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瓜王”的瓜

新疆 174℃ 0
摘要:2012年,“永遠18歲”的蒼井空發微博說日本西瓜太貴,一小塊就要498日元,折合人民幣都要38……中國的吃瓜羣衆很納悶:怎麼日本吃個瓜這麼貴呢?在吃西瓜這個領域,你根本想像不到中國有多牛。2016年,世界西瓜總產量為1.17億噸,中國產量近8000萬噸,占世界總產量的68%。也就是說,占地球人口20%的中國人,吃掉了地球上近70%的西瓜。這和袁隆平的女同學吳明珠有關。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這位“中國女瓜王”的傳奇故事。

2012年,“永遠18歲”的蒼井空發微博說日本西瓜太貴,一小塊就要498日元,折合人民幣都要38……中國的吃瓜羣衆很納悶:怎麼日本吃個瓜這麼貴呢?

其實不是日本的瓜貴,而是我們的瓜便宜!

在吃西瓜這個領域,你根本想像不到中國有多牛。2016年,世界西瓜總產量為1.17億噸,中國產量近8000萬噸,占世界總產量的68%。

生產這麼多瓜,出口了多少?不到0.1%。不僅出口少,還又進口了一些。也就是說,占地球人口20%的中國人,吃掉了地球上近70%的西瓜。

為什麼我們在吃西瓜方面這麼拽?這和袁隆平的女同學吳明珠有關。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這位“中國女瓜王”的傳奇故事。

一、

1930年,吳明珠在武漢一個書香門第誕生時,爺爺看著這個唯一的孫女很高興,視她為掌上明珠,給她取名為“明珠”,長輩們也都對她格外寵愛。

吳明珠不負眾望,從小口齒伶俐,記憶力超人,19歲時,成功考入西南農學院園藝系果蔬專業,和同歲的袁隆平成為同届校友

由於成績優秀,待人熱情,唱歌比賽還老得第一名,吳明珠很快被推舉為團總支宣傳委員。那時候流行蘇聯文學,她經常組織同學們一起閱讀,從英雄人物的故事中汲取力量。

男生們見到這樣一比特長髮飄飄的可愛女生,紛紛喊她“校花”。一般女孩子聽到這種讚揚,即使臉上不表現出來,心裡也會喜不自禁。

吳明珠卻做了一個大膽的决定:她竟剪去了如瀑的長髮,看起來就像個假小子。因為她對當“校花”毫無興趣,不想在這方面浪費時間。

她也沒想過談戀愛,但一比特女同學卻提醒她,說有個找她下棋的男生,看她時眼神特溫柔。

這位男生,就是睡在袁隆平上鋪的兄弟楊其佑。和袁隆平一樣,楊其佑也是不修邊幅但才華橫溢,此人不僅棋藝精湛,還拉得一手好二胡,被推舉為學生會主席。

一個是學生會主席,一個是團總支宣傳委員,每當學校組織活動,這兩位“幹部”就格外忙碌,接觸較多,漸漸熟悉起來。

時間一長,同學們就起哄,讓她們合演一個節目。吳明珠毫無扭捏,爽快答應。兩人在舞臺上一彈一唱,清脆的歌聲纏綿在婉轉的琴聲裏,台下響起陣陣叫好聲。

一次下棋活動中,楊其佑主動找吳明珠PK。然而,吳明珠雖被讓了兩步棋,依舊不是對手。好勝心强的她一改往日的嚴肅,先是撅嘴撒嬌,然後跳起來耍橫悔棋。

海棠本就迷人,何况迎風起舞。楊其佑看得神迷,呵呵地笑著,也不說答應,也不說不答應,把吳明珠急得滿臉通紅。

有比特女同學看出端倪,跟吳明珠喊:“楊其佑對你有意思!”楊其佑一喜,這女同學卻緊接著又補了一句,把楊其佑雷得差點當場石化。

二、

女同學先是一語道破楊其佑的心思,接著,就很不厚道地說:“這人邋裡邋遢,不講衛生,別和他好!”

