能够進退自如。
第二,讓崇禎皇帝掏錢
此時李自成手下有百萬大軍,撤回西北的話需要錢,這筆路費他自然想讓崇禎皇帝掏腰包。雖然李自成要的百萬犒軍費並不多,但對於眼下的大明王朝而言,這筆錢也不是個小數。
第三,可以出兵助戰,但其本人不奉詔、不覲見
李自成有自己的如意算盤,出兵剿滅其他起義軍,是清除异己,協助明軍抵抗驍勇的八旗軍也等於是鞏固了自己的地位。李自成提出不聽從朝廷的旨意,不入朝覲見,這表明他害怕進京會丟掉性命,並且表現出了其內心對皇權的蔑視。
聽完李自成提出的條件後,崇禎皇帝大怒,談判由此破裂,這也就有了文章開頭的情景。
有人覺得崇禎皇帝做人做事太過死板,面對當時的危局放不下高姿態,做不到能屈能伸,但筆者倒覺得崇禎非常的堅貞不屈,是一個有氣節之人。
縱觀大明一朝,不割地、不賠款、不納貢、不和親,崇禎皇帝盡到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職責,單憑這一點,他就值得後世尊敬。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