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塚安墳,須籍來山去水”,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就已經有了“依山傍水”的觀念,千古一帝秦始皇的陵墓也是“依山而建”,《水經注》載有:水出驪山東北,本導源北流,後秦始皇葬於山北,水過而曲行,東注北轉,始皇造陵取土,其地於深,水積成池,謂之魚池也。
不僅僅的墳墓,在古文化當中,山水都是構成文化的基礎,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水是生命之源,沒有水就無法種植穀物、發展農業,文明就難以構成,夏朝就是建立在黃河中下游。
中國的省份劃分也濃縮的中國幾千年的智慧,在元朝行省制頒佈之前,各大省份的劃分已經開始了,大禹治水後,將天下分成九州,這就是最早“省份”劃分了,從夏到清,“行省”劃分是由簡到繁的。
舉幾個簡單的例子,北京,作為我國的首都已經延續了3000多年的歷史了,戰國時代,北京屬於燕國,因為靠近燕山而得名,後取燕京、元大都、明朝時期,朱棣遷都北京,北京的疆域分界也有了雛形,燕山山脈就是最早的分界線。
北京的西部又是太行山餘脈的西山,兩大山在南口光溝相交,形成了一個半圓形的大山彎,囙此也叫“北京彎”,正如古人所說:幽州之地,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濟,誠天府之國。
河南跟河北有黃河、太行山,兩大省最早的名字是以位居黃河以南、位居黃河以北而得名,正如湖南跟湖北,以洞庭湖為界。不過歷史上河南跟河北的地理位置一直都在變化,就現時來講黃河並不是河南、河北的分界線,漳河才是。
不僅如此,河北西部是以太行上山脈與山西分界,京杭大運河也劃分了一部分河北跟山東的分界線,因為元朝時期,山東跟河北還是“一家人”,元朝劃分行省還沒有分開,明清兩代將行省制度完善之後才開始逐漸分開的。
陝西省的地圖是中國行省當中最縱橫交錯的,它身居內地,秦嶺淮河劃分南北時,它就跨越了北方和南方,雖然位居關中,但也有黃土高原區、秦嶺山地區、漢江盆地以及風沙過度帶。
宋代以前,陝西關中長期都是作為帝都而存在的,宋王朝為預防北方,就遷都開封,元代,陝西的版圖又經過了多次調整,函谷關劃給了河南,隴西一帶劃給了甘肅,加上陝西內部的地形過於複雜,省內的分界線也就變成了錯綜複雜了。
《呂氏春秋·有始》中雲:河、漢之間為豫州,周也。兩河之間為冀州,晋也。河、濟之間為兗州,衛也。東方為青州,齊也。泗上為徐州,魯也。東南為揚州,越也。南方為荊州,楚也。西方為雍州,秦也。北方為幽州,燕也。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古人在劃分地理的時候,還是在按照山水分佈,老祖宗幾千年的智慧,幾千年的歷史也都蘊含在錯綜複雜的分界線中。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