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國初期,韓成絕對是當仁不讓的最大功臣,可朱元璋稱帝後,大封有功之臣,卻獨獨沒有封賞韓成。
直到韓母攔駕痛駡皇帝後事態又峰迴路轉,追封韓成為高陽郡侯,建忠祠,朝廷每年祭奠,再封韓成的夫人為誥命夫人,還招韓成的兒子為駙馬,這封賞也算到了極致。這巨大的反轉中有著怎樣曲折故事?
迎戰強敵
朱元璋童年很淒慘,當過和尚,當過乞丐,加入過逃荒大軍挨過了不少的苦日子,二十歲和湯和一起投奔郭子興後那就是貴人相助,雖小有波折,但還是基本順利,一路幹到小明王韓林兒手下的都元帥,佔領應天府(今南京)獨攬軍權時還不到三十歲。
而此時同樣苦出生的漁民陳友諒也攻城掠地一舉拿下江西、湖廣等地名揚天下。朱元璋攻取太平府(今安徽馬鞍山)後,與他為鄰,陳友諒就成為朱元璋不得不面對的最强大敵人。
當時還有幾股勢力如首鼠兩端浙西的張士誠,固步自封的浙東方國珍,內憂外患的元王朝和野心勃勃的陳友諒有雲泥之別。陳友諒就像朱元璋命裏的天劫一樣,只要戰勝了他,朱元璋就是真龍天子。
陳友諒强大的實力面前,朱元璋差點就扛不住了。1363年,陳友諒親率大軍六十餘萬、戰船千艘,攻打朱元璋治下的軍事重鎮洪都(今南昌),雙方隨即在鄱陽湖展開決戰,陳友諒的船隊聯巨舟為陣,船樓高達十餘丈,千艘巨船連綿不絕,旌旗遮天蔽日。
此時的陳友諒來勢洶洶,勢必拿下朱元璋後一統天下,對陳友諒而言朱元璋也何嘗不是天劫?
捨命相救
在陳友諒巨艦的撞擊下,朱元璋的座艦被陳友諒部將的船隊重重包圍,敵軍集中攻擊其座船,朱元璋最終被敵軍逼到淺灘,擱淺後陷入絕境。
朱元璋的處境簡直是插翅難飛,正當他束手無策準備一心等死的絕望之際,韓成挺身而出,他獻計讓他假扮周旋敵軍後,朱元璋就可以趁亂逃脫。
韓成本就和朱元璋有幾分相似,此計雖可行但明擺著韓成就是去送死,朱元璋不忍,韓成也不顧禮節强行換完衣服後站立船頭大呼道:“陳將軍,你若能放了我的部下,我就投水而死。”
陳友諒部下不知是計,立即同意,韓成遂投身入湖,敵軍眾將見對方主帥投湖紛紛下水撈屍來換頭功,混亂之際朱元璋趁機逃出重圍。
一馬平川
這是朱元璋一生中最兇險的時刻,天劫仿佛全被韓城一人抗下,陳友諒一死,再也沒有人能攔著朱元璋的鐵騎了。
之後太祖就像開了外掛一樣的一馬平川,1364年陳友諒兒子陳理投降,1365年,張士誠被俘,1367年,方國珍投降,1368年稱帝,同年大將徐達攻克大都(今北京),元朝覆滅,五年時間統一中國。
沒韓成,這天下就姓陳了,韓成的犧牲如此重要,朱元璋怎麼可能不記得?就算朱元璋忘記,那他身邊謀臣史官絕對不會忘記韓成這樣居功至偉的人。
從後來追封的悼詞來看“維公氣壯虹霓,心知天日,浩浩洪波,捐軀盡節,亦有死者,從死無疑,孰如公死,脫君於危,紀信而後,誰是其匹神?”朱元璋是非常清楚韓成的功績,那他們為何集體沉默?
天亡我也
前面提到朱元璋和陳友諒那場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戰,其實是决定了誰才是一統天下的真命天子,而朱元璋卻贏得並不光彩。
大戰前期,朱元璋軍船小兵少處劣勢,被打得很狼狽,韓成死後朱元璋帶傷逃出生天,熬過此劫後簡直有如神助,突然刮起的東北風讓朱元璋的投石機火攻有用武之地來對付陳友諒的大船,陳軍大量傷亡。
陳友諒雖然還佔據著優勢,老天卻又給陳友諒來了一次暴擊,秋陽久曬導致水位降低,陳友諒軍的船大,水小行動不便,經常擱淺又不敢靠岸,朱元璋船小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他們靠岸紮水寨打起了持久戰,陳軍苦不堪言。
大戰打了月餘,陳軍企圖突圍退回武昌,在湖口朱元璋軍岸上萬箭齊發,陳友諒竟不知死活地探頭觀看,中流矢貫穿頭顱,當場斃命。
頓時,陳軍土崩瓦解,餘五十萬殘部潰散逃敗,陳友諒戰死時還有五十餘萬人,朱元璋卻只有二十萬人,真可謂天亡我也。
尷尬的遺忘
1638年朱元璋登基大典,册封群臣,論功行賞,那場以少勝多的經典水戰似乎更應該大書特書以彰開國皇帝英明神武,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可深究戰局卻充滿了各種詭異的巧合,雖然可以借天命所歸,真龍庇佑等說辭開脫,可開國皇帝當時手足無措的差點被人生擒卻是不爭的事實,開國大典封賞韓成會不會就讓人聯想到這麼不堪的一幕?故此對韓成的功績都默契地不提。
而韓母喪子後,對朱元璋非常不滿,遇見後痛斥他忘恩負義,朱元璋一頭霧水,這才有敢問:你兒子是?一聽是韓成之母,又見她一身乞丐打扮,立即賠禮道歉。
朱元璋立即追封韓成為高陽侯,還在皇宮盛情款待韓母,一直到封賞韓家的高陽侯府建成後,才將韓母送回。
小結:
歷史果然是任何裝扮的小姑娘,正史記載大多是為當時的皇權服務。韓母罵家後,朱元璋也意識到成王敗寇,天下已定誰也不在於皇帝的狼狽而韓成的忠義可表率天下,使天下人效之。韓成才會在史書中有著這麼濃墨重彩的一筆,其忠義也被後世廣為傳頌和敬仰。在江西上饒市餘幹縣忠臣廟,韓成位列三十六比特忠臣之首。
南京韓家巷也是韓成被追封建宅於此,南京長樂路秦淮區少年宮的地名“馬駕橋”也是這個典故而來。
評論留言