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萬大軍如何安置?而且是十萬起義部隊,也就是:昨天還是敵人,今天就是成了自己人。
關於新疆和平起義,當時國民黨的部隊,提出了一個要求,那就是十萬大軍的安置工作。
十萬是個籠統的說法,正規部隊是七萬人,再算上家屬的話,數量絕對超過十萬。
本篇文章要介紹的歷史內容,便是這十萬人的光輝歷史。
以筆者本人來說,我最敬佩的三支部隊,便是志願軍、革命军、新疆建設兵團。
且看大漠黃沙當中,國民黨起義將領,如何創造一場場史無前例的人類奇迹。用震撼二字,來形容他們的貢獻已經遠遠不夠,筆者總是將其稱之為奇迹!
閑言少敘,進入正題。
一切的一切,要從1946年的春季開始說起,國民黨八大金剛當中,排名第五的和平金剛張治中,兼任西北行營主任。
國民黨將領陶峙嶽(未來的共產黨開國上將)擔任新疆警備總司令,帶領十多萬人開始治理新疆。
1949年,國民黨敗局已定,新疆十萬大軍準備和平起義,但是此時的陶峙嶽非常發愁,因為起義之後,這十幾萬人該如何安置?江湖說法是兄弟,軍中說法是戰友,歷史的說法就是袍澤。
陶峙嶽在率領部隊起義的過程當中,向革命军提出一個要求,但這個要求沒有談及自己的待遇,而是如何安置這七萬部隊,以及大量的隨軍家屬。
按照陶峙嶽的想法,每人給發遣散費送回老家,可是這樣很容易導致家破人亡,戰友們浪迹天涯無處可去,可如果落戶新疆,這大漠黃沙當中,又無立錐之地。
(陶峙嶽)
革命军的中央軍委,在這個時候做出了改變歷史、更改變新疆的决定,國民黨起義將士,編入我革命军作戰序列,番號是新疆軍區第二十二兵團!
原先的軍隊幹部變化不大,由陶峙嶽來擔任兵團司令的職位,原先的國民黨軍官,非但沒有降職,反而都給晋昇待遇。
之前國民黨一直拖欠新疆部隊的軍餉,革命军代替國民黨補齊,讓所有的將士,都能拿到應有的撫恤(關於此事,後文詳細再說)。
革命军做出這一決定之後,保證了起義將士的凝聚力,除了番號改變之外,其他的變化並不大。
再有就是,前有馬家軍起義投誠的成功先例,馬家軍都獲得了革命军的优渥待遇,而今新疆的這十萬大軍同樣如此。
保證部隊凝聚力之後,中央軍委隨即派遣大量的政工人員,進入國民黨起義將士的各基層連隊。
又從起義的部隊當中,挑選出三四百人,進入革命军的訓練班,集中學習三個月,隨後再編入第二十二兵團當中。
當時最有效的教育管道就是訴苦,大家都說說自己在舊社會,所遭受的欺壓,以至於很多起義官兵,說著說著就哭了出來,痛恨國民黨的獨裁黑暗統治,而今我們都進入了新時代。
我軍派出的指導員,像是親人一樣關懷起義將士,從不打罵和訓斥,言之以情曉之以理,即使到了深夜,都要去看看大家睡得怎麼樣,被褥够不够保暖,夜裡睡覺有沒有亂動。
因為新疆這邊太冷了,誰要是被子沒有蓋好,很容易就會患上感冒。
緊接著,奇迹一般的大生產,便拉開了帷幕!筆者用“奇迹”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且看起義官兵,如何戰天鬥地!
陶峙嶽率領十萬大軍,於1950年3月的時候,迎著漫天雪花,去往北疆的瑪納斯河流域,要在無人區當中,建設鄉村和都市。
到了七月份的時候,所謂的大漠戈壁人類禁區,到處都是建設兵團忙碌的身影。
陶峙嶽率領考察團和勘測隊,來到了石河子地區,目標是在黃沙當中,建設一座城池!
