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作過一首有關隱士的詩,詩中明確告訴了我們,中國古代文人因為隱居管道的不同,大體分為三種隱士。
《中隱》(節選)
大隱住朝市,小隱入丘樊。
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囂喧。
不如作中隱,隱在留司官。
似出複似處,非忙亦非閑。
白居易告訴我們,隱於“丘樊”,即選擇隱居在山水田園之間的隱士,為小隱;隱於“留司官”,即選擇隱居在清水衙門的隱士,為中隱;隱於“朝市”,即選擇隱居在朝堂或者鬧市的隱士,為大隱。
羚羊今天要為諸位看官講述的這位五代十國時期的奇人梁震,就是一比特大隱士。
梁震,隱居在南平國的朝堂之中,他終其一生都沒有擔任過南平國的任何官職,卻被南平王高季興尊稱為“前輩”,奉為南平國上賓,一切待遇等同於南平國宰相,時人稱之為“白衣卿相”。
梁震以隱士之身,卻在南平國做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且在高季興死後,他的兒子高從誨繼位,梁震依然優哉遊哉地在南平國安享晚年,號“荊臺隱士”得以善終,真可謂是一代傳奇。
那麼問題來了,在五代十國這樣風雲詭譎的黑暗亂世之中,梁震是怎麼做到功名與安康同享,厚祿與逍遙齊飛的呢?
諸位看官不要著急,且聽羚羊娓娓道來。
一、半路隱士
梁震,是蜀中邛州人(今四川省邛崍市),祖上未有顯赫之人,於唐昭宗乾寧年間,梁震進士及第,官至工部侍郎,光宗耀祖。
可惜不久之後,唐昭宗被殺,朱溫開啟了篡唐建梁的行程。梁震不願為朱氏後樑王朝效力,於是辭官,打算回蜀地歸隱。
晋梁爭霸使由關中入蜀的道路斷絕,梁震為了遠離戰禍,無奈只有繞道從荊南順長江回蜀地,結果在路過江陵時,被求賢若渴的後樑荊南節度使高季昌强行留在了江陵城中。
高季昌就是高季興,五代十國中南平國的開國國主,初代南平王。他後來為了避諱李存勖爺爺李季昌的名諱而改名高季興。為了方便閱讀,咱們還是以他耳熟能詳的名字高季興來稱呼他吧。
這高季興呢,也是後樑名將天團中的一員,但他出身相當卑微,他早年間是給汴州富豪李讓做奴僕的。朱溫被唐僖宗封為宣武節度使就鎮汴州後,李讓非常識時務,經常給朱溫提供財政資助,朱溫大喜便收這李讓為義子,改名朱友讓(朱溫有四個義子,文謙恭讓,這朱友讓排第四)。
高季興因為經常陪著朱友讓出入,囙此被朱溫得見,朱溫眼光毒辣,認為高季興是個人才,讓朱友讓收高季興為養子,這下高季興順其自然的成為了朱溫的養孫(喚作朱季昌)。這之後他一邊學騎射,一邊在幹爺爺朱溫麾下任職牙將,慢慢積攢軍功,最後做到了指揮使,但一直未在軍中顯名。
《新五代史•南平世家傳》:“高季興,本名季昌,避後唐獻祖廟諱,更名季興。季興少為汴州富人李讓家僮。梁太祖初鎮宣武,讓以入貲得幸,養為子,易其姓名曰朱友讓。”
《舊五代史•世襲列傳》:“梁太祖嘗見季興於僕隸中,其耳面稍异,命友讓養之為子。梁太祖以季興為牙將,漸能騎射。因冒姓朱氏,補制勝軍使,遷毅勇指揮使。”
直到朱溫準備放弃攻打岐王李茂貞的時候,高季興迎來了自己前半生的高光時刻,他力諫幹爺爺朱溫應該持續攻打鳳翔,他篤定岐王李茂貞不過是强弩之末。
朱溫被幹孫子的豪言壯語感動,於是决定繼續攻打鳳翔,結果岐王李茂貞果然如高季興所說,堅持不住,主動與朱溫議和。
