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圖:李晗
北斗導航采棉機成為兵團棉花採收的主力軍,圖為三師四十九團十三連職工機械採收現場。奉正雲/攝
一師十團打造北國江南小城鎮,圖為遊客正在翠湖雅居社區遊玩。馬萬寶/攝
邊境線上,三師托雲牧場二連職工一邊放牧,一邊巡邊,忠誠履行兵團屯墾戍邊職責使命,圖為職工在進行日常訓練。奉正雲/攝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成立於1954年,為了履行屯墾戍邊職責,百餘農牧團場如珍珠般鑲嵌在塔克拉瑪幹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和新疆千餘公里邊境沿線。67年來,324萬兵團人克服罕見的生存、生產困難,從昔日以開荒種地、發展農業為主,到如今城鎮化、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
其中,在自然環境惡劣的天山以南,環塔克拉瑪幹沙漠共有4個南疆師團——第一師阿拉爾市、第二師鐵門關市、第三師圖木舒克市和第十四師昆玉市。兵團通過差异化、精准化傾斜政策,引導產業向南疆集聚,推進南疆兵團城鎮化建設。
---------------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專業畢業生阿曼古·阿不都明决定回鄉工作。
“以前上高中時,圖木舒克在我記憶裏就是被棉花地包圍的一個小城市。”2020年7月11日,接到新疆粵通實業有限公司的入職通知後,阿曼古·阿不都明把地址輸入導航前往公司的路上,正在開發建設的永安壩工業園、唐王城工業園、達阪山工業園等,讓她驚訝不已,好似發現了新大陸。
“翻看一些組織的崗位招聘錶,有的要求研究生學歷,家鄉的大發展不僅讓我找到了滿意的工作,甚至給我帶來不努力會被淘汰的壓力!”阿曼古·阿不都明如今是公司總經辦助理和團支部書記,她說回家工作的感覺很好。
如今,加速發展的南疆師團,一批批和阿曼古·阿不都明一樣的新一代有志青年,接過了老一輩軍墾戰士手中的接力棒。
屯墾戍邊,後繼有人。
從戈壁荒原到人才高地
圖木舒克,維吾爾意涵為“鷹面部突出的地方”。位於塔里木盆地西北邊緣,北鄰阿克蘇,西鄰喀什,是古絲綢之路必經要道。
該市東城工業園新疆方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正在建設新廠房。作為南疆首家高科技獸用疫苗企業,按照計畫,半年後將生產口蹄疫合成肽疫苗等重大動物防疫病疫苗,推動南疆及邊境地區動物防疫防控和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
園區引進的高科技企業給疆內外青年帶來了機遇。
36歲的張北鷗生於新疆石河子市,3歲隨父母離開了新疆,在武漢成長、就業。他說,“因為兒時的經歷,我對新疆兵團很有感情。”
囙此,得知總公司要在南疆建廠的消息後,張北鷗立即報了名,成為圖木舒克市一家組裝生產服務器的工廠廠長。從2019年5月項目開工至今,他發現圖木舒克每一天都在變,“人氣旺了,車流大了,落地企業也多了。”
服務器生產車間的技術員李攀是喀什人,今年24歲,是2019年招募的第一批員工,畢業於烏魯木齊市輕工職業技術學院,他說,“培訓的過程一直在重繪我對高新科技的認知,能在家鄉找到理想的工作非常高興。”
瞅准了南疆民用無人機駕駛員培訓考核中心的空白點,曾是高校無人機專業教師的吳一波决定來三師四十四團創業。
他從內地招募了4名飛行教練,成立無人機公司和職業培訓學校,開展民用無人機駕駛員培訓。
吳一波還計畫發展屯墾旅遊,他說,“圖木舒克擁有沙漠、湖泊、胡楊林、濕地、山脈等多元景觀,是打造絲綢之路文化和屯墾文化最理想的場地。”
