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雲南的“TA”,“乘坐”神舟十二號上太空了!

云南 91℃ 0
摘要:2020年12月,雲南省人民政府與中國載人航太工程辦公室簽署了《共同推進太空生物科技產業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根據載人航太工程任務為雲南省提供太空搭載服務,積極促進種業創新、推進現代農業發展。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號”成功發射。

6月17日9時22分

承載著中國航太夢的

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

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

中國太空站正式亮相天空

我國的載人航太工程

再次邁出里程碑式一步

與此同時

來自大理的22株菌種

也搭乘神舟十二號載人航太飛船

飛向太空

6月17日,搭載著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新華社記者李剛攝

鮮活菌以其鮮活、優質的特性

作為益生菌代表

被遴選為雲南高原特色優勢物種

進行太空搭載

在太空中

人們將利用航太誘變科技

對其進行育種

並通過研究環境對其菌株特性

及免疫功能等方面的影響

更好的改良菌株

北京时間6月17日,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先後進入天和覈心艙圖源:新華社

本次太空搭載菌種共送樣22株

其中有11株是專利菌種

在太空培植3個月後返回地球

航太菌種將助力中國太空生物工程

為中國益生菌的研究產生深遠影響

而雲南去過太空的

不止這次大理的鮮活菌

自1999年以來

水稻、萵筍、馬鈴薯、滇蘭

咖啡、普洱茶、西南樺、思茅松

天麻、三七、半夏

……

雲南已有多種作物種子

搭乘飛船遨遊太空

其中

水稻、思茅松、西南樺等

部分太空育種成果

已在雲南落地生根

2020年12月,雲南省人民政府與中國載人航太工程辦公室簽署了《共同推進太空生物科技產業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根據載人航太工程任務為雲南省提供太空搭載服務,積極促進種業創新、推進現代農業發展。

跟著小布一起來認識一下他們

觀賞園藝植物種子

2020年5月5日

包括蘭科、菊科、薔薇科

杜鵑花科、唇形科等在內的

392.26克雲南高原特色觀賞園藝植物種子

隨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

一起進入太空

再次開啟新的太空育種行程

此次太空搭載

已是雲南省觀賞園藝植物

完成的第五次搭載

對雲南觀賞園藝太空育種

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花卉研究所自2016年起開展雲南高原特色觀賞園藝太空育種研究,在雲南省太空生物發展促進會的大力支持下,通過中國航太載人辦公室及中國空間研究院平臺,利用實踐十號返回式衛星、長征七號火箭、神州十一號載人航太飛船、天宮二號載人航太飛船、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完成了100餘種共計1111.26克觀賞園藝物種種子的太空育種搭載。

大樹杜鵑

2011年

作為杜鵑花屬中

全球現存最高大的喬木樹種

我國一級珍稀植物

大樹杜鵑的種子搭載

天宮一號衛星升空

科學家希望利用太空的特殊環境

使其更適宜存活和繁衍

大樹杜鵑花盛放(資料圖)圖源:雲嶺先鋒

2016年10月

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

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與太空人景海鵬、陳冬

一起進入太空遨遊的

還有雲南選送的

核桃枝條、烏天麻、睡蓮、甜杏等物種

核桃枝條

甜杏

睡蓮

烏天麻

小布提醒:送上太空的一般為種子或種苗,部分配圖僅為示意圖。

何為太空育種?

太空育種也稱空間誘變育種,就是將種子或種苗送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地面無法類比的環境(微重力、高真空、宇宙高能離子輻射等),使種子產生變異,再返回地面選育新種子、培育新品種。其變異率較普通誘變育種高3-4倍,育種週期較雜交育種縮短約1倍,由8年左右縮短至4年左右。

以雲南特色粳型香軟米“雲粳20號”為例,其千粒重(一千粒種子的重量)為22.03克,從太空回來後,選育出的後代,千粒重新增到28.34克。

除了太空育種“大家庭”外

還有一顆以昆明冠名的衛星

“昆明一號”

於2020年12月22日12時37分

在我國自主研製的新型中型運載火箭

長征八號首飛搭載下

準確進入預定軌道

昆明市科技局表示

“昆明一號”試驗性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後

衛星天線順利展開

衛星對日,收到遙測訊號

實現正常運轉

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該衛星的整體運營由

北京航太雲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負責

現時已獲昆明市政府授權並提供大力支持

該項目依託

昆明祿勸香海航空航太研學基地

利用該衛星提供衛星課程

旅遊指數發佈、環保監測等

各種衛星應用服務

智星一號A星(冠名“昆明一號”衛星)測控現場

載人航太、重型火箭研製、火星探測進展等

備受矚目

中國航太重磅消息頻頻傳出

無不令每一個中國人感到自豪

自豪的背後

是無數航太工作者

努力的結果

這些航太工作者中

有著不少雲南人的身影

他們

也值得我們為之自豪!