楊其佑那個心情,簡直像坐上了過山車……好在吳明珠很有主見,連忙說沒有的事。不過從此,她的心裡,也有了一種特別的感覺。

但她也並未著急展開戀情,而是繼續把所有心思都放在了功課上。

大二暑假,學校組織了為期30-50天的實習。上第一堂實習課時,老師先教大家裝好鋤頭把,然後分給每人一條長約20米、寬1.5米的地,說:“深挖15公分,挖不完的人不下課。”

吳明珠家境優渥,從來沒幹過農活。但天性要强的她,硬是握緊鋤頭,彎腰低頭,一鋤頭一鋤頭地完成了這30平的任務。全挖完時,雙手磨起了許多血泡。而這,僅僅還是一個開始。

第二堂實習課,這位花一般的女孩就與大糞打起了交道。老師讓每個人做一個小溫床,自己挑糞、播種、管理。想要幹園藝,就必須下這種苦功夫。

沒過多久,學校迎來了一比特叫劉佩瑛的女教授。她從美國歸來,把蔬菜水果視作自己家的孩子,每天清晨早早地就到試驗地裏觀察。這些推崇實幹的凜冽校風,把學生們吹得格外堅韌。

1953年臨近畢業時,大家都開始規劃未來,恰好前兩届的畢業生寄回了信,說新疆園藝事業前景大好,還特別缺人才……

23歲的吳明珠,一心想為人民服務,正憧憬著到基層研究果蔬,讓全國百姓都吃上她培育的優良品種。聽到學長們的呼喚,她馬上下定决心,想到“瓜果之鄉”新疆去種瓜。

但她前往新疆的夢想,卻經歷了异常的波折。

先是學校讓她留校任教,校領導親自出馬,邀請她到北溫泉游泳談心。結果反倒被吳明珠的誠懇打動,决定放她飛去。

但西南人事局又不同意,他們按照服務分配的第一志願,把她分到了西南農林局工作……

吳明珠在畢業和同學們告別之際,才與楊其佑正式確定了戀人關係。

楊其佑考上了北京農業大學的研究生,師從著名小麥遺傳育種學專家蔡旭。吳明珠和楊其佑才確定關係就天各一方,雖然不太情願,但絲毫沒有影響兩人的工作和學習。

一年之後,吳明珠被選送到中央農村工作部,奔赴北京,和男友順利會師。

然而,即使是和戀人相見的喜悅,也無法覆蓋她失落的情緒。

三、

得到了無數人夢寐以求的首都公務員職位,吳明珠卻時刻準備著離開北京,理由竟是:“這不是基層,我想到最艱苦的地方放飛夢想……”

她向男友表明了去邊疆的想法,男友表示支持:“農業專家當然要紮根於土地,才能够有所成就。”兩人就商量說,無論誰先得到基層的工作,對方都要全力支持。

沒過多久,吳明珠還真等到了機會。

1955年,新疆領導專程跑到中央要幹部,特別指出新疆日照充足,降雨量少,簡直就是甜瓜的天堂,需要園藝方面的人才。

新疆領導說的甜瓜,就是哈密瓜。吳明珠聽說後,立即向領導申請支援新疆。經過她的軟磨硬泡,領導終於準予了。

臨行前,她回到家裡,見到了闊別6年的父母。父母都高興得喜笑顏開,卻突然被女兒要去新疆的消息給搞懵了。

媽媽還以為她做錯了事,要不然好端端的,怎麼就從首都北京調去偏遠的邊疆呢?