李茂貞答應朱溫放了唐昭宗,於是朱溫得償所願,帶著唐昭宗安全遷往洛陽。
高季興囙此顯名,被封為迎鑾毅勇功臣,朱溫還欽賜他恢復高姓。後樑建國後,高季興被任命為荊南節度使,坐鎮江陵城(今湖北省荊州市)。
《舊五代史•世襲列傳》:“唐天複中,昭宗在岐下,梁祖圍鳳翔日久,眾議欲班師,獨季興諫止之,既而竟迎昭宗歸京,以季興為迎鑾毅勇功臣…梁祖令複姓高氏,擢為荊南兵馬留後。開平元年,拜季興節度使。”
當時的荊南久經戰火,十個州府中只有江陵一個州城保全,是個徹頭徹尾的爛攤子,但高季興胸懷大志,求賢若渴,打算恢復荊南往日的繁榮。
這個時候剛好梁震打江陵城路過,高季興早就聽聞過梁震的名聲,於是對梁震百般禮遇,還打算任命他為判官。
梁震心高氣傲,就是因為看不起朱溫篡唐建梁之舉,才辭官做隱士的,這高季興還給朱溫當過幹孫子,梁震更瞧不上他,他許諾的官職,梁震直接拒絕。
但是梁震清楚,荊南百廢待興,高季興正值用人之際,斷不會輕易放他走,萬一惱怒了他,有可能自己遭受殺身之禍,更何况自己如能協助高季興治理好荊南十州,也不算辱沒自己。
於是梁震對高季興提出了自己留在荊南的條件。
《十國春秋•荊南卷•梁震傳》:“吾本山野鄙夫也,非有意於爵祿,若公不以孤陋,令陪軍中末議,但白衣從事可矣。”
白衣從事,就是白身,不任職,梁震的意思就是只做荊南節度使府上的賓客,以賓友的身份幫助高季興,但不擔任任何官職,永遠是客居。
結果這高季興是真的誠心禮賢,毫不猶豫非常爽快地答應了梁震的條件。
自此梁震在荊南紮下根,梁震自稱“前進士”,卻自由自在地出入高府,他依然守著唐朝進士的身份,保持著那份高傲與榮耀。
《十國春秋•荊南卷•梁震傳》:“震常出入高氏門中,自稱‘前進士’。”
無獨有偶,逃離中原的文人不止梁震一個人,高季興於是依葫蘆畫瓢,按照禮遇梁震的方法,還留住了司空熏、王保義等人,組建了荊南賓客智囊團。
這些賓客與荊南的武將們一起輔佐高季興,在他們的努力下,荊南蒸蒸日上,恢復了戰火前的繁榮,梁震也更加安穩無憂地隱居於荊南。
《新五代史•南平世家傳》:“荊南節度十州,當唐之末,為諸道所侵,季興始至,江陵一城而已,兵火之後,井邑凋零。季興招緝綏撫,人士歸之,乃以倪可福、鮑唐為將帥,梁震、司空熏、王保義等為賓客。”
二、先見之明
亂世多變,好日子總是很短暫的。
在朱溫被親兒子朱友珪弑殺後,高季興就明白後樑王朝時日無多,於是開始在荊南招兵買馬、修築防禦工事以備不測。當後樑末帝朱友貞即位時,荊南已經成為後樑王朝在南方的第一大藩鎮,為安撫這一方雄藩,高季興被朱友貞封為渤海王。
在高季興和平治理了荊南17年後,後樑被李存勖所滅,隨後李存勖遷都洛陽,建立後唐王朝,天下易主。
稱帝後的李存勖發佈詔令,要求各地藩鎮前往洛陽朝貢覲見。
高季興害怕自己不去洛陽的話,李存勖就會率軍南下,於是打算動身前往洛陽,以司空薰為首的荊南眾臣都覺得高季興說的在理,唯獨梁震一人公然反對。
《新五代史•南平世家傳》:“梁亡,唐莊宗入洛,下詔慰諭季興,司空薰等皆勸季興入朝京師,獨梁震以為不可。梁震曰:‘梁、唐世為仇敵,夾河血戰垂二十年,今主上新滅梁,而大王梁室故臣,握强兵,居重鎮,以身入朝,行為虜爾。”
