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這個名字那麼好聽,為何改成了“西安”?是誰改的?

陕西 117℃ 0
摘要:長安是一個充滿詩意的名字,還帶著那種古老的奢華味道,如同“未央宮”一般。這個名字寓意非常的豪邁,“長安”,天下長安,是對國家前途命運的美好祝願。而且我們一提到長安,就想起曾經的那些“封狼居胥”、“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投筆從戎”、“雖遠必誅”故事,讓人心潮澎湃。可以說,長安這個名字,本身就是文化,而且還是歷史。可是為什麼長安會被改成如今的“西安”呢?

長安是一個充滿詩意的名字,還帶著那種古老的奢華味道,如同“未央宮”一般。這個名字寓意非常的豪邁,“長安”,天下長安,是對國家前途命運的美好祝願。而且我們一提到長安,就想起曾經的那些“封狼居胥”、“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投筆從戎”、“雖遠必誅”故事,讓人心潮澎湃。

可以說,長安這個名字,本身就是文化,而且還是歷史。它的身上銘刻下了漢朝、隋朝、唐朝的興衰榮辱,把自秦以後的千年歷史都濃縮進了2個字裡面。可是為什麼長安會被改成如今的“西安”呢?大家聽都能聽出來,長安是長治久安,是天下之安,而西安則是西邊的安定,比起來要小家子氣的多,是誰將長安的名字改了?這其中又隱藏著怎樣的歷史恩怨呢?

長安自從漢朝建都這裡之後,後面一直作為中國的都城之一,前秦苻堅也建都這裡,後來隋文帝混一天下,在漢長安的附近修建了隋長安,唐朝又在附近修建了唐長安,總而言之他們都在長安附近,而且都叫長安。災難的發生是始於唐朝末年的,由於唐朝的統治者逐漸腐朽,內戰不斷,從李世民開始皇族之間的互相爭權奪利就沒有中斷,當時的百姓苦不堪言。

而且唐朝的人內亂助長了外部勢力的成長,許多曾經的藩屬國也開始割據稱王,最後連唐朝自己的官員——節度使,也開始自己稱王稱霸了。這導致底層人民受到了無窮無盡的苛捐雜稅,許多老百姓都面臨著餓死的命運。於是一輪又一輪的農民起義爆發了,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黃巢起義。

黃巢出生於西元820年,那時候距離西元755年的安史之亂已經過去了幾十年了,天下亂成一鍋粥。黃巢一開始也是個“三好學生”,曾經還在幾歲的時候就寫下了名詩《題菊花》: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但是長大後一腔文采的他卻屢考不中,看到天下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而大官權貴卻酒池肉林,黃巢忽然憤怒了。他開始討厭唐朝這個國家,他甚至開始憎恨、仇恨。於是揭竿而起,在西元875年憤而造反,西元833年左右,他攻入長安,因沒能守住,又要撤退。他想到那些達官顯貴又要入住長安,給大家帶來災難,於是一把火點著了長安。

在五代時期,長安又多次被大火焚燒,雖然不至於將這座古老的城池徹底燒毀,但是卻也將昔日繁華的都城燒得遍體鱗傷,再也沒有了昔日的輝煌燦爛。到了宋朝趙匡胤時期,他曾經多次想要修復長安,並且遷都長安,因為在絕大多數當時的中國人眼裡看來,只有在關中、在長安建都才能算得上真正的名正言順。

然而趙匡胤最終沒能遷都長安,被一場“燭光斧影”終結了性命。他的繼任者趙光義沒有他那樣的雄心壯志,最終形成了宋朝偏安一隅的格局,再也沒有遷都長安的格局。宋朝的重文輕武和軟弱無能,導致它被元朝滅亡。元朝建立之後,對長安這個地方十分的不喜歡,那裡的人是“赳赳老秦”,那裡的地是“舊漢故地”,那裡充滿了複國主義的危險。

於是忽必烈把自己的一個兒子封到那裡做“安西王”,希望他能徹底的鎮壓關中龍脈,能够徹底的斷絕複國主義的危險。然而可惜的是,安西王很快就造反了,元朝鎮壓了他們,然後改“安西”為“奉元”,意思是尊奉元朝的統治,希望以此來斷絕那裡的危險因數,來求得元朝的天下永固。

1368年,朱元璋起兵推翻了元朝,作為一個“復古派”,朱元璋非常想把都城遷回長安,因為那裡是無數中國人眼中的“帝王鄉”,也是中國風水上的帝都,他曾經多次派太子朱標前去考察,並修繕古長安城。但是畢竟當時天下還不太平,朱元璋並沒有來得及遷長安,反而把“奉元”改成了“西安”,畢竟那時候都是明朝了,當然不可能“奉元”了。

而後來駐守北京的燕王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把都城遷往了北京,從此長安就變成了西安,一直流傳到了今天。昔日的長安不在,今日的西安依舊,只是卻沒有了曾經的那份豪邁的味道。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