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政府第六次展開了對一比特“山西賣貨郎”的大規模搜尋,範圍一度從山西一個小城市擴展到山西、河北、河南三大省份。
經過34年的苦苦尋找,這位“山西賣貨郎”終於歷經波折確定了身份。而這次的塵埃落定,是政府與以前的紅25軍首長程子華、劉華清盼望了幾十年的重逢。然而天公不作美,此時的“賣貨郎”已經神志不清,重病臥床,幾近走到了生命的盡頭。次年,73歲的“山西賣貨郎”去世。
聽聞此消息和賣貨郎一生的坎坷,中央軍委原副主席劉華清和山西省委書記的程子華雙雙感慨萬分,淚流滿面。這位“河南賣貨郎”叫陳廷賢,因為他的口音,黨一度以為他叫“陳廷獻”。終於在幾十年的探尋後得知了這位“平民英雄”的真名字。
那麼,這個平平無奇的賣貨郎究竟做了什麼能够讓兩位首長與政府苦苦尋找三十餘年,在離世後讓兩首長雙雙流淚?這段故事還要追溯到1934年紅25軍開始長征的深夜。
(陳廷賢)
“小賣貨郎”救下了整個紅25軍
1934年11月16日深夜,紅25軍軍長程子華、政委吳煥先帶領著近3000名紅25軍將士從河南省羅山縣出發,開始了他們偉大的長征,卻沒想到在豫西盧氏縣遭到了敵人設下的布袋陣,差點全軍覆沒。但幸運的是,他們遇到了一比特好心腸又勇敢的賣貨郎,在他的幫助下,紅25軍突破了敵人的重圍,完成了長征。
12月4日,中央鄂豫皖省委領導下的4個團(二二三團、二二四團、二二五團、手槍團)近3000名將士戰略轉移到達了豫西盧氏縣,根據省委的“直奔豫陝邊界,開闢新根據地的戰畧方針,繼續西進。
(紅二十五軍長征出發地)
但是,25軍的長征路突然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全軍當時的險惡處境就像是被敵人用一口大盆密封式地蓋住,無處可逃——二十五軍在北上西征途中,蔣介石親自到了武昌督戰,要親眼看著國民黨軍隊對紅25軍進行“圍追堵截”,讓25軍插翅難逃。
紅25軍不知道的是,為了實行堵截計畫,在半個月前蔣介石就電令開封的十九路軍第六十師超過一萬名精兵去圍堵25軍的3000紅軍。並且在12月1日,蔣介石就已經趕在紅軍前面到了盧氏縣西南關隘五裏川和朱陽關。
(朱陽關)
國民黨的這一駐軍對於紅軍來說完全可以等同於死路一條——五裏川和朱陽關是紅軍入陝的必經之道。敵軍不僅搶佔了這兩個關卡,還在一帶都修築了工事,完全一副守株待兔的模樣。
與此同時,敵人的“追剿隊”開始向紅25軍現在的駐地逼近,他們不斷地跟踪紅軍,像餓狼一般死死盯住紅軍的一舉一動,蔣介石親臨戰場,他們想把紅25軍趕盡殺絕。“追剿隊“在最近處已經跟踪到了距離25軍僅70裏處的欒川、廟子一代。
而在二十五軍的南邊,還有豫西軍閥“內鄉王”別庭芳部夾擊,北部就是黃河天險,隴海線上還有蔣介石的軍用列車隨時準備增援。
25軍已經被蔣介石的精兵全面地包圍起來,3000紅軍的數位在國民黨“萬精兵”與“四面八方”陣線前,無疑是又脆弱又渺小,除非全軍創造奇跡,“飛渡黃河”,幾乎找不到出路。
蔣介石在武昌得意忘形地哈哈大笑,道:“此乃鐵臂也!紅二十五軍插翅也難逃!“蔣介石這次的打算,是把紅二十五軍像隋末瓦崗農民軍李密、王伯當一樣,全軍覆沒在盧氏群山之中。這時的紅二十五軍無疑是走到了生死存亡的十萬分危機關頭,不能出逃,就是死路一條。
一面是3000歷經苦難的傷殘軍隊,一面是蔣介石親自督戰的過萬精兵,二十五軍中的很多將士都產生了絕望的情緒。大家一邊商量著:“大不了和敵人硬拼了。”,一邊做好最後的準備。大家都明白,這次是凶多吉少,但是身為共產黨就是以一敵萬也要死拼到底。
(紅二十五軍軍旗、將士浮雕紀念)
軍醫院的傷殘病員們聯名給軍隊領導寫血書,强烈要求自己不能再呆在擔架上,要填充到隊伍裏,給軍隊斷後。血書的背後,他們附上了自己的籍貫——同遺書一樣。
這哪裡是血書,這就是打理好後事的請戰書。軍醫院裏的7名護士也堅定地給前來探望的軍領導說:“我們絕對不拖累軍隊,要是真到了萬不得已的時候,我們不會去當俘虜,我們七個,就一起跳崖!”
