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雲南!世界現存體型最大的白肢野牛來了,如今數量或有20頭

云南 167℃ 0
摘要:而根據西雙版納發佈的科學報告指出,我國又出現了世界瀕危生物種群——白肢野牛。該物種僅在雲南文山州麻栗坡縣出現,同時數量僅有30株左右,十分稀少,急需保護。本次發現的世界瀕危白肢野牛是位於西雙版納,並且國內也是僅在雲南南部和西南部地區看到過,所以算是我國比較罕見的物種,該生物也是現存世界上體型最大的牛。

2021年3月,我國發佈了野生動物種類報告,顯示出了我國生態系統的穩定增長趨勢,其中僅脊椎動物就達7300種,特有生物種群大熊猫、金絲猴、朱鹮等生物種群也在增多,這說明了我國在生態環境的保護之下,野生動植物群大規模確實在增長之中。當然,這也說明了我們的生活生態區域也變得更好了,所以保護環境的效果已經明顯出現。

這算是“自然與人”的和諧,只有保護才可能看到更多的野生動植物群的出現,稀缺性的生物種類也將擴大。而根據西雙版納發佈的科學報告指出,我國又出現了世界瀕危生物種群——白肢野牛。

雲南出現世界瀕危白肢野牛

說到雲南,最近關於雲南的野生動植物群消息非常多,並且還剛發現新植物“雲南管蕊茶”。該物種僅在雲南文山州麻栗坡縣出現,同時數量僅有30株左右,十分稀少,急需保護。所以雲南真的是稀缺性動植物的“寶地”。而這次的白肢野牛也是世界上的瀕危生物,可以說再次讓我們看到了雲南的生物種群非常豐富,非常罕見。

本次發現的世界瀕危白肢野牛是位於西雙版納,並且國內也是僅在雲南南部和西南部地區看到過,所以算是我國比較罕見的物種,該生物也是現存世界上體型最大的牛。按照初步的資料分析,這次發現的白肢野牛屬於雌性,肩高約兩米,並且根據野牛的聽腳步聲判斷,還有4、5頭野牛在附近,所以相當於是一個種群的物種,而單獨的這一頭野牛應該是臨時脫離大種群外出覓食的。

按照瞭解的情况,在2015年的時候,該地區曾經域監測到的白肢野牛大約有14頭,如果計算上繁育的情况,那麼白肢野牛的種群數量可能已經有20頭,只不過這個數據還有待考察。當然,如今最為關鍵的也就是將該身為保護起來,因為不多了。

白肢野牛到底是什麼物種?

白肢野牛其實叫法很多,我們又稱之為“野黃牛、印度野牛、白襪子”等等,這種說法在不同的地區存在差异化。白肢野牛總計是有4個亞種,分別為“白肢野牛指名亞種、白肢野牛西藏東南亞種、白肢野牛雲南南部亞種、白肢野牛斯里蘭卡亞種”。而我國有兩個亞種。該生物最大的特點就是四肢,下部有灰或黃白色的毛髮。其他身體部位大多數都是深色野牛,所以這也可能是叫它為“白肢野牛”的原因之一,因為只有四肢最具有特點。

其中耳內白色,一般該物種頭體長250~330釐米,肩高165~200釐米,體重650~1500千克,所以也算是一種“巨型野牛”。而除了雲南分佈之外,在我國西藏東南(米什米山)地區也有,同時就是在印度次大陸,經過印度支那到馬來半島的區域也存在有該物種,這就是它的分布情况。該生物棲息地主要是位於中低緯度的茂密或開闊的熱帶森林中。

大家可能看到這個白肢野牛的時候,似乎也在哪裡看到過一樣,確實這種野牛有時也與家牛雜交,但是這僅限於科學的說法之中,有沒有白肢野牛的雜交生物在生活之中,這個暫時沒有辦法確定,確實與一些家養的牛也有很多相似的點。該生物是我國一級保護動物,瀕危物種。這就是它的基本情况。

白肢野牛為何這麼少?

這個就不用過多解釋了,大家可以看到“野牛”的體型,就可以明白該生物為何那麼稀缺了。那就是因為狩獵、喪失棲息地而瀕危。在中國也非常的稀缺。在1983年的調查,我國雲南西雙版納地區的數量達到了532頭,到1986~1987年的統計,還在增長之中,估計有800~1000頭。但是到了20世紀90年代調查,估計有700~800頭。

從這個時候,白肢野牛的數量就開始减少了,而如今上面我們說的公佈情况,可能現存有在20頭在雲南,這是少了多少?太多了。並且之前雲南南部江城、雲南西部盈江一帶,也有白肢野牛的分佈,但是由於棲息地被破壞和部分地區的其他人為干擾而已絕跡。所以雲南如今可能也只有西雙版納能够看到該生物,當然竟然成為了保護生物,建立了自然保護區,那麼白肢野牛還是有擴大生物種群的可能性。

綜合情况來說,人類只要建立了生態環境的保護,野生動植物群必然會增長,我國近些年來的保護力度加大,已經可以看到明顯的成效了,所以保護野生動植物是我們如今都應該做的,生態環境好了,更多可愛的生物種群才會被大家目擊到。這也是我們為建立全球的穩定生態系統的一小部分貢獻吧。如果人類不加大對生態系統的保護,那麼就很難再看到稀缺生物種群的出現,這就是基本的情况。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