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第一位狀元宰相,歷經清貧終成一代名相

河南 156℃ 0
摘要:西元944年,這一年是石敬瑭的那個心比天高但命比紙薄的兒子石重貴登基之後的第三個年頭。這年的三月,遼軍在兩個漢人將領趙延壽和趙延昭的率領下發動五萬鐵騎分路進犯河北和山西,從而正式揭開了後晉與遼國之間的那場曠日持久的戰爭的序幕。還是在這一年,一個男嬰在河南洛陽府的一座宅院裏呱呱落地。日積月累之間,這個男嬰慢慢長成了一個小男孩,而他人生的不幸也就此開啟。西元1011年,呂蒙正壽終正寢,享年67歲。

西元944年(後晉天福九年,同時也是開運元年,這一年有兩個年號),這一年是石敬瑭的那個心比天高但命比紙薄的兒子石重貴登基之後的第三個年頭。這年的三月,遼軍在兩個漢人將領趙延壽和趙延昭的率領下發動五萬鐵騎分路進犯河北和山西,從而正式揭開了後晉與遼國之間的那場曠日持久的戰爭的序幕。

還是在這一年,一個男嬰在河南洛陽府的一座宅院裏呱呱落地。這個男嬰的祖父曾在後唐時期做過戶部侍郎,而他的父親在十幾年後則將官拜後周王朝的皇帝近身侍從官——起居郎。照此說來,這個生於官宦之家的男嬰必將擁有一個幸福美好的早年時光甚至是擁有一個充滿了無限光明的遠大前程,可事實卻並非如此。

日積月累之間,這個男嬰慢慢長成了一個小男孩,而他人生的不幸也就此開啟。因為父親小妾眾多且母親劉氏又性情過於剛烈(用今天的話來說,劉氏可能就是一個脾氣暴躁的女漢子),於是夫妻倆的衝突就此變得越發不可調和,這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家裡的那位大老爺們兒有一天終於是徹底地爆發了,他不但將劉氏給休了,而且還將劉氏和劉氏為他所生的這個小男孩給一併趕出了家門。

也不知道這兩口子鬧矛盾怎麼就殃及到了這個孩子身上,反正這一對母子被趕出家門後是舉目無親無依無靠,最後只能是在洛陽城郊找了一個破舊的窑洞勉强用以遮風避雨。即使如此,史書裏所記載的這位“性情剛烈”的劉氏婦人也沒有囙此而向命運低頭,她立下誓言此生絕不再嫁他人,她要憑藉自己的力量將這個漸漸長成小小少年的兒子養大成人甚至是養大成材。

可想而知的是,以這個少年的家境條件他是不可能上得起學的,更是不可能到書院裏去深造的,他只能是自學成才,而他少年時期經常去的地方就是洛陽城南的龍門山一帶的各處寺廟或禪院。這不是說他在年少之時就開始醉心於佛學,而是在這些地方他一方面可以在一個相對安靜的環境裏看書,另一方面說來就比較令人心酸了——因為這裡會為窮人提供免費的米粥和饅頭。還有更令人心酸的,此少年長年累月地蹭飯也就讓他在一些和尚那裡混了個臉熟,後來連那些佛門弟子也開始不待見他。

關於此少年在人生發跡之前是如何的清苦有很多的民間傳說,其中有兩個最為後世之人所津津樂道。

其一就是他自己曾經在某年春節所寫的一副春聯,上聯:二三四五,下聯:六七八九,橫批:南北。此對聯所寓意的就是——缺衣(一)少食(十)以及沒有“東西”。

其二便是在他金榜題名之後,他有感於各路遠親近鄰紛紛前來登門造訪便即興寫下了一對聯子,上聯:舊歲饑荒,柴米無依靠,走出十字街頭,賒不得,借不得,許多內親外戚,袖手旁觀,無人雪中送炭,下聯:今科僥倖,吃穿有指望,奪取五經魁首,姓亦揚,名亦揚,不論王五馬六,踵門慶賀,盡來錦上添花。

這兩幅聯子無一不是在述說其早年的苦寒,但很可惜的是這幾乎可以肯定是後世之人的杜撰。這兩副聯子明面上都是在訴苦,可骨子裡卻明顯有一股怨氣甚至是戾氣,而這與此人的心性根本就毫不相符。

再者說,這雪中送炭和錦上添花更是經不起考究,前者是源於趙光義在寒冬時節有感於天寒地凍而命開封府的知府去給那些貧苦百姓送木炭取暖的典故,而後者則是出自於王安石的《即事》詩:嘉招欲覆杯中淥,麗唱仍添錦上花。也就是說,這兩個成語在他作聯的時候根本就還沒有問世。