在當時,誰要是提出沙漠當中建都市的想法,會被笑話成異想天開。(今天石河子已經霓虹流彩,繁華如天街)
到了1951年的冬天,第二十二兵團的26師,將一根根原木,從天山帶到了石河子。
既然我們沒有機械化工具,但是可以利用氣候,冬天最不缺的就是冰雪,而冰雪最大的特點就是滑。
六萬根原木,每一根都八米多長,通過滑雪的管道,來到了石河子……
該兵團的多支部隊,好似開枝散葉,又好似遍地開花,運送原木的第26師,目標是建設行政大樓。
而更多的部隊,則是在沙漠當中墾荒,要把無人區改造成良田,從而自己生產糧食,做到自給自足。(到今天,新疆的瓜果糧食,暢銷全球)
文章寫到這裡,筆者想要說一句:十幾萬張嘴,每天都要吃飯,而當時新疆恰恰是窮地方,荒蕪貧瘠都是戈壁,比青海那邊的流放之地更加荒蠻。
我們再看看今天的新疆……這前後一對比,帶給人巨大震撼,而二十二兵團,沒過幾年就已經開始上繳糧食,也就是說完全能够滿足自己,又有大量剩餘。
一句話形容,那就是:人定勝天!!
當然了,建設新疆的時候,空有蠻力是肯定不行的,必須要有科技的配合,以及工業機械的協助。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科學建設大美邊疆。
就拿耕耘機來說,當時可沒少鬧笑話,陶峙嶽自己種過地,所以對於耕耘機非常的期待。
關於如何使用耕耘機,長官和阿兵哥常常爭論,鬧得是臉紅脖子粗,畢竟誰也不懂這新鮮事物。
總之在不斷摸索當中,第二十二兵團在石河子,於1951年的時候,開始實驗性的設定機耕農場,這裡也是該兵團的第一個機械化試點工程。
舉個真實發生的例子:師長說我種過地,戰士說我種地比你多,這時候該聽誰的?那自然要聽農業和機械專家的,關鍵是新疆這地方實在是太大了,而專家又實在是太少。
這樣的案例數不勝數,所以試點工程就顯得非常重要,完全可以將其看成是墾荒學校,培養出大批的人才。
在石河子的試驗工程當中,部隊原先就是起義官兵的生產大隊,陶峙嶽非常重視,每天下地視察,和官兵一起幹活,該嚴肅的時候非常嚴肅,該溫暖的時候又非常溫暖,在艱難困苦的環境當中,不論職位高低,大家一起討論,如何開展大生產。
別看陶峙嶽戎馬一生,是近代歷史的百戰名將,但他是真正赤脚下過田的。
第一次播種的時候,部隊决定學習本地人的做法,把種子撒進地裏。
陶峙嶽對此嚴肅責備,咱們用的是機械化,撒播依舊停留在原始社會當中,這哪裡能適應當前的形勢呢?
隨著內地送來的耕耘機越來越多,陶峙嶽趕緊開辦培訓班,之前試點工程當中的學生,僅僅一年的時間,就變成了老師。
到1953年的時候,上千名耕耘機操作員,活躍在大生產的運動當中。
到此時回過頭來,再看1950年的試點工程,因為不會操作機械,所以犯下了許多幼稚的錯誤,那時候相互之間吵著吵著就動手開練,而今當成了笑話,茶餘飯後常常提起,這三年的變化,實在是太大了。
說完石河子這一局部,再說更加廣大的瑪納斯流域,當初剛剛去的時候,放眼望去都是荒地,只有野駱駝才能勉强生存。
第二年的時候,棉花畝產區區五十斤,那邊的土地需要養,三年之後畝產四百斤。到今天的時候,新疆棉花已經享譽全世界!
