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項資料分析,最有希望成為下一個一線都市的,只有杭州!

重庆 110℃ 0
摘要:中國都市格局的變化,一直是大家津津樂道的話題。對都市進行等級劃分,是理解都市格局最直觀和粗暴的管道。其中唯一能够達成共識的,是北上廣深這四個一線都市。直到如今,一線都市的地位仍然難以撼動。打不過,就加入,有實力的都市越來越多,都想擠進一線都市的位列。那麼,誰最有希望成為下一個一線都市?如果只從GDP這個名額出發,重慶毫無疑問應該成為下一個一線都市。

中國都市格局的變化,一直是大家津津樂道的話題。對都市進行等級劃分,是理解都市格局最直觀和粗暴的管道。

“一、二、三、四線都市”“新一線都市”“超大都市”“超級城市”“准一線都市”……這些都市的花名,多到能讓你頭暈。都市競爭激烈,劃分都市等級的概念層出不窮,誰也不服誰。

其中唯一能够達成共識的,是北上廣深這四個一線都市。一線都市原本只是房地產行業為了賣房造出來的市場化分級概念,現在已經被大多數人所熟悉和接受。

直到如今,一線都市的地位仍然難以撼動。打不過,就加入,有實力的都市越來越多,都想擠進一線都市的位列。那麼,誰最有希望成為下一個一線都市?

GDP之外,還得看人才吸引力

都市等級的劃分標準很多,但經濟一定是首要考慮的因素。當我們在評估一個都市是否有資格位列一線的時候,GDP這個硬指標是繞不過的。

截至目前,中國有23個萬億GDP都市,上北深廣排名前四,尤其是上海和北京,當其他城市拼命想要躋身“萬億俱樂部時”,上海和北京早已破了3萬億,經濟體量要遠大於其他城市。

如果只從GDP這個名額出發,重慶毫無疑問應該成為下一個一線都市。無論是因互聯網行業而聲名大噪的杭州,還是位列新一線都市榜首的網紅成都,它們和重慶的GDP都有著不小差距。

甚至於,重慶的GDP變化曲線基本上已經和廣州重合。在2017、2018年,重慶的GDP反超了廣州,也囙此,廣州掉隊一線,都市格局要被改寫的聲音在近幾年也一直層出不窮。

不過,從綜合實力出發,重慶和廣州之間還有一定的差距。重慶躋身一線都市還有一大阻礙:對人才的吸引力還是不够。

根據智聯招聘數據,2020年重慶的人才淨流入率為-0.17%,綜合2016 - 2020年5年的數據來看,重慶的年均人才淨流入率為0.09%。

對比之下,過去5年中,杭州是中國主要城市中求職者最嚮往的都市,它的人才淨流入率逐年上升,年均人才淨流入率也超過了所有一線都市。

杭州的互聯網行業發展得風生水起,對人才的吸引力也越來越强,而且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希望去杭州工作。

智聯招聘的資料顯示,2020年,北上廣深仍然是最吸引應屆生的都市,除此之外,就是成都和杭州了,應屆生人才流入比例分別為4.41%和3.82%,和成都對應屆生的吸引力有所回落不同,杭州呈現上升趨勢。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點是,北上廣深的應屆生流入比例很高,很多的年輕人會把北上廣深當做工作的第一站,但卻不一定能留住人。

尤其是北京,人才淨流入連年下跌,2016 - 2020年年均人才淨流入率為-1.9%,在中國主要城市中排名倒數第一。

這些離開一線都市的人,都去了哪兒?

從智聯招聘的數據來看,這些離開一線都市的人才大多去了臨近的發展較好的都市,例如北京周圍的天津、上海附近的杭州和蘇州。

撇開地理臨近的因素,一線都市人才流出呈現兩個特徵,一個是一線城市之間相互流動,北京的流出人才去了上海的占比7.31%,僅次於天津;另外一個特徵是,他們選擇其他有潜力的都市繼續漂泊。

杭州的優勢再次顯現,除了是上海流出人才去向Top 1,還出現在了北京和廣州人才流出排名前10的名單中。

人能不能留下來很重要

除了GDP和招聘網站的求職人才流動數據,都市常住人口規模也是衡量都市等級的一個基礎因素。

國務院在2014年時曾下發過《關於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准的通知》,把都市常住人口1000萬以上的都市列為超大都市,城區常住人口在500萬以上1000萬以下列為特大城市。

按照這個標準,根據《2019年城市建設統計年鑒》,中國有六個超大都市:北上廣深、重慶和天津。但如果只是看絕對的規模,就得出一個都市吸引了多少流動人口到此工作、生活的結論,難免有失偏頗。

