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肖偉
6月18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湖南上市公司身影閃現其中。點火裝置中的點火電纜和太空人的出艙纜,全部由湖南上市公司華菱線纜製造。在發射任務確定後,最終由三一重工產品負責最重要、科技難度最高的發射塔澆築任務。
此外,多家上市公司已涉足航太塗料、組件、新材料等不同領域。近年來,湖南把航太產業鏈作為發展重點之一,積極引導央企、上市公司、科研機構群策群力,助力其在航太產業鏈裏淘得商機。
太空電纜湘潭造
作為國內領先的特種專用電纜生產企業之一,華菱線纜產品廣泛應用於航空航太、軌道交通及高速機車、礦山、新能源等領域。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所用的超高溫電纜,均為華菱線纜的“金鳳牌”電纜;中國自主研製的“神二”到“神十一”飛船、首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第一顆繞月人造衛星“嫦娥一號”等,也都用到華菱線纜研發生產的特種電纜。
華菱線纜首席專家張公卓向《證券日報》記者介紹情况:“這次為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提供的產品,其型號、規格、效能等科技狀態與之前神舟系列飛船的一樣。太空人使用的出艙纜,又稱臍帶纜,成功將出艙行走的太空人各項生命體征及其蒐集的各項數據傳回飛船。此次出征的3名太空人將再次使用華菱線纜製造的臍帶電纜。”
不僅點火裝置中的點火電纜和太空人的出艙纜,全部由湘潭高新區企業華菱線纜製造,發射平臺所用電器控制系統中的特控電纜及箭體上的特種導線,也有華菱線纜的身影。用在航空航太裝備上的產品,最重要的是質量和效能的穩定可靠。張公卓表示:“今年初,華菱線纜啟動36條生產線智能化改造項目,將結合大數據平臺和人工智慧等新技術,不斷提升產品科技含量和質量。設備升級後,不僅减少了生產工序,提高了生產效率,還提升了產品精度,確保了產品性能穩定。”
航太基地三一建
在發射任務確定後,最終選定由三一重工產品負責最重要、科技難度最高的發射塔澆築任務。三一重工工作人員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航天器是國之重器,將這麼重要的任務交付三一設備,是對民族品牌、對三一品質的充分信任。”
發射塔承建方東風廠區一凡商砼是三一重工混凝土產品的老客戶。為了確保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順利騰飛,一凡商砼特地追加採購三一重工43米、49米、56米泵車,2套180攪拌站,十幾臺攪拌車,全力確保施工項目順利完工。
三一重工裝備在航太基地的施工現場(供圖:三一重工)
東風一凡商砼董事長唐志峰向《證券日報》表示:“和三一合作的這些年來,酒泉市‘小到街道,大到航太’項目都有三一產品參與,從沒出過差錯;負責本次發射塔澆築的三一產品,效能穩定可靠、施工效率極高,售後服務響應速度快,不愧‘航太品質’。”
據悉,三一重工先後參與了東風航太城項目問天閣、大禮堂、東風電視臺的施工與改造。三一重工高級服務工程師邵喜年在發射現場喜極而泣:“穿越300公里無人區來到這裡堅守這麼多年,就是為了守護這一刻。今明兩年,我國還將接續實施11次飛行任務,我們將在航太東風城新增5名高級工程師、十幾臺高品質設備,全力支持中國航太事業。”
航太事業無限商機
湖南是國家航太航空工業較早佈局的重點省份,我國第一臺航空發動機就誕生在湖南。近年來,湖南貫徹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結合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行動計畫,大力發展航太航空產業。當前,湖南已經初步構建了以株洲航空產業園為覈心的中小航空發動機產業集群和以長沙高新區為覈心的航太產業集群,在整機、關鍵分系統、關鍵零部件和關鍵原材料等重要裝備和關鍵部件領域具有鮮明的特色。2019年,湖南航太航空產業發展座談會上提出,力爭到2022年實現湖南航太航空產業主營業務收入突破1000億元。
多家湖南上市公司在航太產業鏈中積極淘金。不僅是華菱線纜、三一重工鼎力支持航太事業,亞光科技配套組件長期應用於航太器材,飛鹿股份切入航太塗料領域,時代新材正在研發航太級高分子柔性屏膜資料。
在湖南上市公司紛紛切入航太產業鏈的同時,科研機構也不甘落後。中南大學輕合金研究院教授黃誠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我們將借助研究院在有色金屬資料及加工方面有突出的科研優勢,把科技轉化為生產力,助力中國航太事業。現時,由我們主導的超大型鋁合金資料/構件製造產業化項目落戶岳陽市城陵磯新港區,預計投入55億元,將建成具備年產能30萬噸、產值155億元能力的新型鋁加工企業。”
與此同時,央企也前來湖南助陣。5月26日,湖南航太智慧傳感技術研究院項目在望城經開區簽約,這是湖南省第一個航太智慧傳感技術領域的研究院。湖南航太是大型軍工央企、世界500强中國航太科工集團有限公司二級企業。根據簽約內容,航太磁電將投入1億元,將湖南航太智慧傳感技術研究院打造成集技術研發、成果孵化和產業培育於一體的創新型研發機構,發展高性能磁電編碼器、電流感測器、角度感測器、基於TMR/GMR科技的溫敏感測器、導航感測器、資訊安全電晶體晶片等科技和產品。湖南航太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唐應偉表示:“航太磁電計畫在五年內實現15個以上科技成果引進或孵化,獲得60項以上發明專利,產業集群規模達30億元,淨利潤3億元,累計創造稅收超3億元。最終形成科技、人才和成果的聚集,營造良性協同的航太產業生態。”
(編輯才山丹)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