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金門特大發現,部隊採石炸出明朝古墓,出土碑文顛覆歷史記載

福建 122℃ 0
摘要:中國著名歷史學家吳晗曾說:“清人纂修《四庫全書》而古書亡矣!”四庫全書,清乾隆撰,集史大成,為人稱讚。亦有不足,主觀臆斷,粉飾自身,抹黑前朝,篡改歷史,掩蓋事實,假以後人,可氣可歎!大家都知道,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當然了,從古墓中出土的文物同樣也可以幫助我們瞭解古代人們的生活情况,還可以驗證史書上所記載的史事是否正確。因為史書畢竟是人為撰寫,史官難免會受自己的主觀情緒所影響,從而歪曲歷史。

中國著名歷史學家吳晗曾說:“清人纂修《四庫全書》而古書亡矣!”四庫全書,清乾隆撰,集史大成,為人稱讚。亦有不足,主觀臆斷,粉飾自身,抹黑前朝,篡改歷史,掩蓋事實,假以後人,可氣可歎!

大家都知道,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現如今,我們之所以能够瞭解到那麼多古時的趣事,主要得益於古人留下史書,其中包括正史、野史等,都有很高的參攷價值。當然了,從古墓中出土的文物同樣也可以幫助我們瞭解古代人們的生活情况,還可以驗證史書上所記載的史事是否正確。

因為史書畢竟是人為撰寫,史官難免會受自己的主觀情緒所影響,從而歪曲歷史。像司馬遷所寫的《史記》之所以被後世推崇,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正是因為他所撰寫的史事皆有據可證,並非胡編亂造,甚至對他所處的朝代也據實而寫,完全不擔心囙此被當朝統治者所制裁。

可是,有一個朝代就因為多次篡改歷史而被大家所詬病,這個朝代便是清朝。眾所周知,在過去的數千年裏,由少數民族所創建的政權並不多。而清朝作為滿人創建的政權,他們想要更好的統治漢人,自然需要粉飾自己,抹黑上一個朝代,這樣才能被群眾認可。

就像由清代官員所編撰的《明史》,其中有專門為闖王李自成立傳,但有部分描寫卻不正確,有故意描黑李自成的嫌疑,其目的就是為了說明當初滿人進關是為了解救大家,而不是統治大家。除此之外,在《明史》中還有一處明顯的錯誤,聲稱鄭成功將魯王朱以海沉入海中殺死。一直以來大家都相信這個說法,直到在金門發現魯王墓之後才得知事實並非如此。

這件事還得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說起,當時福建金門的構工部隊正好在採石,意外在一塊巨石的前面發現了墓壙,從外觀來看應該是三合土砌成的。其中墓碑高有一米二左右,上面刻有“皇明監國魯王擴志”以及其他碑文。隨著專家進一步研究翻譯碑文,才發現原來魯王的人生經歷與《明史》記載不符。

魯王朱以海是朱元璋第十個兒子的後代,大家從這個封號也可以看得出來,他的封地應該在今天的山東一帶,但為何會被埋葬到福建金門呢?當初,李自成的起義軍勢不可擋,甚至直接攻入北京城內,朱以海為了安全起見便一路南逃。

但是,大家可不要以為朱以海是一個貪生怕死之輩,他在撤到南方之後,還曾積極組織過多次起義活動。根據碑文記載,順治三年他一路來到今天的福建地區。第二年這個人便召集很多複明志士,舉辦了誓師大會,表明自己的心志,絕對不會和南宋一樣偏安一隅。

剛開始,他的起義行動還比較順利,連續收復了周圍不少地區。但儘管在那個時候,他手下的人依舊不合,且不說大家齊心合力,輔佐魯王抗擊清軍,竟然還內訌不斷。原本在兵力方面就相差懸殊,可謂是內憂外患。所以,魯王的部隊很快便被打敗,清軍佔領了福建地區。

沒有辦法,朱以海只能繼續逃亡到舟山,以舟山為大本營繼續培養自己的勢力。但是清軍很明顯不會給他可乘之機,繼續進攻舟山。期間朱以海多次向日本求助都沒有得到回應,而他只能像小綿羊一樣一直被清軍追趕。舟山被攻克後,朱以海無奈前往廈門投奔鄭成功。實際上,朱以海去到廈門之後,受到鄭成功熱情款待,兩人之間並沒有不和,更不會像《明史》中所寫一樣,被其殺害。

至於為何會於金門埋葬,是因為朱以海後來被鄭成功安排在金門定居生活,碑文中記載,一直到康熙元年朱以海才“中痰而薨”。所以說,《明史》中這樣書寫,其目的不言而喻就是為了故意抹黑鄭成功,令後人誤解。相對比之下,清朝統治者便可以借用這件事提升自己的形象,為之後征討鄭成功埋下伏筆。

最後,需要說到的是,事實永遠是事實,即便有意掩蓋、歪曲,但終究有一天還是會被人們發現。俗話常說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我們應該學會正視歷史,尊重歷史,而不是為了某種目的而篡改它。作為新時代的華夏兒女,我們應該更加清楚這一點,只有學會正視自己的過錯,進而才能更上一層樓。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