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海角地相隔,不及父子情深長。
縱使相隔千萬裏,找到168名戰友的“父親”,成了老兵陳俊貴一生的執念。
輾轉多年,老兵陳俊貴已經說不清自己到底走過祖國多少座都市,但他清楚地記得這168個名字,“如今已經找到了84個,我一定要把剩下的都找到。”
在新疆天山深處的喬爾瑪烈士陵園裏,靜靜地躺著168比特戰士。為了修建獨庫公路,他們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犧牲時,他們大部分是風華正茂的年紀,有自己的父母和孩子……
上世紀60年代,為了鞏固邊防、加强戰備,毛主席做出了“搞活天山”的訓示。1974年4月21日,國務院、中央軍委下達《關於加快建設天山公路的命令》,並調派軍委工程兵1.3萬人揮師新疆,集結天山,開山劈路,由此開始了長達十年的艱苦築路歷程。
陳俊貴便是當年參與獨庫公路建設中的一員。在當時那個年代,獨庫公路築造的艱難程度世所罕見,300多公里深山峽谷,100多公里懸崖峭壁,雪崩頻繁,經常會遭遇大雪封山。
陳俊貴敬愛的老班長就是犧牲在這片雪山上。那是一次大雪封山,海拔3000多米的山上高寒缺氧,為了營救被困的戰士,尋找救援隊伍,老班長帶著他們班三比特戰士一起在雪地裏連走帶跑,饑寒交迫,筋疲力盡,整整爬了三天三夜,在零下20度的雪地中,老班長把最後一個救命的饅頭給了他:“陳俊貴,如果你能活著出去,將來到我湖北老家去看看我的父母。”
圖為喬爾瑪烈士陵園
老班長臨死前交代的這句話,像一座大山沉沉地壓在陳俊貴心上。兒子陳小弘出生三個月後,陳俊貴便告別家人回到天山深處的喬爾瑪烈士陵園,守護著他那些為修建獨庫公路犧牲的168名戰友。一邊守陵,還一邊到處打聽他們的老家。
30多年裏,老兵帶著老伴一次次去全國各地遠行“認親”,想找到這168名戰友的父母親人。
圖為陳俊貴夫婦去烈士家庭為他們的父母做飯
如果雙親還健在,為他們做頓飯;如果已走了,替他們兒子燒柱香,告訴他們:“您在新疆也有一個兒子,您的兒子、我的戰友,我會用一生守護。”
有時候,陳俊貴做完飯,也會特別多放一雙筷子,多盛一壺酒,就好像戰友還陪在身旁。
一次,陳俊貴來到戰友石博韜的家鄉。石博韜的父親對他說:“人在湖北心在新疆,因為新疆還有個兒子。”幾十年過去了,石博韜的父親依然每天都在看新疆的天氣預報。
又一次,陳俊貴找到一比特雲南戰友的老母親,當時當地政府已經給他蓋了山下非常好的房子,但老母親就是不肯下山,就想獨自居住在高山上四處漏風的土房子:“我要等兒子回來,在我心中兒子永遠活著。”可臨告別的時候,老母親一把抱住陳俊貴:“我知道了,你就是我兒子,我能不能抱著你睡一晚。”
這些都成了陳俊貴更加堅定守在天山深處的理由:“我們兩口子死了都會埋在這裡。”
如今,他們已經找尋了84個家庭,還有84個尚未來得及找到,“我會用餘生繼續尋找。”
“我們生活再難,我們總算還活著,而我那些戰友都死了。”陳俊貴不止一次向家人念叨這句話。
天山深處不比城鎮物資齊全,陳俊貴一家生活得十分拮据,每次找尋戰友都買最便宜的車票。但讓陳俊貴感到溫暖的是,“經常有好心人瞭解我‘尋親’的目的後,會主動提出要免去我們的食宿費用。”
30年過去了,老兵的兒子陳小弘也長大成人,開始接續父親守陵。
圖為陳俊貴(左)和陳小弘(右)在喬爾瑪烈士陵園合影
年少時,陳小弘曾經不止一次地埋怨父親“為什麼一定要守在這裡”,他只想讓家人生活得好一點。
可當兵後,陳小弘終於明白了父親的選擇,並逐漸選擇成為了父親曾經的樣子:主動報名重修獨庫公路,主動請纓守護烈士陵園,甚至還幫父親了卻了心頭最重要的一樁心願:在當兵第四年的時候幫著父親找到了老班長的家……
得知班代老家消息的時候,陳俊貴高興得哭了,一夜沒合眼,迫不及待地就想要趕過去。恰好當時當兵離家四年的兒子陳小弘第一次回家探親,父子倆擦身而過,可這一次,陳小弘卻格外理解父親。
在路上,陳俊貴一直在想像著見到班代父母的情景,他想:見到老人,一定要跪下來,當二老的兒子,給二老養老送終。
可沒想到,到了地點,卻得知班代的父母已經去世,陳俊貴跪在墳前再次發誓:“有生之年,一定要守護班代,守護戰友們。”
如今,父子倆站在一起,繼續守望在天山深處。“兒子以後幫我繼續守,我放心。”
6月26日,由中國青年報社、上海井上書文化發展中心推出的青少年社會實踐教育微綜藝“我疆全速奔向你”首期節目跟隨“沿著高速看中國”主題文宣,帶你穿行獨庫公路!
貫穿莽莽天山,跨越雪山草原,兩代軍人如何接力守護陵園?敬請期待。
┃來源:微信公眾號“中國青年說”
┃作者:戴月婷
┃責編:張玘雲
┃稽核:曾繁華
┃覆核:王海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