吳明珠好一番解釋,才打消了父母的疑慮。此後幾天,媽媽變著花樣地為女兒做飯改善伙食,並堅持到火車站送她。

吳明珠安慰媽媽說:“你可以送我上火車,但有個條件……請您不要哭!”結果,媽媽真的沒哭,但回到家後,足足在床上躺了3天。

而到達新疆的吳明珠,依然沒有安分。因為她被分到了烏魯木齊地委農村工作部……依然不够基層。數次考察後,她就把目光鎖定在了最基層的鄯善縣。

1956年,又經過軟磨硬泡,26歲的她終於調到了鄯善縣的農技站任副站長。這個縣知名度很低,但它的大哥吐魯番很有名,它的旁邊還有個藝員——火焰山。

由於日照極其充足,夏季最高氣溫逼近50℃,甜瓜們都把這裡當成了聖地。甭管是狂放型、妖豔型、靦腆型,還是沒事找抽型的……各類型的瓜都有。

這下子,吳明珠才心滿意足。這麼多的瓜,許多連名字都沒有,實在是“瓜生憾事”。為了彌補這些遺憾,26歲的吳明珠開始了在灼熱陽光下的漫漫征程。

她想去拜訪所有的瓜果,然後歸納整理,找出優良的品種培育。但首先,她需要克服3個難題。

四、

這3個難題就是:她要學會種瓜,學會維吾爾語,還要說服自己的胃。

來到鄯善後,身為技術員的吳明珠不僅要搞研究,還要響應黨的號召與農民衕誌吃住在一起。

初次見面,熱情的農民端來了手抓羊肉招待她。吳明珠才吃一口,胃部就開始拼命抵抗膻腥味的入侵,她趕緊跑到門外把羊肉吐了。

作為南方靚女,她從小吃魚蝦長大,實在受不了這種味道。但她又不忍說出真相,於是擦乾眼淚,像沒事人一樣繼續吃著羊肉。

晚上睡覺時,由於夜裡很冷,農民給她選了一個最熱的炕頭。但越熱的炕頭,就越受蝨子的歡迎。

秋刀魚的滋味,猫很想瞭解,熱炕頭的滋味,蝨子也很想瞭解。吳明珠被這群蝨子咬得全身發癢,根本睡不著覺。

等到白天的時候,吳明珠又和農民們一起勞動。饒是她在學校實習過,初次幹農活還是累得渾身無力。更要命的是夏天的來臨,有次她在地裏鋤棉花,當天的氣溫高達48.1℃……

但吳明珠的字典裏根本沒有“退縮”二字,她不僅適應了羊肉和蝨子,無懼高溫下的各種農活,學會了種瓜和維語,甚至點亮了騎馬、趕毛驢、修播種機等技能。

鄉親們看這個身高只有1.55米、體重還不到40公斤的靚女這麼能幹,就給她取了一個美麗的名字“阿依木汗”,這在維語中是“月亮”的意思。

當她騎馬賓士在戈壁灘上的時候,心情無比暢快。男友的到來,則讓她更加暢快。

1957年,楊其佑即將研究生畢業,學習了一身種植小麥的本領,導師挽留他當助教,母校西南農學院也邀他回去工作。但他畢業之後就跑到了烏魯木齊的新疆大學,踐行了全力支持伴侶的諾言。

當時,新疆大部分地區是不適合種植小麥的,這意味著往後餘生,他不可能取得任何成果。但他毫不在乎,迫不及待地尋找兩年未見的女友。

1958年春節,兩個人買了50塊錢的糖,在鄯善縣舉行了婚禮。鄉親和同事們唱唱鬧鬧著賀喜。他們借了一間房,又借些桌布和窗簾,裝扮成了甜蜜的洞房。

花有清香月有陰,春宵一刻值千金。可惜夫妻倆才結婚兩天,第三天就要分離。

五、

3月是種瓜的時節,吳明珠要去吐峪溝蹲點,指導農民種瓜,並收集整理甜瓜的資源。

吐峪溝位於火焰山的中間,入夏後走廊的溫度高達51℃,連蠟燭都熱得彎腰喘息……

她帶著水、饢、鹽這三件必需品,頂著風沙烈日,在飛鳥也不願停留的戈壁沙漠遊走,四處打聽優質的甜瓜。只要聽到好瓜,不管路程有多遠,她也要買回來種下研究,錢包時常因為買瓜而乾癟。

結束了白天的忙碌後,她想在晚上整理資料,但熱彎的蠟燭無法點燃。為了把晚上的時間也利用上,吳明珠想了個土辦法。

她先把蠟燭粘到瓷碗底部,再把碗扣在盛有井水的臉盆裏,水淹至蠟燭的半腰。果然,上半截蠟燭保持直立,能够被點燃了!

