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向大變!各地“搶人”之際,為何深圳卻開始“趕人”?

广东 162℃ 0
摘要:作為一個年輕的都市,深圳開始對標北京上海,收緊落戶門檻,變相“趕人”了。前幾天,深圳出臺草案,計畫到2035年,常住人口控制在1900萬人內,實際管理服務人口控制在2300萬人。按照現時1756萬的常住人口來看,深圳每年最多人口新增量不能超過10萬,人口天花板已經清晰可見。那句坊間流傳的“來了就是深圳人”,儼然要成過去時。更年輕、更高學歷的人才,是深圳引進入戶的新標準。退出搶人大戰,深圳究竟打著什麼算盤?

作為一個年輕的都市,深圳開始對標北京上海,收緊落戶門檻,變相“趕人”了。

前幾天,深圳出臺草案,計畫到2035年,常住人口控制在1900萬人內,實際管理服務人口控制在2300萬人。

按照現時1756萬的常住人口來看,深圳每年最多人口新增量不能超過10萬,人口天花板已經清晰可見。

那句坊間流傳的“來了就是深圳人”,儼然要成過去時。

事實上,戶籍收緊的動作早在上個月底就有所展現。更年輕、更高學歷的人才,是深圳引進入戶的新標準。

退出搶人大戰,深圳究竟打著什麼算盤?

01

從小漁村到經濟特區,深圳自建市以來就把引進人口放在了第一位,是四個一線都市落戶最容易的都市,“來了就是深圳人”的理念早就深入人心。

而現在,深圳開始效仿北京和上海嚴控人口了,硝煙彌漫的搶人大戰中,杭州自此失去了最強勁的對手。

政策收緊的訊息非常突然。

5月末,《深圳市戶籍遷入若幹規定(征求意見稿)》正式出臺。

根據新的意見稿,深圳擬將人才落戶的學歷底線要求由大專調整為全日制本科,全日制大學生輕鬆落戶由45歲以下調整為35歲以下;

居住社保積分入戶基本年限由5年調整至10年,老人隨遷將子女入深戶時間要求由8年調整為15年;

取消“非全日制大專+中級職稱”入戶方案,將這一原有方案的學歷條件改成了全日制大專,過往的檔案中,這一方案的學歷條件為“中專以上”。

同時,意見稿將於今年9月開始,正式取消實施多年動輒給到三五萬的人才落戶補貼。

也就是說:

1.深圳嚴卡學歷,低學歷人才難再拿到落戶深圳的入場券;

2.高學歷人才不再有動輒三五萬的落戶補貼;

3.落戶也有35歲危機了;

4.積分落戶需要更多時間成本。

這麼看下來,深圳落戶難度反超廣州,但依然比不上北京、上海,至少對那些符合一定年齡條件的本科及以上學歷人士,依然是敞開戶籍大門的。

但改革都是漸進式推進的,不排除深圳後續還有收緊落戶的新動作。

就在一周前,深圳給常住人口總量劃了一條清晰的紅線。

6月11日,深圳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出臺《草案》:

計畫到2035年,常住人口控制在1900萬人內,實際管理服務人口控制在2300萬人,建設用地規模控制在1105平方公里以內。

要知道,七普人口資料顯示,深圳2020年常住人口達到1756萬人,已經接近了官方設定的人口天花板。

這意味著,未來15年時間裏,深圳人口增量空間大約為144萬,年均人口增量不到10萬。

但事實卻是,過去10年深圳每年流入人口動輒50-60萬,是中國最大的人口淨流入大市。2015年到2019年,深圳五年人口累計淨增約266萬人,是“網紅新銳”杭州(146.8萬)的1.8倍。

照這樣的趨勢,若想達到目標,深圳每年要攔截40-50萬自然人口的流入。

說得不好聽一點,深圳要“趕人”了。

要知道,在人才引進層面,深圳曾不遺餘力一再降低門檻。

2018年6月,深圳市推行普通高校畢業生落戶新政策,在落戶方面取消紙質審批檔案和現場報到環節,實現系統自動核查“秒批”辦理。

秒批,這放到很多北方都市,基本上想都不敢想。

怎料兩年過去,風向大變。

02

改革開放後,南下深圳淘金是一代中國人的心願,農民的“打工潮”、大學生的“南下潮”和政府幹部、科教人員的“下海潮”紛紛彙聚深圳。

日積月累,深圳大有劍指科創之城之勢,平均一天就有46件發明專利問世。

以至於一直以來,深圳都是應屆畢業生南下就業的首選。

從清北碩博生擠破頭也要去深圳各大中學當老師,到萬人爭搶南山區街道辦崗位,種種迹象不難品出這座城市的魔幻。

只不過,隱藏在“深圳奇迹”背後的,還有那高到離譜的房價,它已經澆滅一大波年輕人想長期留下來的心。

前幾年這一趨勢更為明顯,但凡深圳關內有新房釋出,多半是動輒10萬-20萬一平的豪宅,千人搖號也未必買得到。地段位置佳的商品房,也在加速步入豪宅化。

買房儼然成了富人的杠杆遊戲。

直到去年715調控開始,一系列“急刹車”調整,算是深圳以壯士斷腕之心撕掉高房價標籤的一大分水嶺。尤其是經歷了嚴打經營貸炒房、出臺二手房指導價等一系列組合拳後,深圳樓市一夜降溫,大部分交易被徹底鎖死。

