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夏季、冬季來臨,總會有人感歎“熱成狗”、“凍成狗”。也有很多人調侃道:“我所在的都市沒有春秋,只有夏冬。”大部分人對極冷極熱的天氣都有體驗,處在那種環境下實在不好受。而號稱“中國歷史上最熱”的夏天出現於乾隆八年,究竟熱到了什麼程度?
乾隆寫了首詩記錄:“冰盤與雪簟,瀲灩翻寒光,輾轉苦煩熱,心在黔黎旁。”眾所周知,乾隆帝有寫日記(詩)記錄日常起居的習慣,這一年他在宮中對著奏摺發愁,各地官吏紛紛上奏自己所在的區域有多熱,熱到引發百姓大恐慌。
祭天?早祭過了,沒用,該來的熱氣半點不少。當時有個叫“宋君榮”的傳教士正在中國遊歷,到了北京,他寫下這樣的見聞寄回自己老家:“北京的老人稱,從未見過像1743年這樣的高溫……許多窮人和胖人死去的景况,引起了普遍的驚慌。”
各地官吏交上來的高溫報告寫法不同,但都指向一個事實:熱灾爆發了。《天津縣誌》記載了五月份的情况:“五月苦熱,土石皆焦,桅頂流金,人多熱死。”《續東華錄》記載了6月份的情况:“六月丙辰,京師威暑。”整個北方進入“燒烤模式”,連土石都被烤焦了!
歷史上還出現過一次南方“燒烤模式”,時間是南宋嘉定八年(西元1215年),當時,湖南、河南、江蘇、安徽一帶出現了嚴重熱灾大旱,導致“行都斛水百錢,江淮杯水數十錢”。也就是說,因為大旱,各地水源急速减少,天下水最貴!
然而,南宋年間的熱旱,依然不及乾隆年間的可怕。乾隆八年夏天最高溫是44.4度,在各地都有出現,遠遠超過了人體所能承受的範圍。身體素質不好的人,中暑倒地後,還不一定搶救得過來。
古代沒有空調房,普通百姓又沒有好的降溫措施,於是那一年多的百姓生生熱死,據資料統計,光京師附近熱死的人數量就超過了10000人!山西《浮山縣志》記載,當時北京似乎成了高溫的中心,熱到“道路行人多有斃者,京師更甚”,有些去京師做生意的人,一去不回。
這場高溫給乾隆年間群眾帶來了史無前例的大灾,高溫禍及的不僅是人,還有植被,許多樹木焦枯死去,無數莊稼被毀;在河北,“日中鉛錫銷化”,也就是說金屬都被曬得開始出現融化迹象。大旱綿延千里,室外熱,室內也不遑多讓,在山東,“室內器具俱熱”,摸著發燙。
古代沒有冰柜,人們只能依靠冰塊降溫。乾隆詩中提到了“冰盤”,就是放在冰鎮後的水果盤,至於“雪簟”,是指屋中已經被人工降過溫,所以涼席不熱,觸之生凉。然而這樣的待遇在當時豈是人人能享受到的?我們能够依靠空調續命,是因為生在了如今這樣的好時代。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