正當她夜以繼日地研究時,突然噁心嘔吐,鄉間醫生一把脈,才發現她懷孕了。大家都覺得吐峪溝氣溫太高,勸她回農技站好好養胎。

但此時正是普查品種的好時節,倘若回去可能會耽誤一年時間。吳明珠就對縣委領導說等兩天,結果愣是又拖了6個月,直到臨產前,她還在地裏普查……

回到農技站沒多久,兒子就呱呱墜地。由於他出生在夏日炎炎時,吳明珠就給他取名為“楊夏”。她的媽媽火速從老家趕到了鄯善縣的農技站,照顧著女兒和外孫。

由於吳明珠工作盡職盡責,縣委任命她為農技站的站長。媽媽擔心影響到女兒的工作,就帶著外孫返回了老家。

吳明珠當然捨不得兒子,但普查工作才開始,而且南方的條件更好,所以也只能忍痛割愛。沒有了後顧之憂,她更加心無旁騖地投入到了工作中。

後來,她又生了一個女兒,坐完月子後她就趕回了實驗基地,將女兒也交給了父母和哥嫂照顧。由於長年見不到媽媽,兩個孩子直接喊舅舅舅媽為爸爸媽媽……

1960年的夏天,吳明珠聽說在幾百裡外的底坎兒鄉,有一種名叫“阿依斯汗可口奇”的甜瓜超級甜。

她馬上帶著同事從縣城步行啟程,先是穿過了熱浪灼人的火焰山,然後又置身於地表溫度最高時達到81℃的大戈壁。

這地表溫度是什麼概念呢?毛驢不敢下蹄,雞蛋埋在沙子裏很快就能煮熟。而且大戈壁的夜晚有狼群出沒,幸好他們遇到了一個燒窯的老鄉,躺在氈毯上睡了一宿……

在跋涉了近3天后,他們終於到達了底坎兒鄉,找到了一顆“阿依斯汗可口奇”。當他們收完種子後,還意外地發現了一種軟香的甜瓜。

他們高高興興地抱著瓜往回走,本來走著就很累,抱著瓜就更累了。吳明珠突然靈機一動:我們只要有種子就行啊……於是兩人迅速吃光甜瓜留下了種子,這才恢復了點體力。

這兩顆瓜,經過吳明珠之手,正式開啟了它們的星辰大海。

六、

那顆意外發現的瓜,由於口感綿軟香甜,特別適合牙口不好的老人吃,故名“老漢瓜”,也叫“一包甜”。

那顆艱難找到的“阿依斯汗可口奇”更是了不得,它就是大名鼎鼎的“紅心脆”。後來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中國時,“紅心脆”成了指定招待的水果。

尼克森初次品嘗時很矜持,但咬第一口就愣了一下,隨後再也顧不上吃態,幾個保鏢更是大快朵頤……

有了美國總統的“代言”,“紅心脆”很快紅到了美國和歐洲,暢銷海外數十年。

1962年底,32歲的吳明珠與同事們一起,走遍了300多個生產隊,燃燒了近萬根蠟燭,書寫了500多萬字的資料,才最終整理出44個地方品種和1份野生甜瓜。

這是新疆建立的第一份甜瓜檔案,挽救了許多瀕臨絕跡的品種,更為育種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我們現在吃到的甜瓜,要麼在這些品種中,要麼是這些品種的後代。

育種工作非常枯燥勞累,必須每天逐個給花授粉並觀察記錄,需要堅持8-10年,才能培育出一個新品種。

後來,為了加快育種的速度,吳明珠在1973年開闢了第二戰場,跑到冬天也溫暖的海南三亞崖城,建立了“南繁北育”基地。

“南繁北育”基地的條件十分糟糕,當時當地百姓還沒有種菜的習慣,他們只能吃部隊的壓縮蔬菜。住在簡陋的乾打壘房裏,沒有廁所,更沒有洗浴條件。

團隊成員曾經吐槽:“一般人在這裡住3天就想走,住一周脾氣就會壞,住3個月一定會瘋掉!”