形勢嚴峻,將士們又都心生絕望,雖是準備奮死一搏,但這樣的情緒無疑就是直接去通向25軍全軍覆沒的結果。
軍領導們一邊安撫著同志們的情緒,一邊冷靜地展開會議,絞盡腦汁地討論脫身對策。陝北的路千萬條,他蔣介石不可能把每一條小道都給革命堵死!
程子華他們最終決定了要從小路入陝,小路一般不會有人走,但是動物能出沒就證明人也能過。這一路線方針一確定,難題就解决了一大半,唯一的困惑就是如何找到一條小路、哪條小路能把紅二十五軍帶進陝北。
(程子華像)
程子華帶領著手下的阿兵哥開始聯系當地的羣衆,讓老鄉們為紅軍開路。可是誰知,因為當地的農民們一直遭受土匪的蹂躪和洗劫,而且敵人早有打算,在當地進行了反動欺騙文宣,當地的百姓根本就不信任紅軍,一聽說又有“大隊伍”要來,紛紛躲進了被當地地主、財閥自建軍隊控制的寨子裏,就留下一些行動不便的老人看門守家。負責找路、偵查的阿兵哥只能作罷,沒有老鄉們的支持,這條路根本走不通。
但就在二十五軍又被現實打進萬丈深淵,陷入了絕望的時候,12月4日,鄂豫陝邊省委書記張星江幫助手槍團,在盧氏縣城20餘裏的大幹村找到了一個去青山趕集賣糕點的“賣貨郎”——陳廷賢。
(如今盧氏縣組織的“隨二十五軍中走長征路”活動)
因為陳廷賢家中貧窮,人口又多,所以經常穿梭在陝北各個地方賣糕點,就對這裡的各條小路都十分熟悉。程子華和陳廷賢攀談起來才知道兩個人居然是老鄉,立刻熟絡了起來。
陳廷賢告訴紅軍,他出生在山西晋城,家裡兄妹有六個,他排行老三。家裡人口多,世道又不太平,家裡饑荒是常事,父親得病沒得醫治就早逝了,兩個妹妹被活活餓死,小弟也因為家裡貧寒送給了別人撫養。
他為了減輕家裡的負擔,13歲就出來闖蕩謀生,一開始在晋南運城下井、挖鹽,後來又挑著擔子到處賣鹽,一年四季居無定所。再後來到了這裡又開始賣糕點,開始在盧氏縣安定下來,但也是挑著擔子四山八鄉地賣糕點。
聽了陳廷賢苦難的經歷,程子華不禁也感歎這個小老百姓悲苦的生活,他頓時哽咽不知道說什麼,良許,他握住了陳廷賢那雙雖年輕,卻蒼老得佈滿裂痕和老繭的手說:“小老鄉,你受苦了”,便聲淚俱下。陳廷賢說,就是程子華的那句“你受苦了”讓他記了一輩子,知道了紅軍就是為了小百姓在賣命。
(紅二十五軍部分將士合照)
在做入陝前的準備工作時,紅軍隊伍裏乾糧緊缺,一個小紅軍因為饑餓過度,偷偷溜到一戶老鄉家,在屋簷下摘吃了幾個柿子餅,並留下了兩枚銀元。但是,因為小紅軍緊張不已,一不小心卻把一整串柿子都拽在了地上,老鄉家裡的老太太以為是土匪來了,便大聲地喊人來幫忙,引起了一陣騷亂。
雖然小紅軍是因為太過饑餓,且拿了柿餅後留下了錢,但是紅軍有紀律,再難也不能拿老鄉的東西,最後小紅軍被程子華置以了軍法處置。陳廷賢看到之後非常震驚,他沒想到這個軍隊紀律是這麼的嚴明,首長平時平易近人、和藹可親,但是觸及到軍隊的法律便是鐵面無私。
這支紀律嚴明的軍隊更讓陳廷賢佩服了起來,堅定了他要幫助紅軍走出包圍圈的决心。