雖然是“偽作”,但這兩副聯子其實也從側面反映出了此人早年生活的清苦。一個正值青春年少的人就是在如此窮困貧苦且飽受世人冷眼的環境下一天天長大成人,很難想像的是這個少年在今後會成為一個怎樣的人。換作某個別的正處在極度在意自尊的少年郎在領到寺廟的施捨後或許會躲在某個角落裏一邊啃著饅頭一邊淚流滿面地詛咒各路神靈大仙,而在晚上回到家後更是會頭懸樑錐刺地徹夜攻讀並暗自發誓一定要在未來的某天出人頭地,甚至有可能會囙此而像東晉的權臣桓溫年輕時為報殺父之仇而整出一個“枕戈泣血”的典故來。

不過,令人稱奇的是,這個少年卻偏偏不是這樣,從他少年時期開始一直到其晚年,他始終都是一個性情溫良寬厚且從不怨天尤人的道德君子。我不知道這其中的原因是他的天性使然還是他的母親劉氏教子有方,抑或是他常年在寺院聽人誦經念佛以至於此,但無論是這裡面哪一種都值得讓人稱貴,而這也讓我想起了曾經在一篇星象專題的末尾所看到的一句話:願你成為盛開在沙漠裏的一朵嬌豔的花。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一看此人在這期間所作的一首“真迹”,從這首詩裏我們就能够對此人的真實心性有所瞭解。這首詩名為《讀書龍門山土室作》:八灘風急浪花飛,手把漁竿傍釣磯。自是釣頭香餌別,此心終待得魚歸。

身處如此境遇卻在如此年歲就擁有這等心性和人生修為,這或許連年輕時的姜太公也會覺得自愧不如。

西元977年,在經歷了十餘年的寒窗苦讀之後,當初的那個少年郎此時已經33歲了,而他在這一年的科考中終於是一舉奪魁並囙此而深得趙光義的賞識和器重從此在官場上平步青雲。

好了,現在是到了揭開謎底的時候了,這位太宗朝第一次科考的狀元郎正是北宋歷史上除趙普外唯一的一比特三度出任宰相的一代名臣,他的名字叫做呂蒙正。

這裡有個問題,請問:如果你是此時的呂蒙正,那麼你會如何對待你的那位當初將你們母子趕出家門的父親?

如果是準備報復或是想要給自己的母親出口惡氣,那麼這其實一點也不足為奇,甚至於這種事在我們的現實社會裏就能够親眼看到或是有所耳聞。呂蒙正呢?他的選擇是將自己的父親接到府中來同住,儘管父母二人因為從前的芥蒂仍是同府不同屋,但他們這一家卻總歸是再又變得完整了,而且呂蒙正絲毫未曾因為父親當初的舉動而產生記恨甚至是報複的心理,反而還因為這些年的分離而覺得自己未能盡到一個做兒子的本分,於是他對父親是加倍地盡孝。

呂蒙正如此所為,在我看來他足以堪比孔子的那位以孝而著稱的弟子曾參。這位曾大孝子做過什麼呢?他因為在鋤草時誤將一株瓜苗給鋤掉而被他的父親曾點一棒子給打昏死了過去,但在醒來之後曾參聽見父親正在隔壁為自己的衝動而自責不已,這一下曾參反而開始自責起來,於是他急忙為父親鼓瑟一曲以求能够讓父親得以心安。

西元983年,在高中狀元僅僅六年之後,呂蒙正在39歲這一年被任命為參知政事(副宰相),而在五年之後的西元988年,44歲的呂蒙正被任命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從而正式開啟了一生之中三次出任宰相的高光時刻。

西元1003年,呂蒙正因為突發風眩而導致其無法繼續理政,於是他在這年的五月正式上錶請求辭去宰相之職,宋真宗趙恒在前後挽留了四個月之後終於是同意了他的請求,趙恒封了他一個太子太師的閒職並賜其公爵的爵位——萊國公,從此讓他安心養老。

兩年後,呂蒙正在西元1005年正式獲准回到洛陽的老家去頤養天年,而他在洛陽也度過了生命中最後也是最為閒適舒緩的六年,在這六年裏他於亭臺樓閣之中與故舊把酒言歡,在怡然自得中笑看子孫繞膝盡享人倫之樂。

西元1011年,呂蒙正壽終正寢,享年67歲。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