曾幾何時河南是紡織大省,到今天河南已經很少看到棉花,因為中原沃土的棉花,在新疆“無人區”的棉花面前,毫無競爭力可言。如果這都不能稱之為生產奇迹的話,放眼全世界的生產建設,有誰能比?
當時歐美的專家早就說過,石河子自古以來不適合棉花生存,於是請來了蘇聯專家,名叫迪托夫。
老大哥的專家,帶著中國考察隊,經過詳細的調查之後,說可以保證四百斤的畝產,緊接著便是各種培訓班。
當初抗日戰場的指戰員,紛紛進了棉花培訓班,鑄劍為犁建設新疆。
陶峙嶽司令員,給每人都下了任務,想想當年血戰小鬼子,就把大漠黃沙當成敵人。
在惡劣的氣候環境當中,第二十四團的官兵,畝產超越平均值,高達四百一十六斤!!
之前的師長和軍長,而今和戰士們同吃同住,大家進了各種生產培訓班之後,就不要再論軍銜,我們都是同學。
知識份子尤其是農業專家,成了大家的中心,有一比特師長說:“在這次的戰役當中,專家才是指揮,我們都是衝鋒陷陣的尕娃!”
環境差不差呢?那實在是太差了,風力和海邊一樣大,夏天和熱帶一樣熱,冬天更不用說,霜雪是新疆的主題。
最大的“敵人”是那貧瘠的土地,戰士們省吃儉用,將各種物資優先供應教員,以至於來到新疆的專家紛紛立下軍令狀,自己只會被抬著離開新疆,絕不會走著離開!
前文說過“圓木滑雪”的事情,而負責城市建設的,便是我們的趙錫光將軍,正統講武堂軍校高材生,參加過北伐、抗日、解放……一系列的近代戰爭。
趙錫光是雲南人,從水鄉澤國來到這大漠戈壁,是新疆的起義領導人之一,將自己的心血,都傾注給了石河子。
每天淩晨2點睡覺,7點又準時起床,標準的戰爭起居,一天睡覺的時間很短。
原木滑雪固然艱難,更艱難的是如何建設,在缺少大型機械的情况下,在那貧瘠的環境當中,用了一年多的時間,一座四層辦公樓拔地而起!
有句話是“萬事開頭難”這句名言,用在這座辦公樓身上,太合適不過了。
(辦公樓竣工)
對比前文的“機耕試驗區”而這座辦公樓,又何嘗不是“建設大學”呢。
參加建設的人員,之前都是學生,工程竣工之後,搖身一變就是老師,開始建設各種兵營、醫院、食堂……
趙錫光雖然沒有挺到授銜那天,但筆者更願意將其稱之為將軍,他本來就患有嚴重的胃病,醫生讓他注意飲食,但在這石河子建設的關鍵時刻,焉能開小灶?
等到了1954年,醫院建成之後,趙錫光將軍的生命,已經走到了盡頭,其實他很想回到雲南看看,只可惜身體不允許……最終陪伴著大漠黃沙,長眠於風雪塞外。
對於第二十二兵團來說,日復一日的三大主題就是建設、生產、學習……
到1954年的時候,第二十二兵團,連同其他幾個軍,改名“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直到此時,陶峙嶽懸著的一顆心完全放下,他大喊:太好啦!太好啦,哈哈哈哈……
之所以如此激動,是因為中央軍委承諾過的,會給予起義將士妥善安排,到今天十萬國民黨起義官兵,總算是有了歸宿。
這時候,又一個大問題,擺在了陶峙嶽將軍的面前,當年抗日戰爭的時候,很多還是娃娃兵,現在都已經三十多歲了,沒有媳婦怎麼成?