但吳明珠卻知苦不苦,樂在其中。每年春夏在新疆,秋冬飛海南,像候鳥一樣來回遷徙,研究出了一個又一個勝利的果實。

前面提及的“紅心脆”,雖說“甜過初戀”,但也有個缺點,那就是不好看。既沒有漂亮的紋理,膚色也有些黯淡。

為了改良“紅心脆”的外觀,吳明珠從1965年起就研究雜交培育。她將“紅心脆”與“花皮金棒子瓜”雜交,歷經11年的反復試驗,才在1976年初步培育出了顏值與口味俱佳的新品種“含笑”

這是新疆出現的第一個雜交甜瓜,自上市後就飽受青睞。此後她又致力於解决更覈心的問題:新疆甜瓜適應性與抗病性差的問題。

她創造性地提出了遠生態育種的方案,把“含笑”與美國的甜瓜雜交,然後又進行多親雜交,歷經8年時間,才在1983年培育出了甜瓜中的霸主——“皇后”

“皇后”不僅口味正,長相好,還具有很强的適應性與抗病性,很快成了新疆甜瓜的主栽品種,更成了後來許多甜瓜的親本源頭。

她還將“含笑”與日本的甜瓜雜交,成功培育出了“瓜中雙姝”:“鬱金香”和“芙蓉”

並打破了“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的地理隔離,以興建大棚無土栽培的新模式,使東南沿海地區也可以種植新疆甜瓜。

為了填補中國沒有優質晚熟瓜的尷尬,她還培育出了晚熟的“小青皮”“黑眉毛”“密極甘”,讓大家在冬天也能吃上甜瓜。

而她在另一個領域的貢獻,則更是造福了無數吃瓜羣衆。

七、

1979年,吐魯番地區設立了西瓜甜瓜常規育種課題組。此後,經多年反復試驗,吳明珠團隊終於在1983年,培育出了兩個西瓜的優質品種:“火洲一號”和“伊選”

一年之後,吳明珠又再次帶領團隊,成功培育出了“早佳西瓜”。由於是在1984年的第24組試驗中培育的,所以這個瓜學名為“早佳8424”

沒錯,它就是風靡全中國,尤其上海市民最愛的“8424”,以“皮薄、肉脆、汁多、糖度高”而聞名於世。後來許多著名的西瓜品牌,都與它有著很近的“血緣關係”。

但正當她在事業上高歌猛進時,1985年底,楊其佑查出癌細胞擴散,胃癌已到晚期……

自從1958年結婚後,兩人就聚少離多,一兩個月才能聚上一次。為了照顧奔波忙碌的妻子,楊其佑毅然從新疆大學辭職,調到了小小的農技站工作。

他精通英語和俄語,還擅長遺傳工程學,是整個農技站學歷最高的人,被大家稱為“洋博士”。

但他身上沒有一點傲氣,幫鄉親們修水渠、搞食用菌、挖坎兒井,還為同事們翻譯國外期刊的資料。有時候吳明珠忙得沒時間授粉,楊其佑二話不說就跑到三四十公里外的瓜地幫忙。

當妻子下鄉時,他只要有好吃的,哪怕只是油炒麵和炒鹹菜,都會托人帶給妻子。還會先把麵條擀出來晾乾,等妻子回來時為她下麵。

而他自己,經常沖苞米花為飯,以醬油加水為湯……長此以往,身體怎麼得了?