程子華的那句“小老鄉,你受苦了。”和紅軍嚴肅的軍紀都讓陳廷賢備受感動。一日,他“忽”地一下從凳子上站起來說:“程軍長,你們快走吧,不敢拖延時間,我給你們帶路!我這些年挑著貨在盧氏縣四野八鄉地跑,走過一條小路,這條路只有當地的牧羊人才知道,走過這條路,別人一般不知道。“程子華聽後十分驚喜,連忙握著他的手感謝這個老鄉。
“但是……”陳廷賢話鋒一轉,“這條路盡然是隱蔽,但是險要得很,崎嶇難走。但最大的好處就是能繞過朱陽關、五裏川這兩個關卡,直接通向陝西洛南。這都是羊走的路,不知道你們受不受得住。“程子華聽罷,笑了一聲,拉著陳廷賢說:“老鄉,你放心。我們紅軍為了革命是隨時做好準備拋頭顱的,敵軍圍追堵截我們都不怕,我們哪能怕這些小道啊。“他立刻和軍隊及省委領導們商量,决定採用陳廷賢的的方案,次日就從小路進入陝內。
(紅二十五軍長征線路圖)
12月5日淩晨,紅二十五軍一行就在陳廷賢的帶領下開始從叫河鎮出發。為了掩蓋敵人耳目,程子華派出了手槍團到朱陽關以東15裏的村莊佯裝主力軍去到處“號房子”、貼標語,給敵軍以二十五軍馬上要過朱陽關的假訊號。
真正的隊伍沿著“七十二道水峪河,二十五裏脚不幹”的深山峽谷“一線天”挺進。因為“一線天”地勢險峻,兩邊都是懸崖峭壁,如果被敵人發現很容易遭受伏擊,副軍長徐海東於是就帶著兩個連隊,一連配七挺機關槍,沿著山兩邊走,偵探敵情,從山上為大部隊開路。
傍晚時,二十五軍走出了文峪口,沿河繼續前進。陳廷賢先進入縣城,借著給患病的省委書記買藥去城內刺探軍情。
得知了城內並未有國民黨軍隊駐紮,他返回返回行軍隊伍報備,首長們當局决定佔領盧城。但是,當夜在紅軍主力到達澗西後,突然看見城內燈火通明,兵荒馬亂之聲也時有傳來。
陳廷賢馬上進城偵查,聽聞蔣介石的電令陝州部隊調來的援軍已經駐軍城內了。二十五軍當局决定放弃穿過縣城,沿河繼續西進,當晚在12月的樹林中露營。
(紅軍長征)
在後面兩天的行軍中,紅二十五軍還是採用對敵人“虛晃一槍”,做足“表面工作”然後另尋小路繼續前進。
向龍駒挺進時,駐紮在龍駒的保安隊雖不知紅二十五軍身份,但不分青紅皂白地阻撓紅軍前進,二十五軍與其展開激戰,活捉了保安隊7人,打死1人,進入黑溝與徐家灣,在那裡宿營一夜。
12月8日,二十五軍的“頭部部隊”直指湖北和陝北交界的要塞鐵鎖關,結果敵軍失利,四面逃竄,紅二十五軍至此打開了陝南的大門。
(紅二十五軍部分合照)
紅軍從盧氏縣到陝南,走了整整三天三夜。整個途中沒走過一條好路,要不是懸崖峭壁,要不是荊棘叢,要不就是“脚不幹”的河谷窪地,但是正因為陳廷賢的善良與熱心,才讓紅二十五軍突出了重圍,打破了蔣介石“圍追堵截”封鎖,“飛”出圍籠。後來,二十五軍奮戰到底,輾轉10多月,走過萬裏,最終完成了長征路。
離別時,紅軍給了陳廷賢10塊大洋,這對於他來說足以讓一家人吃飽喝足,但是卻遭到了陳廷賢的拒絕。陳廷賢明白,這群跋涉幾千裏就是為了給窮人找光景的人,比他還不容易。
無奈之下,程子華和吳煥先就給他寫了一張證明字條,蓋上了紅軍的大印,送給陳廷賢。他們嚴肅、莊重地告訴他:“從現在開始,你就是共產黨的人了。”程子華他們兩個不知道,正是這句話,讓陳廷賢追隨了一輩子。
(紅二十五軍首長程子華手記)
主動要求補交黨費,心中向黨一輩子
