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103日,辮子哥的西藏徒步行告一段落了。
因為家中有急事,他中斷了前往拉薩的徒步之旅,回到了舟山。
辮子哥名叫柴連傑,舟山定海小夥,辮子哥是他的抖音名,也是他和網友聊天時對自己的稱呼。
從7月6日,柴連傑從江西南昌出發,正式開始徒步西藏之旅,並在抖音每天發視頻進行記錄,同時開直播進行分享。103天的時間,他收穫的不僅是大家嚮往的318沿途風景,更多的還有一份堅毅。
開始,源於想要“一個全新的自己”
柴連傑介紹說,自己之前在寧波有家海鮮食品加工公司,2018年和朋友合夥做的投資失敗了,負債200多萬,車、房都賣了,現在只剩下一個海鮮店面,繼續做著海鮮生意。
圍繞徒步去西藏,柴連傑被問到最多的是兩個問題,他是這麼回答的。
為什麼去西藏?“淨化下自己,改變下心態,回來是一個全新的自己。”
為什麼是西藏?
“我們舟山普陀山是東邊清靜之地,西藏布達拉宮是祖國西邊聖潔之地。”
最開始他打算選擇自駕,但沒有伴,偏巧在抖音認識了一比特浙江龍泉的朋友打算徒步前往西藏的夥伴,倆人又很巧地在江西偶遇了,那就結伴一起徒步唄。
沒有太多的考慮,他就出發了,將南昌作為他們出發的起點。
裝備,助力信仰之旅
在南昌,柴連傑做了一些修整。給自己做了一面旗子,上面寫著浙江舟山到西藏拉薩,還印了布達拉宮的圖片。這是給自己一個信仰。
買了一輛很多徒步人都會用到的車,裝上沿途必備用品後足有100多斤,不過這輛車隨著徒步的深入,用了兩個月後,很快也更新換代進入了2.0版本。
一輛負重300多斤的“露營車”,車子也從推著走進化成了拉著走。
”辮子哥“中秋抖音
換車以後,他選擇了輕裝上陣,把一些鍋碗瓢盆都隨著第一輛車寄回了舟山,選擇了自熱米飯和壓縮餅乾代替蒸煮食物。二代車裏主要是帳篷、防潮墊、氣墊、折疊水桶、臉盆、冬天的衣物、乾糧、氧氣瓶、葡萄糖、太陽能板、聲卡、電燈、支架、雨具、藥品、修理工具、備胎、折疊椅子等等,基本就像一個家。
沿途的支出並不多,吃飯、偶爾的住宿,烟酒、買水買零食、還有逛逛景區的門票支出。但並不意味著費用就省,因為徒步歷時長。
一路上也遇到沒旅店沒飯館的情况。在貴州爬大坡那幾天,他就沒吃過大米飯。靠著泡面、麵包、乾糧充饑。不過這些柴連傑也習慣了。一路過來,他本來就是露營的時間多,住店主要還是為了給手機、充電寶充電。
抖音一路記錄
抖音,是一種記錄,也是一種激勵
和部分徒步者相比,柴連傑的沿途多了一個抖音直播。從出發那一天起,他就每天在抖音發視頻進行記錄,並且開通了直播。
他的視頻每條都會寫上“傑噶連”,用舟山話給自己打氣。每天,從早晨起床徒步開始到晚上睡覺,除非沒訊號,或者休整休息,其他時間他都在直播。
為了保證不斷播,他一共準備了八個充電寶,一天一個。換了車以後,沒電的時候太陽能面板也可以應急。、
選擇抖音記錄並直播,主要還是讓路上的自己不寂寞不無聊,有人可以互動,也希望通過平臺認識更多的人。其次也希望通過直播可以有點收入,能支持自己的進藏路。“萬一火了,更好,我就能把舟山的海鮮帶出去了。”他沒有忘自己從事的海鮮生意。
不過他的直播間沒有大火,最多的時候100多人,平常也就十幾個人。但即使只有十幾個人,也可以緩解路上的疲憊。大家通過直播詢問柴連傑,一路的吃飯、住宿問題,詢問到哪裡了,今天走了幾公里,或是詢問帶了些什麼。
通過抖音,他也交到了朋友。在直播間一個小姐姐向他提議,可以做一本心願册,做一面簽名旗幟,由他帶著大家的心願來到拉薩。
直播間的朋友贊助了他的進藏路。他第二代的車就是直播間的兩個大哥贊助的。他們知道小夥子出來徒步就少了收入,希望他一路可以更加順一些。
沿途還碰到了幾比特抖音粉絲近百萬的旅行大神。也在貴州遵義、懷仁等地,得到了浙江老鄉的招待,他們也都是通過抖音刷到了柴連傑的進藏之旅。
冒險,沒有太多的考慮
被中斷的徒步行,他雖然沒有到達拉薩,但進了藏,最終點在昌都市芒康縣。
回顧這103天的旅途,再回想自己一開始的目標,自己雖說沒有達到“淨化”的目標,但還是有很大的改變,至少不像以前那麼暴躁,面對困難也多了一份勇氣,多了一份樂觀。
他的旅途告一段落,但他還有很多小夥伴還在路上。沿途的氣溫已經在0攝氏度左右了,現在有些地方已經下雪了。如果自己還在路上,也會像這些小夥伴一樣遇到很多未知。9月份中旬,他還在路上的時候,沿途已經有了冷意,前面會不會封山封道?是否會有大雪?這一切都是未知數。
柴連傑說自己向來是那種說走就走、說幹就幹的性格。雖然他習慣出去旅行,但從來沒有經歷過真正意義上的戶外徒步。用自己的話來說,以前兩分鐘的路都習慣開車。而這次,一徒步就選擇了難度比較高的前往西藏。雖說2015年有一次318南線的自駕經歷,但徒步和自駕又是完全不一樣的挑戰。
現在只是一個起點,一切都還早。布達拉宮也只是個終點,一切所有的東西都還在路上。也許以後,他還將帶著自己的夢想,走上進藏路。
記者黃燕玲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編輯:阿勒嚴婷
舟報集團新媒體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