看到被癌症折磨的丈夫,吳明珠心中充滿了悔恨,她埋怨自己頻繁下鄉,沒有照顧好他

但躺在病床上的丈夫,卻笑嘻嘻地伸出了3根手指。吳明珠問他什麼意思,丈夫說恭喜她“三連冠”——“含笑”“火洲一號”“伊選”,都通過了品種審定。

1986年4月,楊其佑已經無法下床,但依舊不忘囑託妻子:“好好休息,好好吃飯……”

吳明珠滿懷愧疚地問他有沒有後悔。因為她,他來到了新疆,基本是放弃了自己的事業……楊其佑的回答卻出人意料。

八、

生命的最後時光,楊其佑對愛人笑了笑,說:“這是我們共同的事業,我無怨無悔。”

丈夫去世5天后,吳明珠就回到了新疆農科院,輾轉於海南和新疆之間,更加忘我地工作。因為她覺得只有幹兩個人的活,才能對得起丈夫。

進入90年代,吳明珠培育出的甜瓜,已經覆蓋了新疆主要商品瓜區的80%。而“伊選”和“早佳”兩個西瓜品種及它們的後代,更是在大半個中國種植……產量上來,中國人吃瓜,價格自然就便宜了。

1993年,美國加州成功引進了吳明珠培育的酸甜口味的黃皮甜瓜。這是中國甜瓜首次在海外成功種植,當她在美國年會上宣讀論文的時候,有人興奮地喊她為“中國瓜王”。

她把這些好消息都一一分享給另一個世界的丈夫,感慨受之有愧。但世人皆知,她當得起這個稱號育種工作需要堅持8-10年,才能培育出一個新品種,大多數同行能培育出兩個就不錯了,而吳明珠,卻培育出了28個經國家審定的優質瓜種……

1999年,69歲的吳明珠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成了唯一一比特培育西瓜和甜瓜領域的院士。

2002年,為了表彰吳明珠的卓越貢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獎勵她50萬元。她轉手就揮霍殆盡——一半給了課題組,用於培育工作,另一半分給了同事們。

兩年後,她還和同樣74歲的老同學袁隆平一起,被海南省三亞市授予了“榮譽市民”的稱號。這是因為,兩人的研究生涯裏,每年都有一半時間呆在三亞的田間,而且貢獻巨大。

袁隆平被稱為“中國雜交水稻之父”“終結饑餓的人”,而吳明珠則被稱為“中國瓜王”,幫助億萬中國人實現了“吃瓜自由”。

2017年,已經87歲高齡的吳明珠,才退休離隊,兒子楊夏把她接到了重慶養老。

以前,兒子對她有很大怨氣,女兒也頗有微詞:“媽媽的孩子是瓜,她不管我們,我們也不想她。”伴隨著年齡的增長,兒女們終於理解了媽媽,兒子楊夏在21歲時才改口喊媽……

勞碌一生,吳明珠終於和孩子團聚,享受難得的天倫之樂。但萬分可惜的是,她患上了阿爾茨海默病,記憶變得混亂,連人都不認識了,甚至把女兒都忘了。

但是,有一件事情卻深深地盤踞在她的腦海裏,怎麼也揮之不去:有時,她忽然急著想出門,念叨著瓜該授粉了……

猶記當年,一個頭髮烏黑的女子,每天7點前到達瓜地,在火焰般的烈日下小心地蹲著給每朵花授粉,逐個觀察記錄每一株的變異情况,直到晚上10點多才回家……

這種工作不是暫時性的,一天也不能懈怠。許多人蹲上一會兒就受不了,而吳明珠蹲了50多年,昔日的“青絲落玉簪”,變成了“人間雪滿頭”。

為什麼西瓜和哈密瓜那麼甘甜?因為有人替我們吃盡了其中的苦和酸。

我見西瓜皆憨笑,西瓜見我應如是。勺子舀起西瓜,一口忘記炎夏。而有些人,希望你永遠不要忘記她:伊人吳明珠,用生命愛著瓜!

寫文不易,點個“”或“在看”唄,謝謝。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