圖木舒克市達阪山工業園位於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2020年,落戶了20家企業,總投資73億多元。
“新建廠房的位置離達阪山不到5公里,全是高低落差達9米的風積沙丘,團隊年輕人測算過,為了建廠房,光挖出的沙包就達149萬立方米。”新疆唐錦紡織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峰說。
“這是向沙漠要土地、要資源、要效益的生動寫照,是在沙漠上崛起的一座現代化工業園。”圖木舒克工業區管委會主任李萬正說,三師圖木舒克市前期投入7億元對達阪山工業園10平方公里的土地進行基礎配套建設、架設燃氣管線、引水、植樹,開通市區到達阪山工業園的公車線路。
在新疆唐錦紡織有限公司的一個培訓車間,480臺織襪機,150多名員工,日產20萬雙襪子。
李峰說,整個項目還將有21個類似的車間投產。
在三師五十一團六連居民樓一間不足20平方米的房間裏,擺放著縫頭桌、翻襪桌,配有一臺直縫式縫頭機、一臺小型定型機,阿茲古麗·米吉提忙著翻襪、縫襪、定型,每月收入2000元。
這是唐錦紡織結合新疆實際推出的“家庭工坊”項目。以“總部+家庭工坊+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可以就近就地解决居民的就業問題,現時已有22戶63名維吾爾族居民加入了家庭工坊。
看中優質的新疆棉,2015年,總投資27億元的潔麗雅集團新疆新越絲路有限公司在一師阿拉爾市工業區正式投產,涵蓋了從棉紡、織造、染色、整理到高檔毛巾成品的全產業鏈生產。
青年員工艾克拜爾·買合買提是日檢4000多條毛巾的檢驗工,每年的車間技能大比拼,他都能進入前3名。
艾克拜爾·買合買提來自阿克蘇地區阿瓦提縣阿依巴格鄉,月薪水5000元,“在潔麗雅工作4年,我已經攢了10萬元,計畫再幹幾年自己創業開餐廳。”
據瞭解,這家公司現有員工1800餘名,80%為少數民族員工。
南疆師團正在加速發展。兵團統計局發佈,今年前4個月,南疆師市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42.2%,增速快於兵團19.8個百分點。其中,一師阿拉爾市、二師鐵門關市、三師圖木舒克市同比增速均超過40%。
一顆紅棗引發的青年創業潮
從澳大利亞坎培拉的媒體記者,到新疆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十三團的紅棗種植戶,90後兵團女孩趙閆的選擇讓很多人難以理解。
她和兩個弟弟成立了“三顆棗”果品農民專業合作社,她說,“父輩作為兵團的老職工,用鐮刀和鋤頭把戈壁灘變成了綠洲,我們這代新農人要利用手機和互聯網,把綠洲上種出來的家鄉好貨送到千家萬戶。”
阿拉爾是“紅棗之鄉”,全國每十顆紅棗,就有一顆來自阿拉爾。
紅棗產業的擴張,給種植戶帶來效益的同時,也遇到了賣棗難的困境。2017年,由於豐產不豐收,農民虧損,新疆部分地區甚至發生了棗農砍棗樹的事件,紅棗產業亟須轉型陞級。
為了提高紅棗質量效益,帶領農戶抵禦市場風險,全國人大代表尤良英發起成立萬農種植專業合作社聯合社,開展訂單農業。有了收購保障,農戶們更加捨得投入,將原本2米3的行距改成了4米6,一畝地的棗樹砍掉一半進行疏密改造,施有機肥料。
今年5月18日,尤良英還腦洞大開,在十三團舉行“屯墾沙漠一棵樹”棗樹認養項目,認養人每年花費18.8元認養一棵樹齡10年的紅棗樹,不僅可以為它取名、掛上認養牌,還可隨時到現場或通過網絡瞭解紅棗生長情况,實現春看花、夏賞景、秋有果。
據統計,活動當天,共有36400棵棗樹被疆內外愛心人士認養。紅棗成熟後,認養人會收到樹上結出的1公斤綠色無公害紅棗。同時,愛心人士的認養行動也為當地播撒出一片綠色。
阿拉爾市紅鑫源棗業技術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王文傑說,棗樹疏密後紅棗品質明顯提高了,2019年紅棗加工後通貨價平均7元/公斤,2020年紅棗加工後通貨價平均8.5元/公斤,總產值新增30%。
