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開宗明義》記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人,生而不易,在民間傳說中,靈體只有經歷過千百次投胎後才能成為人,生命之寶貴可見一斑。對父親而言,也許女子有妻、妾之分,可是對兒子來說,卻沒有這個差別,即使母親在家中地位低下,不受人待見,那也是他們此生唯一的母親,是需要用一生去守護的人。
譚延闓,1880年出生於湖南茶陵,他的父親譚鐘麟是咸豐年間的進士,多年來一直在官場沉浮,最後坐到了兩廣總督的位置上。然而,譚延闓卻是一個十足的守舊派,他不但鎮壓了乙未廣州起義,還殺害了陸皓東革命黨人,深受慈禧太后的器重。囙此,譚鐘麟的身上才被貼上了各種“守舊”、“頑固”、“腐朽”的標籤。
恰恰與他相反,兒子譚延闓卻是個新派人士,他聰明好學,5歲就進入私塾讀書,無論是寫文章還是作詩,都難不倒他。11歲時,光緒帝的師傅翁同龢偶然見識到了譚延闓的天賦,他大為驚奇,不由得驚歎一聲:奇才。1893年,譚延闓到長沙參加童子試,結果一舉考中了秀才。11年之後,譚延闓又趕上了清朝最後一次的科舉考試的末班車,考中了第一名貢士,即會元。
然而,本應該大放异彩的譚延闓,卻被慈禧太后坑了一手。當年在殿試上,慈禧看到譚延闓的答卷時曾大為驚奇,一度想欽點他為狀元。可是,當她掃到譚延闓的名字時,卻想起來一個人——譚嗣同。於是,心情不佳的慈禧自作主張地把譚延闓的名次,直接拖到了第35名。不過,儘管譚延闓遭到了不公平對待,但他卻憑藉真本事,成為了省諮議局的議長。
武昌起義之後,譚延闓又加入了革命軍,經過幾年的征戰,他最終被任命為湖南省都督一職。中國有句古語叫“母憑子貴”,譚延闓在官場上的一路順風順水,卻無意間令提升了母親李氏在家中的地位。李氏是譚鐘麟的小妾,地位只比丫鬟高上一點,吃飯時也不能上桌,只能站在一旁添飯加菜。可是自譚延闓一飛沖天後,李氏的境况也略微改善了一些。
可惜好景不長,1916年李氏病故,譚延闓聽聞此事後,火速放下手頭工作,立刻將母親接回長沙安葬。可是到了出殯當天,譚延闓卻遭到了阻礙,一大群族老圍在靈柩前,遲遲不讓李氏出殯,他們稱按照族規,妾室不能從族祠大門出殯,只能從側門走。與此同時,他們還勸譚延闓不要壞了規矩,違背祖宗的意志。
譚延闓怒不可遏,他沒想到這幫人竟然如此迂腐,於是他索性躺在了棺材蓋上,命左右就這麼扛著他和靈柩一起出去。當靈柩抬到族祠大門口時,譚延闓大喊:“今天就當我譚延闓死了,難道我還不能走大門嗎?”族老們面面相覷,最後給他讓出了一條道。譚延闓的做法,贏得了在場羣衆的陣陣掌聲,他用一個極其聰明的辦法化解了危機,同時給予了母親應有的尊嚴。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