但二手房均價已經飆到9萬多的深圳,房價再降也降不了多少,橫盤已經算萬幸了。這對大部分人普通人來說,依然望塵莫及。

實際上,深圳並非坐視不管。

就在大家以為深圳要長期向香港看齊之時,這座特區開始扭頭對標新加坡了。

就像這次《草案》提到:要在15年內新增200萬套住房,其中6成都是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賃住房,長期而言對穩房價、留住人才有較大積極作用。

200萬套的量,這比之前“18年住房之約”定下的170萬套,還多了30萬套。

然而向新加坡看齊沒有那麼容易,兩地情况大不相同。

新加坡是個城邦型國家,都市即國家,總人口近600萬,這個數量是可控的。獅城可以花幾十年時間,每年建幾萬套,逐漸解决這個問題,並且只在本國公民裏做流轉。

深圳情况大不相同。199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實際管理人口卻超2200萬。人多地少的深圳,供需矛盾嚴峻,房子始終是稀缺的。

200萬套住房供應,若按照七普數據戶均2.25人計算,最多只能滿足四五百萬人的居住需求,大部分人還是沒有自住房的。

尤其是,深圳的保障型商品房、安居型商品房、人才住房,和普通、可自由交易的商品房,早就形成了兩大體系。想讓人們摒弃掉買房保值的觀念,哪有那麼容易。

這是深圳與新加坡最大的結構性差异,也是深圳嚴控人口的主要背景。

畢竟,人口集聚的地方,需要有充足的基礎設施、醫療設施、教育資源等公共服務作全方位的支撐。

然而資源是短缺有限的,想要實現中產夢,深圳比其他任何都市都昂貴。

倘若還有源源不斷的人口湧入深圳,這座特區顯然面臨著更大的住房壓力。

步入控制人口的十字路口,也就不難理解了。

03

嚴控人口規模,是所有超大都市的最終路徑。

尤其是,作為最缺地的超大都市,深圳多年來的擴容夢難以真正落地。現時也就將汕尾的一塊地劃為飛地,實現了相對雞肋的擴容。

置身這樣的形勢下,深圳只好在存量土地上做文章,來緩解人地衝突。

比如,騰挪關停低端產業,淘汰掉批發市場、低端辦公大樓,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同時圍繞城中村棚改,轉化為摩天大樓或安居房。

前段時間,那麼多小產權房都能在深圳漫天要價,就是在賭拆遷的可能性。

畢竟,最新的檔案也有明令要求:

到2035年,都市更新不少於170平方公里。

要知道,過去17年,深圳拆除面積範圍累計才達7.7平方公里。也就是說,未來15年的都市更新力度,將會是過去的22倍。

可見,深圳存量土地更新工作只會日漸提速。

一系列操作下,可供普通年輕人作為緩衝的城中村大批消亡,落後產能隨著工作機會一併减少,就變相將一大批低學歷、鐵銹人口(傳統製造業、輕工業)、廉價勞動力、臨時工、農林牧漁從業人員等不符合都市發展規劃及要求的人,阻擋在了門外。

也就是說,那些靠20塊過活的“三和大神”,城中村街頭巷尾150塊的小姐姐,未來很可能不再有生存空間。

無形中,這也在倒逼人口素質自我優化。據當地媒體報導,前陣子龍華、阪田就有一批學習考證、成功轉型為程式師的流水線工人,他們告別了廠房,開始坐在辦公大樓裏編寫小程式程式碼,月薪上萬。

除此之外,還有另外一大影響:大都市圈人口遷徙會成常態。

這些年,通過四通八達的捷運網絡,包括深圳在內的大灣區,已經愈發聚合得像一個都市了。

缺地的深圳,在很多看來也更像是一個囊括東莞、惠州在內、人口超3000萬的大都市圈。

過去10年,東莞一下子新增200多萬人,長安、鳳崗、塘厦等臨深鎮街人口超60萬,就離不開深圳人口的外溢。

更讓人驚訝的,是惠州人口直逼600萬人口大關,這個去年還在為捷運撕逼的都市,今年就達到了捷運建設的人口最低標準。

囙此,一旦深圳人口减量,其實是利好周邊都市的,除了毗鄰的東莞和惠州,未來通過一座橋便可聯通的中山和珠海,都將承接大部分產業、人口的外溢。

捷運也只會越修越密,到2035年,深圳捷運軌道還將至少增長577.4公里,觸角也將伸向東莞和惠州等更多腹地範圍。

也就是說,深圳衛星城又將迎來新的春天。

來了不是深圳人了,但可以是東莞、惠州、中山、珠海人。

這轉變,你細品。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