尤其是我黨的王震將軍,對於此事非常重視,認為解决官兵的終身幸福問題,事關新疆建設的根基。
(王震將軍)
有了老婆才有家,有了孩子才算是紮根新疆,為了軍墾事業的未來,王震隨即跑了一趟北京。
緊接著,便是大量女同志支援新疆,將青春奉獻在黃沙當中,將大好的年華,奉獻在塞外風雪當中。
尤其是湖南那邊,也就是陶峙嶽的老家,更有著名的“八千湘女上天山”的歷史盛景出現。
除了內地來的靚女之外,還有就是組織單身的戰士們,回到故鄉相親,解决終身幸福問題,之後再回到建設兵團繼續為大美邊疆而努力。
但是!有個前提,必須要自由戀愛,這個紀律是誰也不敢違反的。
戰士們的家庭問題解决之後,接下來就是開辦學校,尤其是小學一年級,更是重中之重。
到了1956年的時候,建設兵團的壯士們,絕大多數都已經成雙成對,徹底解決了婚姻問題。
曾經的黃埔軍校英傑,而今在戈壁當中,成為邊境建設的一塊鐵磚;曾經的保定軍校帥才,成為邊境建設的柱石。
所有的起義將士,在待遇方面都非常滿意,他們心中的顧慮蕩然無存,猶如一根根鋼釘,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祖國邊防。
到了1955年的時候,陶峙嶽將軍獲得開國上將軍銜!雖然說他在解放戰爭當中,並未指揮部隊衝鋒陷陣,但是他在新疆建設當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文章寫到這裡,且看起義將士對王震將軍的回憶:
陶峙嶽回憶王震的時候,他說:“王震對我的思想改造影響最大……”
陶峙嶽說自己準備起義的時候,內心是非常衝突的,可是王震去了迪化之後,先說軍人守土有責,稱讚了他們為新疆邊防做出的貢獻。
陶峙嶽說:“新疆是我們中國人的新疆,我自己粉身碎骨無所謂,可是十多萬的官兵,守衛邊疆抵抗列强,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我希望官兵都能够的道妥善安置……”
為什麼陶峙嶽會無比感激王震呢?因為如果沒有建設兵團,如果沒有王震的帶領,他們那十幾萬人,非亂套不可。
天大地大無處可去,而王震帶領著起義官兵,直接將新疆建設成美好家園,在戈壁當中紮根!
談起戰士們的婚姻問題,陶峙嶽說幫助單身的官兵成親,能讓我們安心紮根邊境,大家搞建設生產的時候,就更有力氣幹活,對未來更加期待。
以筆者本人來看,王震將軍不僅戰場指揮出色,在攻心戰方面更是優秀,尤其是前文說過的軍餉問題,王震得知這些阿兵哥,被國民黨拖欠了三個月的軍餉,直接代表共產黨補齊!
單單是這一措施,就已經感動了大多數人!這才是真正的王者之師,軍事上讓敵人膽寒,政策上讓起義官兵感到溫暖,兩手都在抓,兩手都很硬!
這也是王震將軍,能够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的原因之一,單單是對新疆十幾萬起義官兵的妥善安置,就足够名垂青史,成為世界軍事歷史當中的經典案例。
忘記說了,1955年授銜的時候,王震獲得開國上將軍銜!
陶峙嶽肯定感激萬分,多次在回憶錄當中提起王震,他說補發給我們軍餉,這是史無前例的大手筆,感動了太多太多人。
眾所周知,王震是出了名的“農民將軍”“工人將軍”例如在生產建設當中,有一比特“小老頭”來到工地,和戰士們一起拉大鋸。
忙了半天之後,老頭就問對方:“你看,我拉得怎麼樣呀?”
那戰士就說:“嗯,小老頭可以呀,你拉鋸還挺不錯。”
殊不知,這所謂的“小老頭”就是大名鼎鼎的王震將軍!