2020年11月24日

長征五號運載火箭

托舉著嫦娥五號探測器

從文昌航太發射場點火升空

中國探月再啟“嫦娥奔月”的

浪漫之旅

從西昌到文昌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

探月工程每一次捷報頻傳的背後

都有雲南兒女的助力

來自玉溪的龔建澤,投身航太15年,參與執行西昌發射場航太發射任務110次,現為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技術部測控系統工程師。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成功發射。龔建澤在此次任務中負責某遙測系統的火箭起飛階段跟踪量測任務。他的崗位位於塔架身後的山頭上,是距離“嫦娥”最近的一個量測點號。任務成功前,他們吃住都在點號裏,守著設備直到發射成功才會下山。

“作為首區遙測系統,我們主要負責收集火箭起飛前120s到火箭起飛後100s內的量測數據,傳送至指揮控制大廳,生成火箭飛行曲線,供01指揮員參攷決策……火箭起飛後,我們是最早捕獲目標、提供第一手遙測資訊的人!”談及這次任務經歷,龔建澤滿是自豪,更讓他感動的是任務前下山採購生活物資的故事。

發射前的幾天,他和同事穿著工作服下山,去場區附近的小鎮上採購生活物資。剛到鎮街上,就有好些羣衆跟他們打招呼,問他們是不是發射中心的工作人員。那天早上,很多人就幫著他們買菜砍價、搬東西,說是要間接為“嫦娥”任務做點貢獻。這些話語讓龔建澤感到很溫暖也很自豪,但那以後,他再也沒有穿工作服上過街,生怕給羣衆添麻煩。

來自昆明的仝非,投身航太15年,參與執行西昌發射場110次航太發射任務,現為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技術部測發系統工程師。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號”發射正值祖國61歲華誕,仝非參與負責此次任務的發射場地面設備保障工作。為了確保發射任務萬無一失,他和發射場各條戰線工作者一起凝神聚力、精益求精地投入到任務中。他參與的塔架擺杆試驗、塔吊配重試驗、塔架行走過程監測、整流罩空調試驗等在正式任務開始前就已全部順利通過測試。工作中,他嚴格落實“雙崗四檢查”、“五不放過”,杜絕“三誤”問題,連續一個月“白加黑”“五加二”,為“嫦娥二號”奔月搭建了牢固的天梯,發射場地面設備在任務過程中運行平穩,無一差池。

時至今日,仝非還清晰地記得“嫦娥二號”奔月的那個夜晚,暮色下,崇山峻嶺中,場坪和塔架燈火輝煌,直指蒼穹,像是要把天戳個窟窿。每個人都忙碌、都思索、都關注著任務行程,堅守崗位,“擼起袖子,加油幹”,志在必得。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仝非也在自己的崗位上參與見證著中國航太的創新和突破。

來自玉溪澄江市的張樹磊,投身航太23年,參與執行西昌和文昌兩個發射場航太發射任務95次,現為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技術部工程師,此次“嫦娥五號”任務中負責中心系統工程師團隊任務工作組織計畫的抓總統籌。

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號”成功發射。張樹磊擔任西昌發射場“衛星保障組”組長,帶領團隊對“嫦娥三號”探測器在場區的存放、測試、轉運、加注等工作進行全程保障,是“嫦娥”的全職保姆。

“嫦娥”就像嬌貴的嬰兒,對測試環境的要求就極為苛刻,溫度、濕度、潔淨度都有嚴格的標準。在發射場的每一天都需要精心保障和呵護。作為科技抓總負責人,張樹磊從那年7月一直忙到12月:塔上空調備份系統建設、衛星測試廠房設備陞級、崗位人員培訓考核、試驗文書編寫修改、組織測試和例行試驗……每天早上7點半前,他就會準時地出現在發射場,廠房、塔架、操作間,到處都是他忙碌的聲和影。晚上7點半後,他又會準時地出現在辦公室,忙著處理項目文書和試驗報告。一連幾個月下來,張樹磊就瘦了十多斤。

那一年,張樹磊和另外2名雲南籍航太人護航“嫦娥”的事蹟被《春城晚報》報導後,在彩雲之南引起强烈反響,他們還囙此獲評那一年感動春城人物。收到這個獎時,張樹磊既驚喜又感動,他說:這是家鄉人民頒發的獎,是他收穫的最特別的獎,會一直支持激勵他繼續在航太追夢的道路上奮鬥前行!

