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了,不顧父母反對,北大畢業回農村種地的廣東男孩,如今怎樣

贵州 128℃ 0
摘要:“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唐代詩人李紳的一首《憫農》道出了千千萬萬農民的艱辛,農民為了能够獲得好收成,烈日當空,依然在勞作。正是如此,有許多寒門貴子,十年寒窗苦讀,就是為了走出農村,到大城市發展。9年前,廣東男孩鄒子龍,曾經的高考狀元,北大畢業之後,不顧父母反對,放弃了大城市的高薪工作,毅然回珠海農村當農民種地,搞起一片有機農場。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唐代詩人李紳的一首《憫農》道出了千千萬萬農民的艱辛,農民為了能够獲得好收成,烈日當空,依然在勞作。

正是如此,有許多寒門貴子,十年寒窗苦讀,就是為了走出農村,到大城市發展。

可是就偏偏有人喜歡“劍走偏鋒”,與世人觀念背道而馳,從農村走出去,又走回農村。

9年前,廣東男孩鄒子龍,曾經的高考狀元,北大畢業之後,不顧父母反對,放弃了大城市的高薪工作,毅然回珠海農村當農民種地,搞起一片有機農場。

一、農村學霸,偏愛農業專業

1988年8月,鄒子龍出生在廣東韶關市的一個農村普通家庭,雖然家裡不富裕,但是他學習一直很好。2007年,他參加高考,獲得了韶關市高考狀元,考上了中國人民大學,但在填志願的時候,一根筋地寫了中國人民大學的農業經濟管理專業。

當時家人並不理解他為什麼選擇這個專業,但也不瞭解這個專業是幹嘛的,只見“經濟管理”四個字,感覺蠻高大上的,就沒有反對他。

在人大學習期間,鄒子龍沒有讓自己鬆懈,除了上理論課,在圖書館找資料,其餘時間都泡在學院的農園基地裏。

畢業那年,鄒子龍還去北大讀了經濟學雙學位,並通過考試,又被保送回人大讀研究生。

2011年,在畢業前夕,他早已被多家企業看中,但是都被他婉拒了。這一年,他做了一個很大膽的决定,帶著女朋友,拉著3個小夥伴,跑到珠海農村的一個破山頭,開荒種菜。

二、不顧家人反對,如今怎樣

其實當初鄒子龍把種地的事告訴家人時,全家人都圈了,辛苦把他送去讀大書,畢業了竟然回農村種地,這不是瘋了嗎?為此,父母幾個月都沒有搭理他。

但是鄒子龍主意已定,帶著幾個夥伴直奔珠海的一個偏僻鄉村,租下了300畝的山地,創辦了珠海綠手指有機農業園。

種地很苦,但鄒子龍不怕,他說:

“有機農業並不是要回到以前刀耕火種的時代,而是要運用現代科技和管理方法,試圖讓蔬菜的品質回到100年以前的狀態。”

現在,他每天早上7點多,就開帶領員工幹活,打掃猪圈、喂飽雞鴨,然後來到田裡種菜、摘菜。

在他的有機農場,所有的農作物種植都不用噴農藥、施化肥、打激素。為了搞好有機農業,他挖了一個大魚塘養魚,又養了一大批雞鴨,還養了上百頭牛和猪,然後把動物糞便收集起來,就是農作物的有機無公害肥料。

原來農場是一片荒山,沒有水,鄒子龍則引進技術,自己設計了三套獨立的灌溉系統,實現了手機遠程按時控制澆水,省去了很大的人工成本。

同時,鄒子龍採用“社區支持農業”(CSA)的模式,讓社區消費者成為農場的用戶,農場負責耕種和送貨上門。

據瞭解,CSA模式沒有固定的經營“套路”,消費者可以在春耕前預先支付購買有機農產品的費用;也可以成為農場“股東”,一起分攤成本,承擔自然灾害等風險;並且“股東”還可以投入現金,也可以投入勞力,為此每逢週末或假期,許多家長都喜歡帶著孩子來體驗農場生活。

如今,通過這一模式,鄒子龍的綠手指農場有了500多個家庭長期訂單,還有近1000個間斷性的訂單,每年的收入都超過了2000萬元。

而當初反對他種地的父母,已經不再說當農民沒有前途了。

三、結語

鄒子龍用自己所學,肯吃苦,開闢了新的農村天地,他是當代新農人的楷模。

當種地成為一個人心中的詩與遠方,種地就已經不是人們所熟悉的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畫面,而是眼前的雞鴨成群、綠油油的一片菜地、金燦燦的果實掛滿枝頭、日落牛羊上丘隴,宛如陶公的桃花源。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