梁震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呢,咱們簡略來說就是你高季興作為後唐宿敵朱溫手下的一名舊將(其實含沙射影,你曾是朱溫的幹孫子),李存勖會恨屋及烏,對你痛下殺手的,所以不要去洛陽以身涉險。
結果呢,高季興沒有聽從梁震的勸告,執意前往洛陽。
到達洛陽後,李存勖這個傢伙果然如梁震所說,起了殺機,打算借機將高季興軟禁。
最後是李存勖的謀臣郭崇韜說了一番話才打消了李存勖的念頭,郭崇韜勸諫說高季興是第一個來洛陽覲見的藩鎮節帥,德行無虧,如果强行將他留下,那就會因為留他一人,而使得四方藩鎮離心,得不償失。
《新五代史•南平世家傳》:“季興不聽,留其二子,以騎士三百為衛,朝於洛陽。莊宗果欲留之,郭崇韜諫曰:‘唐新滅梁得天下,方以大信示人,今四方諸侯相繼入貢,不過遣子弟將吏,而季興以身述職,為諸侯率,宜加恩禮,以諷動來者。而反縻之,示天下以不廣,且絕四方內向之意,不可。’莊宗乃止,厚禮而遣之。”
高季興從洛陽出來後,馬不停蹄向著荊南的方向進發。
恨意湧上心頭,李存勖又後悔了,密詔襄州刺史劉訓在中途除之。
高季興歸心似箭,而且留在襄州時,突然心血來潮,預感到了大難將至,這高季興果然有鴻運福通,命中註定成王,管他三七二十一,高季興非常果决地帶著衛士直接殺出關去,打了個後唐守軍措手不及。
在他出關後,李存勖的密詔才到達襄州,這真是千鈞一髮,再晚一步,高季興就要身首異處了。
高季興回到荊南後,抓住梁震的雙手感激道,真後悔當初沒有聽您之言,我差點就回不來了啊。
梁震因這孤獨的先見之明,從此在高季興心中的分量也自然而然地水漲船高。
《新五代史•南平世家傳》:“季興已去,莊宗心悔遣之,密詔襄州劉訓圖之。季興行至襄州,心動,夜斬關而出。已去,而詔書夜至。季興歸而謂梁震曰:‘不聽子言,幾不免。’”
三、智退後唐
高季興回到江陵城中徹夜難眠,一想到差點被李存勖整死,就憤懣不已,於是决定不向後唐稱臣,並命令梁震修國書一封發往洛陽,明言荊南要與後唐隔長江為界。
這回以司空薰為首的荊南眾臣又都覺得高季興說的在理,支持荊南與後唐斷絕往來,這回又是梁震一個人獨自反對,梁震對高季興說,大王如果執意這樣做,必定會引來後唐大軍的征伐。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高季興忘了上次自己沒有聽梁震的話差點沒回來的事情,還是選擇相信司空薰等人的話,下令與後唐斷交,典型的好了傷疤忘了疼。
果不其然,這封國書遞交到李存勖手裡後,李存勖大怒,下令後唐大軍開拔荊南。
旬日之內,後唐大軍兵臨江陵城下,此時高季興正打算率軍出城與後唐軍開戰時,神情嚴肅的梁震來到了高季興的面前,第三次對他進行孤獨地勸諫。
梁震說:“為大王計得,莫若致書於主帥,且以牛酒為獻,然後上錶自劾,如此則庶幾可保矣。不然,則非僕之所知也。”(《十國春秋•荊南卷•梁震傳》)
“不然,則非僕之所知也”,這句話看似平淡,實則暗藏譏鋒,梁震如此聰敏之人,怎會不知,而且梁震自詡“前進士”,往日高傲無比,此時卻自稱“僕”,况且這“僕”字,對於高季興來說是生平最刺耳的字眼。
“事出反常必有妖”,這反常之語,讓高季興振聾發聵,凝望著神情嚴肅的梁震,高季興終於回想起了梁震之前對自己兩次孤獨的勸諫,全都言中。
思慮過後,高季興這回終於放弃了自己的堅持,採納了梁震的諫言,一切按照梁震說的去辦。