幫助紅軍到了陝南以後,陳廷賢返回到了自己家。在返回的當天,縣兵團就聽說了他為紅軍帶路,讓蔣介石落了一個大空,當即把他抓起來嚴刑拷打,盤問紅軍的去向。經歷了各種酷刑了三天三夜,陳廷賢還是隻字未提紅軍。
1940年,陳廷賢時隔13年又回到了晋城,娶了當地一個女子為妻。結婚後,他又帶著妻子回到了盧氏縣,並在那裡蓋了兩間小屋。
陳廷賢和妻子都不識字,不知道程子華給的那張紙上到底寫了些什麼,但是當時兵荒馬亂,戰局嚴峻,他們也不敢給別人看這張紙條,就把它藏在屋子的牆縫裏。
後來日軍佔領了盧氏縣,燒殺掠奪,雖未發現陳廷賢藏匿的那張紙條,但是日軍臨走時一把火燒了他們的村莊,那張紙條也和房子一起,化為了灰燼。
(日軍燒毀村莊)
1947年,盧氏縣被革命军解放。在解放戰爭時候,陳廷賢不畏敵軍威脅幫著革命军保存食料、布匹等軍用物資。解放後,陳廷賢就一直在盧氏縣副食品公司門市部當售貨員。
自己給紅軍帶隊的事情,陳廷賢很少對別人講起。直到1950年,他才告訴了他的弟弟陳生孩。陳生孩1959年入黨,擔任了村中的黨支部書記。
從1950年陳廷賢開始工作,他就多次向上反應,要求要補交黨費,遞交入黨申請書,請求成為一名黨員,給領導們講述他和紅軍“帶路”和“紙條”的故事。
但是,因為當時的紙條被日軍燒毀,因為涉及軍隊機密程子華也不曾告訴他他們連隊的名字和自己的姓名,口說無憑,直到陳廷賢老人離世也未完成他此生的願望。
(建國後陳廷賢生活的盧氏縣)
在建國後,政府共進行了6次對陳廷賢的尋找,劉華清也曾親自到河北尋找陳廷賢,但是都沒有找到,失望而歸。
1983年,中央為編纂紅25軍軍史把調查範圍擴大到了山西、河北、河南三省,終於知道了陳廷賢的確切住址就在盧氏縣,程子華講的故事和陳廷賢的故事完全相符,這才為他確認了身份。
當初因為陳廷賢有口音,紅軍誤以為他叫“陳廷獻”,導致了耽誤了這麼多年才找到了這個“老紅軍”。
但不幸的是,政府找到陳廷賢的時候他已經快要走到生命的盡頭了。次年正月,陳廷賢就去世了,享年73歲。程子華和劉華清聽聞後感慨萬千,痛哭流涕。沒有陳廷賢,哪裡來的紅二十五軍。
(紅二十五軍紀念館)
陳廷賢去世後,他的第四個女兒陳愛芳回憶說,父親在世的時候說過,他23那年碰到了紅軍給他們帶路。原來他猶猶豫豫不知道該不該幫,但是自從看到紅軍因為偷了老百姓的柿餅就軍法處置之後,他明白了這個隊伍是真的紀律嚴明,要給老百姓找出路。程子華當時的那一聲'小老鄉,你受苦了'更讓他備受感動,記了一輩子。“陳愛芳還回憶說,陳廷賢老人在去世前,嘴裡一直念叨的就是“朱陽關、五裏川、紙條、大印”什麼的,還要求子女把自己的墳墓放在黨校旁,他要枕著黨“睡覺”。加入黨是陳廷賢一輩子的願望,生前沒有實現,但在死後讓政府真正的把他作為了“老紅軍”。
(陳廷賢之墓)
1996年3月,盧氏縣委、政府把他安葬在了縣委黨校的公墓裏,墓碑正面“陳廷賢之墓”的上面,是一顆鮮豔的、紅彤彤的紅星。墓碑的背面,刻上了這位“老紅軍”為25軍,為黨做出的豐功偉績。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