例如,如果只看常住人口數量,都市面積巨大的重慶再一次位於榜首。但是我們卻忽略了一個情况:重慶的戶籍人口數要大於常住人口數,人口其實是處於流出的狀態。

而北上廣深不僅人口規模大,人口也處於流入的狀態,常住人口/戶籍人口之比都大於1.5,也就是常住人口數量都在戶籍人口1.5倍以上。

這表明到2019年為止,如果僅從吸引人口的數量評估,北上廣深對普通人而言依舊是吸引力最强的4個都市,其他主要城市只有蘇州較為接近,為1.49,其次是天津和杭州。

常住人口/戶籍人口之比也並不完美,沒有將落戶的情况考慮進去。例如和一線都市常住人口規模相當的成都,常住人口/戶籍人口之比之所以要低於一線都市,並不能排除可能是成都吸納了大量的流動人口入戶。

於都市而言,人來了就能作為生產力投入工作創造價值,也能作為購買力進行購物帶來消費。但對於普通人而言,能不能留下來生活、安居、成家,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都市公共服務供給依舊和戶籍高度綁定的當下,那些最重要的事情都和一個問題的答案相關:能落戶口嗎?

以常住人口年度入戶比例這個名額進行評估,深圳的數值最高,不僅高於其他普通都市,也要領跑北上廣,落戶難度現時來說依然比較低,“來了就能是深圳人”似乎仍然說話算話。

其次是杭州、蘇州、天津這3個都市,2019年常住人口年度入戶比例均在1.60%左右,落戶難度雖然比深圳高,但都低於北上廣。

以上排名中重慶都排在了最後,甚至低於以落戶難著稱的北京,這有些意外。

考慮到重慶是上述幾個都市中唯一一個人口流出的都市,常住人口數量要低於戶籍人口,用常住人口年度入戶比例這個名額來衡量重慶的落戶難度其實是沒有意義的。

衡量都市,別忽略公共服務供給

一個人選擇在新的都市住下,他能否擁有舒適的生活,很難繞開房產、醫療、教育三座大山。

房地產自20世紀90年代開啟市場化行程後,早已脫離城市公共服務範疇,“福利分房”四個字怕是已經沒多少人有印象了。

對於現時公共服務内容依舊突出的醫療與教育,它們的服務供給豐富度,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都市居民的生活體驗,也有助於從是否宜居的角度挖掘下一個潜力一線都市。

年輕人可能覺得自己身體好,沒什麼機會去醫院,在選擇城市時並不十分關注醫療供給狀況。

然而仍在進行時的新冠疫情提醒各位,一個都市能否有效應對公共衛生事件,固然與應急管理機制密切相關,但也取決於都市的醫療供給與其常住人口是否匹配。

由於醫療資源很難通過單一名額直接對比瞭解哪個都市供給狀況最好,上圖分別呈現了4個醫療供給覈心名額的每萬人平均值進行都市對比。

不難看出,成都擁有最多的人均醫院數,長沙的人均醫院床位數最多,而北京則在人均醫生護士人數上領跑其他城市。

除了醫療,教育供給也是都市居民十分關注的公共服務。

常住人口中的學齡兒童數與都市學校學位數量比例是最直觀的評估名額,鑒於想要準確獲取這類詳細數據的難度較大,我們用每萬人常住人口人均K12(幼儿園至高中)學校數這一近似名額來對比城市之間的教育供給情况。

對各地統計局及教育局的數據進行統計後,可以看到長沙是人均K12學校數最多的都市,除了人均普通高中少於北京、天津外,其餘人均學校數量都比其他城市多。

如果僅從學校數量而言,長沙的教育供給最為豐富。重慶作為圖中常住人口最多的都市(超過3000萬),人均學校數僅次於長沙也值得一提。

綜合來看,成都、重慶和長沙在公共服務供給這塊表現突出。

北上廣深因為政策和歷史原因,都市綜合發展現時仍然維持著一定的領先優勢,其他一眾潜力都市短時間內難以超越,但這個差距在逐漸縮窄。

誰最有可能成為下一個一線都市?從經濟體量和人口規模上,重慶看似最有希望,但奈何人才吸引力不够,而且還尚處於人口流失的狀態。

公共服務供給上,成都、重慶和長沙相對宜居,但都市機會不足是個很大的短板。

呼聲最高的杭州確實表現不俗,人才已經用脚投票了,但隨著人口的大量湧入,公共服務的供給將更加緊張。

不過這也是不少新一線和二線都市的通病,終於意識到搶人的重要性,但城市建設和配套,還遠遠跟不上。

(本文經鳳凰網授權發佈)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