一切又如梁震所料,高季興低聲下氣地犒勞後唐軍隊後,後唐軍果然沒有攻打江陵城。
然後高季興上錶自劾,又上貢了些財物,李存勖在洛陽看到高季興跪舔臣服自己的表章時,樂開了花,當即就下令後唐軍班師回朝了。
第二年,李存勖還特意詔封高季興為南平王,兼職尚書令,十國中的南平國囙此得名,高季興至此聞名天下。
梁震三次孤獨的勸諫,無一不中,讓高季興終於認識到梁震之謀遠在司空薰等人之上。
從此高季興對梁震畢恭畢敬,不敢直接稱呼他的名諱,而是尊稱梁震為“前輩”,意與梁震自稱的“前進士”相對應。
四、佐治南平
被南平王高季興尊稱為“前輩”的梁震,終於在南平找到了强烈的歸屬感,於是他盡心盡力幫助高季興佐治南平國,而且高季興對梁震極其信任,什麼事情都讓他放手去做。
囙此南平國所有的軍政要務和總體規劃,大都是出於梁震之手。
梁震沒有辜負所學,也沒有辜負所望,南平國在他的治理下,雖地狹兵寡,卻民殷國富。
梁震也囙此被時人稱為“白衣卿相”、“賽李泌”、“海內大隱”,譽滿天下。
也被網友們妙稱為“南平首席智囊”,聞名五代十國。
西元929年,高季興病故,他在位22年,梁震也平安輔佐了他22年。
相比李存勖的謀臣郭崇韜被猜忌而死,梁震是幸運的。
高季興終其一生,從來沒有對梁震起過禍心,在五代十國這個風雲詭譎的黑暗亂世之中,兩人攜手走過了彼此人生中最精彩的22年光陰。
為南平王與白衣卿相的故事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令人稱奇不已!
梁震也活出了中國古代文人理想的樣子,被後世文人羡慕不已。
大隱士是古代中國文人既要治國平天下,又甘於淡泊名利之複雜心態的外化。
治國平天下的機會的獲得,意味著文人自身理想的實現或部分實現,而淡泊名利,又是文人求得全身遠禍的最好途徑。
而且相較於居於山水田園的小隱,隱於朝堂的大隱能够為文人的生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相較於隱居清水衙門的中隱,隱於朝堂的大隱有著可以幫助文人實現其治國平天下理想的堅實平臺。
囙此歷朝文人對於大隱士都嚮往不已,但是歷朝歷代能顯名又善終的大隱士屈指可數,在亂世中的大隱士更是寥寥無幾,但並非沒有。
你瞧這不,梁震這人他全部都占了,所以他怎能不讓後世文人羡慕呢?
五、隱士歸宿
話說高從誨繼承了父親高季興的王位,成為了二代南平王。
梁震認為他生於富貴,擔心彼此之間不能互相理解,於是請求隱居監利(今湖北監利縣),自稱荊臺隱士,這是從大隱回歸小隱,去往山水田園了。
但儘管如此,他的生活待遇卻不僅不同於那些小隱之人,還超過了隱於清水衙門的中隱之士。
首先,高從誨專門為他造了華麗的荊臺道院,吩咐下人為他準備一切高規格的吃穿用度;
其次,高從誨還常常去看望他,以致於地方官員對梁震隱居之所周圍田地都是重點關注;
再次,高從誨,對於梁震一年四季的賞賜也非常豐厚,逢年過節還額外新增賞賜的額度;
唯其如此,梁震才可能過上逍遙若仙般的隱居生活,梁震也終老於那華麗的荊臺道院中。
在文章的最後,我們用梁震傳世的詩句,來結束他傳奇的一生吧。
荊臺道院(唐•梁震)
桑田一變賦歸來,
爵祿焉能浼我哉。
黃犢依然花竹外,
清風萬古凜荊臺。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