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古代“袁隆平”,從國外帶回一根藤,讓中國人口呈爆發式增長

福建 71℃ 0
摘要:《孫子兵法》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這裡面的“祀”,就是祭祀,如何來實現一個國家祭祀的永恒呢?關鍵在於這個國家要一直有人,有大量的人,有了人口,就有了一切。所以古人都會把每個地方人口的增長當作官員的重要考核目標。不過一般情况下,中國人口的規模基本上是穩定的,除非有巨大的技術性突破,才會出現人口的爆炸式增長。

《孫子兵法》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這裡面的“祀”,就是祭祀,如何來實現一個國家祭祀的永恒呢?關鍵在於這個國家要一直有人,有大量的人,有了人口,就有了一切。所以古人都會把每個地方人口的增長當作官員的重要考核目標。不過一般情况下,中國人口的規模基本上是穩定的,除非有巨大的技術性突破,才會出現人口的爆炸式增長。

比如神農氏以前,人們都是狩獵來取食,這就相當於食物的數量取決於動物,如果恰好動物在當地比較少,人就會被餓死,所以那時候的人口很少。等到神農氏發明了農業種植之後,人們開始學會了如何去自己生產糧食,一定程度上“擺脫了”靠運氣吃飯的狩獵模式,人口也囙此而大增,奠定了後面中國人口的規模。

不過到了明朝初年,農業技術發展到了瓶頸期,人口增長也達到了瓶頸期,加上明朝經常出現乾旱,所以老百姓時常有遭遇饑荒的時候。尤其是福建一帶,山多,無法進行大規模的水稻種植,人們的口糧經常不足。

陳振龍,出生於西元1543年,他本來是書香門第,囙此一心考取科舉功名。不過由於屢試不中,陳振龍終終於失去了再次科考的信心,他决定弃儒從商,前往當時得的呂宋也就是現在的菲律賓一代經商,他在那裡發現了耐旱易活的紅薯,雖然他已經弃儒從商了,但是經濟天下,濟世救人的儒家思想並沒有忘掉,他感覺這個作物能够為自己的國家帶來極大的福澤。

於是陳振龍就决定要將紅薯帶回中國,不過過程當中卻遇到了麻煩,當時的西班牙崛起,他們佔領了菲律賓一帶,他們也發現了紅薯這種作物,並且規定任何人都不能够將紅薯帶著離開,否則嚴懲不貸。當時的明朝還很强大,西班牙估計是害怕這種超級大國一旦有了紅薯,那一定會更加强大。

但是這不能影響陳振龍將紅薯帶回去的决心,他决定用個障眼法將西班牙的海關人員騙過去,他將一根新鮮的紅薯藤與一根吸水繩絞在一起,然後用這根“繩子”困住自己裝貨物的麻袋。等到海關人員檢查的時候,他們都只關注麻袋裡面的東西,沒有人會注意到這根捆綁麻袋的繩子上面有什麼問題。

等到出了海關之後,陳振龍趕緊將紅薯藤拿出來仔細的培養,果然紅薯藤逐漸長大了,依靠這一根紅薯藤,陳振龍逐漸培養出了自己的紅薯。是年,正直福建地區大旱,水稻等五穀都歉收,朝廷安排官員來救災。陳振龍吩咐自己的兒子陳經綸向福建巡撫金學曾上書,請求推廣紅薯的種植來緩解灾情。

福建巡撫專門選了一少部分地方對紅薯進行實驗性種植,結果迎來了大豐收,當地的老百姓都囙此而能够吃上了飽飯。於是將紅薯種植推廣到了整個福建省,灾情囙此而得到了緩解。福建人為了感謝陳振龍“偷”來紅薯的活命之恩,福建人專門在當地為他建立了報功祠,後面又修建了“先薯亭”。

得到了紅薯之後,中國的人口數量再一次出現一個增長的小高潮。明朝中期的人口大約是在1億左右,經過明末清初的戰爭减少到只有幾千萬,但是隨著清朝推廣紅薯,人口迅速新增,到了清末的時候爆發式增長到了4億。陳振龍的這個功勞,可以說堪比袁隆平了!

正是:

儒學功名本來空,

科舉終究碌碌終。

陳公偷得番薯種,

造化堪比聖人功。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