這樣的例子,在王震將軍的身上,發生過一次又一次,尤其是修鐵路的時候。
所以,陶峙嶽在回憶王震的時候,說:“王震衕誌的作風,對我的思想改造影響最大……”
以陶峙嶽為首的十萬起義官兵,最感激王震的地方,那自然是“建設兵團”的成立。因為在他們看來,該兵團成立之前,大家幹活是為了表現,而今兵團成立之後,起義官兵真正有了歸屬感,把新疆當成了自己的家園。
鑄劍為犁的典故,放在新疆起義官兵的身上,再合適不過了。
在內地這邊,對於王震將軍的印象,大概是一條條四通八達的鐵路;可是在邊境建設當中,王震將軍代表的是希望,代表的是曙光。
最簡單的案例,以前當地人只能吃羊肉,或者說對蔬菜和糧食,沒有什麼概念,所以平均壽命很低,基本上四五十歲就已經極限。
到今天,平均壽命72.35歲!尤其是像筆者本人去過新疆,大家對王震的印象,就是兩個字:希望!!
(前面的光頭老者,就是王震)
文章寫到最後,簡單說一說新疆的近代史,估計各位讀者對於新疆歷史,多數都比較陌生。
如果用一句話形容書裡的內容,就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
書中有三代新疆王,第一代是北洋軍閥楊增新,此人堪稱千古功臣。
如果沒有楊增新,可以說就沒有今天的新疆,在民國初那幾年,西域被強敵環伺。袁世凱認為新疆要遺失,孫中山也認為保不住,國際上都認為新疆要被列强瓜分。
可是楊增新帶著部隊誓死反抗,猶如一塊壓艙石,一舉穩定了新疆!
新疆的戰畧位置太重要了,楊增新被暗殺之後,第二代新疆王是金樹仁登場,此人的能力跟上届相比,只能說一般,但要是跟內地的軍閥相比,那絕對不差。
金樹仁被暗殺之後、第三代新疆王是盛世才,登上了大漠黃沙的舞臺,此人非要把新疆送給外國不可。
楊增新和金樹仁時期,世界幾大列强只能看著新疆乾瞪眼,結果盛世才卻讓外國軍隊、開進了新疆省會……
所以筆者才說,包爾汗那本書的內容,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
楊增新絕對是邊疆梟雄,金樹仁算是邊境中等梟雄,關於盛世才算什麼,就讓各位讀者去評估吧,至少盛世才老鄉殺老鄉,在新疆殺東北人,殺得是血流成河,是一大罪孽。
一直到、國民黨八大金剛排名第五的張治中,被派到新疆之後,才算維持住局面。
楊增新談起自己的時候,說新疆就是一個大牢房,自己被判了無期徒刑……他如果往外走,是各大帝國列强,如果往內地走,則是宿敵馮玉祥和國民黨。
新疆的地理環境,已經不能用窮山惡水來形容,所以楊增新才說,自己猶如蹲監獄。
筆者我本人,對新疆的第一感覺,就是鳥不拉屎的地方,第二感覺就是風景最美的地方,那千里戈壁、沙柳胡楊,比椰林海灘、千里草原更加雄壯,屬於是一種震撼靈魂的美。
我回到內地的時候,在朋友面前吹牛說:“若羌到庫爾勒,有世界上最後一片野生胡楊林;我雖然走過整個中國,但我認為那才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胡楊帶給我的震撼實在是太大了。雖然喀什的胡楊很有名,但喀什的胡楊太高了,長得太好了……反而大西海子水庫的原始野生胡楊林,才能讓我感受到,什麼是生命的堅強。”
當時,身邊有一比特八十多歲的老師,他對我說:“你脚下那條路,是我修出來的,是世界上最長的磚砌公路……”
我突然想起,那一路一直在搞大工程,屬於是一段一段的施工,新修的兩段柏油路中間,是斷斷續續的土路,土路就跟鏡子一樣平整。
我們猛然意識到,那些新修柏油路的下麵,蓋著的是磚砌公路,而那斷斷續續的土路並不是土,而是用磚頭一塊塊砌成……
老師的一段話,比胡楊帶給我的震撼更大,他們這些國民黨起義將領,組成建設兵團,他們的意志比胡楊更堅強,他們的貢獻,比“神迹之水”塔里木河更大。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