跳出傳統銷售模式,電商成為年輕一代新農人的選擇。
2020年,趙閆創辦了電商公司,僅一家網絡平臺上店鋪的銷售額就達到了3000萬元。疫情期間,她聯合多家電商平臺,在新疆吐魯番市、阿拉爾市十三團和麥蓋提縣舉辦了“直播助農”活動,銷售了100多噸紅棗、核桃。附近連隊的農戶有賣不出去的農產品,都會主動聯系趙閆。
畢業於西北大學的經濟學碩士何軍是阿拉爾聚天紅果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2019年,這家公司建立了該市唯一一家紅棗期貨交割庫。
何軍說,由於紅棗價格波動較大,棗農賣棗缺少價格風向標,紅棗期貨上市後不但能為棗農、貿易商等提供買賣紅棗的平臺,而且有利於引導新疆紅棗產業向標準化、規模化發展。
“花力氣種出好的紅棗,還要有暢通的好銷路,才能讓產業活起來,職工笑起來。”十三團黨委副書記、團長李靜說,近年來,兵團團場綜合配套改革以後,團場和連隊兩委成為服務者,“職工+合作社+企業”模式應運而生,抱團對抗市場風險,生產成本低了,產品效益提高了。
維穩戍邊使命融入兵團人血脈
淩晨,托雲牧場博比揚執勤點,35歲的兩委委員買買提吾斯曼·哈日白克撥通了三連黨支部書記王宇新的電話:“大風把執勤房房頂吹翻了,怎麼辦?”
“趕緊下山,帶護邊員安全轉移!”王宇新既擔心又感動,突發十級大風,14個護邊員,仍然堅守在執勤點。
山坳裏有一間牧民蓋的羊圈,從山頂到羊圈,5公里路程,要走兩個多小時,買買提吾斯曼·哈日白克一行人手挽著手冒著風雪撤到了安全地點。
第三師托雲牧場海拔高度3600-4800米,年平均氣溫為1℃,地處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烏恰縣境內,西北與吉爾吉斯斯坦接壤,邊境線長72公里,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唯一以柯爾克孜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邊境團場。
30歲的王宇新從小在托雲牧場長大,從鄭州一所高職畢業後又回到了家鄉,2015年開始,一直在三連工作。
“護邊員從小生活在托雲牧場,他們祖祖輩輩依山放牧,維穩戍邊使命早已融入血脈。”王宇新說,2018年以前,連隊沒有專職護邊員,牧工放牧就是守邊,一個氈房就是一個哨所。
庫瓦提別克·沙吾提一家三代都巡邊護邊,他說,“爺爺巡邊的時候全靠徒步,爸爸巡邊時靠騎馬,冬天最冷時,爸爸那代巡邊人就把牛羊的毛皮捆在脚上當鞋子穿。現在路修通了,我巡邊是騎機車,比起父輩幸福多了。爺爺說過,守住這裡,就是守住了國,守住了家。”
31歲的雲南昭通人艾永珊是一名退役邊防戰士,2019年12月,他輾轉4600公里,從雲貴高原來到了帕米爾高原的托雲牧場。
近兩年,托雲牧場先後來了40個年輕人,有公務員、西部計畫大學生志願者和三支一扶大學生。為了讓年輕人瞭解兵團“軍”的内容、提升“兵”的能力,托雲牧場開展了“一日護邊員”活動。
托雲牧場邊境執勤營房在海拔3800米以上,煮米飯、下麵條,不管怎麼做吃起來都好像生的一樣。邊境線上,常年大風肆虐,雨雪交加。
參與“一日護邊員”活動的王付訪感觸頗深:“因為海拔高,走到坡度陡的地方胸悶喘不上氣,這樣的路護邊員每天都要走兩遍,平時還要訓練,真不容易。”
艾永珊說,“讓年輕人親身參與一線護邊生活,會讓大家深刻理解一代又一代兵團人維穩戍邊的使命和意義,更好地肩負起這份職責!”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王雪迎通訊員王誠來源:中國青年報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