來自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鶴慶縣的餘皓,投身航太8年,參與執行西昌和文昌兩個發射場航太發射任務73次,現為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技術部科技處一名工程師。科技處擔負著發射任務計畫協調、組織指揮、質量跟踪,問題處置等一系列工作,任務繁重、壓力巨大,餘皓的崗位被形象地比喻為調度員和大管家,而他的主要任務就是負責組織西昌發射場任務的組織協調保障工作。

2018年5月21日,“嫦娥四號中繼星”成功發射,而餘皓則是此次任務的“首長調度”。航太發射千頭萬緒、風險極高,事事都得處理得有條不紊,處處都得確保不出差錯。每天他必須在上班前把所有問題穩妥處置,確保任務各項測試順利。下班後,還要加班加點撰寫當日工作總結、梳理第二天的任務計畫、安排第二天上崗的車輛人員。“忙得焦頭爛額,每天至少要接上百個電話。不過辛苦的付出獲得了回報,發射任務圓滿成功是對我最大的肯定和慰藉。”餘皓說,那次任務成功後,他才踏踏實實得睡了一個整覺。

來自保山市施甸縣的楊本湘,投身航太27年,參與執行西昌和文昌兩個發射場航太發射任務138次,現為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技術部氣象系統高級工程師,全程參與了西昌發射場歷次探月任務。

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號”成功發射。楊本湘擔任此次任務的首席氣象預報專家。火箭的重要測試和點火發射都受到氣象條件的影響制約,特別是任務進入加注點火的最後關鍵時期,氣象條件就成了火箭能否點火發射的最後一道制約。“嫦娥四號”發射前夕,楊本湘帶領氣象保障團隊精准預報,發出了場區高空風大,可能影響火箭飛行安全的預警。為了不影響點火時間,他根據加班分析實測風數據,憑藉多年預報經驗和扎實的理論功底,將風向偏差預報精度從正負10度提高到正負5度。航科集團根據他所預報的氣象參數,及時調整火箭飛行相關控制參數,將高空風對火箭飛行產生的影響降至最低,最終確保火箭按時點火,“嫦娥四號”安全飛天。

此次“嫦娥五號”任務中,他一邊忙著西昌發射場的任務,一邊會通過視頻連線參與到文昌發射場的氣象會商,在千里之外的西昌,為文昌的任務助力加油。

來自曲靖宣威市的樊晶,投身航太10年,參與執行西昌和文昌兩個發射場航太發射任務50次,現為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技術部氣象系統工程師。

2007年,因為“嫦娥一號”發射的新聞畫面,樊晶種下航太夢想。2010年大學畢業後,他來到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工作,崗前培訓時現場觀看了“嫦娥二號”發射盛况,激發了追夢奮鬥的熱血豪情。2013年,樊晶作為氣象預報員參加了“嫦娥三號”任務,圓了自己的探月夢。2014年,為支持文昌發射場建設,他從西昌調往海南,全程參與文昌發射場氣象保障系統從無到有的建設,也在兩型火箭首飛、“天問一號”等重大任務中不斷礪練成長,成為文昌發射場氣象保障團隊的青年骨幹。

此次“嫦娥五號”任務中,樊晶擔任氣象保障組組長,9月初就住進了發射場,帶領組員開展任務前的準備工作。受全球氣候異常的影響,今年以來文昌場區天氣複雜多變,9月中旬到11月中旬,共有9個颱風影響了文昌發射場,樊晶和氣象保障團隊頂著巨大的壓力,連續24小時輪班,不論雨多强、風多大,他總是沖在最前面,帶領氣象團隊堅守各自的崗位。為長征五號火箭及嫦娥五號探測器進場、轉運、燃料轉運以及燃料加注發射等關鍵節點找到了最佳視窗,最終圓滿完成本次任務氣象保障工作。

部分撰文攝影:何玲陳雲芬趙宜寧張征宇

綜合自人民日報用戶端、央視新聞用戶端、“人民日報”微博、雲南網、“大理發佈”微信公眾號、昆明科創微信公眾號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